新课改是“扬弃”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floodfo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它不是抽象的绝对。新课程也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陌生事物,它不是与传统完全对立的教育,而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自然要求。在新旧转换的过程中,虽然专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理论向实践转换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仍存在诸多困惑,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究竟应如何操作才“新”,如何运作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育人规律?
  
  一、消除新课程淡化知识的误解,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以往的课程是按照“间接经验”的知识系统设计的,它一方面通过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编排,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因此它不仅把“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作为基础目标,而且作为首要目标。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目标,于是有的老师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据此就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淡化知识目标。
  其实,重视基础知识本身并没有错,新课改也不是让学生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不适当地拔高知识方面的要求,并按考试要求把目标窄化,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如高二《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真理客观性”的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做了简单的教材知识分析后,就反复强调学生背诵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把知识撕裂了硬塞到学生嘴中。而另一位老师则组织学生由这一考点衍生出下列问题:①真理是客观的与真理是客观实在,正确吗?②真理是有用的与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两种说法都正确吗?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错在何处?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真理?⑤童话《皇帝的新装》的寓意是什么?等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上忽视再造认知冲突,只让学生背书而不引导学生对诸如上述问题的深度思考,不仅使教学活动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也没有真正经历“思维体操”,即使有一个痛苦的强记过程,还是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与转换。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习得,也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
  
  二、消除新课程否定接受式学习的误解,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不少老师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瘟疫,似乎运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就是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我们先来看一个课例:
  一位高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教材涵盖了大量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制约、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教师开始提出价格多变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自己看书10分钟,下一个环节就是将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分别探究教材上的5个问题花去了10分钟,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用2分钟作了总结,一堂课一个框题的教学就完成了。
  这样的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过高估计了高一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自主学习理解为学生自学,必要的讲授分析被抛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被忽略了,学生可能出现的误解老师放弃了引领,老师在课堂上成了“放羊者”。
  而另一位老师在讲述上述内容时,首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该框节内容,并在教材中找出上述概念。然后通过“2007年中国方便面协会统一提高方便面价格”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老师也从材料出发把材料转换成一个个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适时地穿插对本框节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点拨。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老师又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例谈对本框节知识的理解,学生们自然谈到了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市场现象,老师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分析启发。整节课重点难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发言相得益彰,很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把自己要灌输的知识,巧妙地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就是说把探究式教学方式与接受式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了,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一致”的教学要求。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为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无论怎样,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教育“引导”作用。这里的“引导”不是“牵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学品质、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达到最低目标“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即使用接受的方法也要把知识掌握下来”。
  
  三、消除新课程摒弃“静思”的误解,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一般的策略有:(1)让问题进课堂。(2)让合作学习进课堂。(3)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4)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但是,如果形式不能服务于内容、手段,不能服务于目标,多媒体就成为一种时尚,表演则是课堂上的“做秀”。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静思”就是死气沉沉,以致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这种哗众取宠似的“新潮”,华而不实的“热闹”,带给学生的是感性的认知和追求喧闹的情绪释放,是学生肢体的活跃而不是思维的活跃,缺乏对知识的反思、咀嚼过程,因而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由此引发的情感升华,都缺少了力度和深度。
  三维目标的达成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活动中学生真正领悟到什么、掌握了什么是我们在教学反思时必须追问和考虑的。哪怕学生再活跃,师生再互动,都不能回避三维课堂目标要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要让课堂不至于成为学生的“苦役”就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求“实”不是搞“死”,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存在不少误区,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无法实现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转换、无法实现从新课程理念向新课程实践的转换。其实,要让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首先要求广大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一个转变。全盘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亦不可取,我们要克服其中违背客观规律、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汲取其合理成分,对新课程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按规律办事,真正做到“三贴近”,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其他文献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方面因素:作者的主观感受与生活图景,简称意与境或情与景。体味意境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学生常感意境海阔天空,难以把握,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捕捉意象走进诗词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
【摘 要】 新课改推行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课堂教学虽然变得轻松、愉快,但常常是“华而不实”,教学的有效性不强,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增强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还要注重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学 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兼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幽默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地理教学语言幽默的本质特征    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教学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
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一提到写作文,我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讨厌。我讨厌那像铁索似的作文题,死死地扣住了我想一展身手的心;我讨厌那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像党的政策一百年不变。”的确,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涂抹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一写作文就要绞尽脑汁。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
200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中央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当前我们每个政治老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必修模块的有关内容,谈谈个人的教学设想。    一、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生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各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标、新教材是教育专家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编制的,是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新世纪思想政治教学的航标。新课标能否顺利实施,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每位教学一线的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实施新课标?面对新课改,思想
一、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当代中学生的发育提前,而相应的心理准备却呈现滞后状态。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身高已经接近成人,但认知结构仍有待发展,心理上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成年人产生内在的反抗心理,拒绝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却重哥们儿义气,容易形成“集团”,信赖和遵从他们的“小酋长”。可
【摘 要】 运用“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求异性、发散性、变通性、精密性等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多变”教学 创新思维 思维的定向性 思维的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所束缚,能够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乐于追根寻源,并且善于联想,富于想像和长于类比,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有利之处,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认识。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挥不够。我们知道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