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追问,让高中历史课更厚重些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課堂追问,历史感,英国,君主立宪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1—0025—03
  现行高中历史新課程,基于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属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众多的细节分散于不同的专题之中,历史課显得有些凌乱、缺乏生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考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料中”、但教师囿于教材或专业知识很难回答的问题,历史課堂缺乏厚重。
  如何让我们的历史課堂焕发出生命力、透露出历史味,进而真正体现出历史課的“厚重”,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题。我认为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进行适当地追问、拓展,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拟以人教版必修一第7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追问一:《权利法案》是英国的宪法吗?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权利法案》是英国的宪法吗?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他们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一、教材中将《权利法案》的内容概括为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似乎其法律地位至高无上;二、教材中指出,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既然是一部“法案”,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英国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其地位等应同于美国《1787年宪法》,《权利法案》就是英国的宪法了。
  其实,我们知道英国的宪法并不像美国那样是成文宪法,它不具有同一法典的形式,是由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组成的宪法体系。《权利法案》不是英国的宪法,而只是宪法性档,是“光荣革命”后第一个、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宪法性档,“是整个英国不成文的宪法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部分”。
  但是,为什么英国没有形成像美国《1787年宪法》那样的成文宪法,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因为《权利法案》的制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恰恰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1688年“光荣革命”,被称为不流血的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1689年的《权利法案》虽然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但当时的议会在组织与活动方面仍然保持着封建主阶级的若干特权,上院议员都是贵族和僧侣,上院对下院通过的法案仍有否决权,《权利法案》的制定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步步进逼,迫使封建势力步步退让。“在每一次重大的资产阶级进逼和封建势力的退让中,便会产生一个宪法性档以巩固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以致最后在实质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经过多年的积累便产生了许多的宪法性档。
  这样的问题,教材上没有明确的答案,《普通高中历史課程标准》《考试说明》也没有涉及,但学生提出了问题,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说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作为課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既可以借回答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对教学内容做必要地概括、适当地拓展,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问二: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相比。是历史的倒退吗?
  有学生提出: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的结果却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相比是历史的倒退吗?
  诚然,我国历史学界往往把英国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视为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表现,是英国资产阶级保守性和局限性的标志,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是千差万别的,没有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模式。近代英国之所以选择君主立宪制,放弃共和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历史发展证明君主立宪制也是英国最正确的发展道路。
  第一,尊重统而不治的国王是英国传统的民族心理。英国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眠得更安静,更和平。”“在英国的各阶层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一个不犯错误、统而不治和至高无上的君主被认为是英国民众的幸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查理一世,但在人们心目中,他还是国王。在对查理一世的审判中,多数人是勉强的。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第二,共和国只不过是英国的插曲。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酝酿,大权在握的克伦威尔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宣布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自封“护国公”,成为无冕之王。在克伦威尔的统治下,民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受到威胁和践踏,社会对立不断加深,使克伦威尔的统治严重缺乏社会基础。因为,照英国民众看来,“护国公”的称号不受法律的限制,而国王的称号则受到限制。克伦威尔的统治明显违背了英国人所习惯的古老的宪政传统,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其统治的躯壳——共和国。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希望一位贤明君主登位的心理在社会上油然而起。克伦威尔建立的共和国,自然就成为英国历史的一个插曲。
  第三,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大清王朝才刚刚开始了44年。但是英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力增强,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中期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而且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英国成为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霸主。英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君主立宪制是最适合英国的。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以革命的原则和结局来衡量和强求英国革命,进而认为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放弃共和制是历史的倒退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历史观去分析和解读历史现象,让历史課堂真正体现出它的历史味、厚重味。
  追问三: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 三权分立吗?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提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治原则,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次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那么比美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还要早接近一百年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也是三权分立吗?
