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古代汉语》音韵知识教学初探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韵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尝试从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充分利用活的方言知识,让学生“声”动地感知理解古音;并且在后续的教学中重现音韵知识,使学生在熟知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古音知识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古代汉语;音韵教学;方言;重现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语言工具课,对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理解现代汉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音韵知识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汉语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极有好处的。但音韵学向来被称为是一门艰深的学问,是绝学,有关音韵学的书籍被称为是“天书”。很多学生都谈“音”色变。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又相对薄弱,《古代汉语》音韵知识的教学就更令人担忧。
  在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从问题设置、以今现古、重现记忆的方法和环节,激发学生学习音韵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声”动地理解掌握音韵知识。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音韵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艰涩的。课前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认真、主动学习,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讲解反切之前,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东北人很喜欢说“啥”,如“干啥”“吃啥”,我们知道“啥”是“什么”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啥”和“什么”有什么关系呢?在讲授古代的声调时,可以从歌曲《中国话》的歌词入手,询问学生歌曲中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是汉语音节声韵调的哪个部分?讲解语音的演变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俗语 “舍不得孩子子,套不住狼”的“孩子”指的是可爱的孩子吗?而在讲解上古音时,可以从形声字与其声旁的关系入手来询问:“辈、旁、棒, 雕、凋、碉、鲷,逃、桃、洮”都是形声字,声旁分别是“非、方、奉,周,兆”这些字的和它们的声旁读音有怎样的联系呢?古地名“番禺”、“阿房宫”,“番”读pān,不读fān;“房”读“pánɡ”,不读“fánɡ”,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从这些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同学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反切的原理、古音的变化等知识一一介绍给学生。问题的设置,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但又平时又没有察觉到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2.以今现古,激活古音
  邢福义先生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时,曾提出了两个三角的理论,其中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的这个框架也可以用于我们的古汉语音韵教学。语音是主要从听觉上来感知的,而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表意体系的,很难从汉字感知古音的读音情况。方言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活的方言,带学生“声”动地掌握中古时期的语音面貌,并且引导学生和普通话比较,从中去发现演变的规律。
  宋人的三十六字母,到近代,全浊音在普通话乃至大部分的方言中都已经消失,但在浙江温州、江苏苏州等地还有清浊对立的现象,如在温州方言中,八[po■]≠薄[bo■];比[pei■■]≠被[bei■■];单[ta■]≠大[da■]。苏州方言中,通[t■o?耷■]≠同[do?耷■];拍[p■a?揲■]≠白[ba?揲■]。
  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听一听“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所收录的温州和苏州方言声母的读音,①特别是上述例字的读音,指导学生认真听,并注意对比分辨,然后带领学生模仿发音,体会清浊音的区别。在听觉感知和模仿发音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把全浊声母的字和普通话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全浊音的在普通话中“平送仄不送”的演变规律。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上去三个声调,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入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一般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入声是以塞音[-p]、[-t]、[-k]结尾,读音较短。然后利用“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依然保存了入声的方言录音,如粤语区的广州话,让学生来听入声调的读音,先从听觉上感知,然后带领学生模仿,用粤语来数数,从一数到十:一[j?調t■] 二[ji■] 三[sam■] 四[sei■] 五[■23] 六[lok■] 七[ts?謗?調t■] 八[pat■] 九[k?調u■] 十[s?調p■] ,在这十个数种,广州话有五个是入声。
   3.利用重现,巩固记忆
  音韵学的知识与古汉语语法、词汇知识相比,是比较陌生,在初高中的时候接触较少,在课堂上利用方言等资料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但如果从此不再提及,学生很容易就忘记。为了巩固记忆,我们要利用重现的规律,来强化学生的记忆。重现次数多,使分管这部门的神经系统多次建立联系,就留下了印象,概念得到深化,技能得到熟练。但这种重现绝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有机重现。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有如下几方面可以穿插重现音韵知识。
  3.1在讲授文选时,遇到注音有争议的字时,可以利用反切的知识来解决
  如,易国杰、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下册《颜斶说齐宣王》一文有“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注释,“曾”音“zènɡ”。曾,《广韵》作滕切,平声,精母。古平声音,根据声母“清阴浊阳”的规律,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作是全清精母字,故被切字“曾”当为阴平“zēnɡ”。本书《晁错传》一文有“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注释,“堧”音“ruǎn”,壖,《广韵》而缘切,平声,日母。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反切的知识自己来确定读音,“堧”音当为“ruán”。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的去解决问题。
  3.2在讲授诗词格律时,重现音韵知识
  如,讲《天末怀李白》这首诗的格律时,学生对颈联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对于“过”字入韵学生会产生疑问:近体诗押平声韵(普通话读阴平和阳平),为什么在四个韵脚字“何、多、过、罗”中,“过”违反了这个规律呢?可以指导学生去查“过”的中古读音是怎样的。“过”《广韵》有“古卧切”和“古禾切”两读,都是见母,前者为去声,后者为平声。在这首诗中取去声之意,取平声的音。
  3.3词汇教学中,渗透古音知识
  古代汉语复音词中的单纯词主要有连绵词和叠音词。连绵词又称连绵词或连(联)绵字。连绵词之间一般都具有或双声、或叠韵的语音关系,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叠韵,但仍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例如雙声连绵词:犹豫、踌躇、仓卒、流连、蜘蛛、参差、玲珑,以上古今都是双声关系;憔悴,现在已不是双声关系,但在中古时“憔悴”都是“从”母字,是双声的关系。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我们极力把“死的语言”教活,实现“古为今用”。切实有效地把古代汉语音韵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技能。
  
  【参考文献】
  [1]许梦麟著.反切拼读入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易国杰,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保华.教学生一点有用的音韵知识[J].语文建设,2010,5.
  
  科研课题: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0451。
  作者简介:郑兴凤(1979—),女,汉,黑龙江庆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就职于鸡西大学文法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
  注释:
  ①“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用有声的形式保存现代汉语方言。是语言研究所编审侯精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于2004年12月结项,其最终成果为数据库《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光盘》和专著《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成为为人师者最大的追求。虽然在大家的孜孜以求之下,有所成就,但是就初中语文而言的“高投低效”局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一些语文教学中留存的积弊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如果想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要从解决积弊入手。就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而谈,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建立高效的語文课堂。  1.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  针对教师教学满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理教学相对滞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摘要】语文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有观察、记忆、理解、分析、想象、感悟等多种体验。仅凭文本很难激起学生求知和表达的欲望。合理开发和运用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景和事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读人”、“观景”、“好事”,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提高写作水的重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笔
贞节,女子操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已嫁从一而终,谓之贞;夫死守寡而不再醮,谓之节;无论已嫁未嫁,夫死以身相殉,或遇强暴凌辱而以死相抗,谓之烈。在一个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伦理标准的封
<正>戏曲是以歌舞演绎故事,戏曲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以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来体现故事的内容,传达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让观众感受戏曲故事的艺术魅力。因此,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