  其实,启蒙运动最早兴起于英国,后来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大陆、在法国达到高潮。“资产阶级国家分权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李尔本的‘分权构想”’,他提出了废除国王、取消上院、实行普选、政治平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潮。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议会立法权限制、支配过往的两权分立政体首次出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思想家洛克总结李尔本的分权论和另一个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集权论后,在1690年出版的《政府论》(下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资产阶级国家两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在政府中,“只能有一个最高权力即立法权”,它是神圣不可变更的。又多次重申“握有国家的实力的”的执行权,不得阻碍议会集会和行使职权,只能重视地执行国会所表达的民主意志。到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的“司法条款”,将司法机构与行政机关实现了相对的分离。洛克的“执行权”再次一分为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轮廓初步显现出来。
  所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的时候只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两权分立,后来在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行政权再次分离出司法权,事实上形成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只不过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人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是在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理论和英国国家政治制度的考察基础上形成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先生就曾说历史是有生命的,是由无数个丰富多彩的细节构成的。那么,历史课堂也应当是有生命的,它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历史学是厚重的,我们通过追寻,审视,思考,领悟历史的真谛。历史课也应该是厚重的,需要教师将历史的味道传递给学生,而教师专业知识越丰富,对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历史味、更厚重些。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豢杰权利法案是英国的宪法吗[J].历史学习,2006(4)
  [2]王宇博 君主立宪制:英国历史的选择[J]史林,1994(4)
  [3]苏艾乎.启蒙运动在英国最早兴起的原因及影响[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
  [4][美]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补白
  黄花岗起义的实际代价
  黄花岗烈士的精神值得敬佩,为反对专制制度献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黄花岗之役,可以说是同盟会的孤注一掷。据一些学者研究,黄花岗起义从1910年10月12日开始筹备,历时7个月,所用资金连善后费用2万元,共达23万元,占十次革命总费用的40%(郑宪:《中国同盟会革命经费之研究》)。这次起义,参加者170人,殉难86人。人数仅次于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战死百余人,被捕14人),但就后果来看,这个事件对清政府和社会的震动都不大。两广总督张鸣岐接连洋洋得意向朝廷报告:“此股乱匪歼灭殆尽,城内外商民始终均未受扰,地方一律安谧”;“粤垣乱党一律肃清,人心大定,佛山、顺德股匪均已击散”。而这次死难的烈士很多是留学生和同盟会的中坚,伤及同盟会原气。
  摘编自《炎黄春秋》2011(7)
  袁伟时《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历史课堂的学习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历史常态课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探究性学习课堂中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这样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黄牧航老师说:“对于一节课无论是运用哪种教学评价理论与方法,有三个问题是授课者所绕不过去的。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怎样教?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以新的课程观来理解教学,教师是课程
关键词 借题发挥,史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10—03  2009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4题: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答案:A  这是一道不错的试题。新课程教材打破通
?眼关键词?演历史思维,历史素养,探究要素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61-05  当前的美国中学历史课堂,正在着力应对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和开展有意义学习的挑战,广大历史科或社会科教师、历史学家和教育专家们,为教好每堂课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做历史”(Doing History)可能是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流行的、时髦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巧妙,五四运动,问题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l(2016)05-0061-04  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已经为广大历史教师重视并付诸实施。课堂设问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历史教师课堂提问技艺的高低,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因此,课堂设问既是教学技巧,也是教学艺术。技术贵在
列强的中立及对革命军交战团体身份的默认,是中华民国寻求列强承认的前奏。就国际惯例而言,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时,清政府仍然是合法政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清帝逊位,属于过渡时期,不能简单视此一时期的拒绝承认为刁难与要挟。日本虽然主导了列强对中华民国的延迟承认,但在清帝逊位前日本并未就承认问题提出预案,是在英、俄等国的建议下,日本才开始认真关注承认问题,并先后两次提出倡议书。面对承认问题的困
[关键词]演雅典民主,监察,分析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70-03  2014年高考福建省文科综合试卷第18题是这样设计的: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
【关键词】历史细节,感受历史,中国原始人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34-05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平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可为什么一到历史课上就昏昏欲睡?笔者认为,病因就在于很多教师忽视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历史中一定有某一处细节打动了他们。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图像证史,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39-04  开放性材料分析题近来已成高考常态题型,如2011、2012年新课标文综卷的第41题均为此种题型。此类题型通常旨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复杂性,即学生如何建构学习要点以及数量,并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较为全面地判断考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评
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提升速度的关键是被称为CI/CD的一系列操作原则和实践,因为其整合了持续集成(CI)和持续交付(CD)。CI/CD让软件开发团队能够更加频繁和可靠地交付代码更改,从而能够更快地满足业务及其客户的需求。  持续集成是一种编码哲学和实践,旨在推动开发团队进行少量更改,并经常性地将代码放入版本控制存储库进行检查。鉴于目前大多数应用程序都要求团队使用不同的平台和工具来开发代码,因此团队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3—0042-04    笔者最近撰文就历史新课程的“过程”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过程”是中学历史课程的一大目标,并详细论述了如何落实“过程”目标。其中强调,“过程”目标的落实要防止完全忽略“过程”目标和将“过程”目标形式化两种错误倾向。在“过程”目标落实过程中,应考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