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秘到诡丽的变化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ong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结束,分析了青铜器纹饰风格是怎样发展转变的,且转变特征有哪些,最后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青铜器纹饰风格的视角探究了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旨在了解各朝各代青铜器纹饰风格及审美意识。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风格;转变;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剖析不同时期下青铜器纹饰风格的转变
  众所周知,不同朝代持有的青铜艺术审美特质均会体现在青铜器一些典型纹饰上,这些经典纹饰均能够生动地表现出某一时代下青铜艺术蕴藏的神奇内涵。归纳起来,青铜纹饰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人物活动纹饰、动物纹饰以及几何纹饰。
  (一)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背景下,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且统治者们非常注重于先祖、天神等有关的祭祀活动。而每一次的祭祀活动都需要使用到数量十分庞大的青铜器具,使青铜铸造在众多手工业中最为突出。繁荣的青铜铸造工艺,不仅成为了统治者向外界炫耀财富、展现权威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与天地联系、与天神沟通的必备“法器”。奴隶社会铸造的青铜器,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纹饰上均带有威严的宗教信仰色彩。
  (二)商代—西周中期
  这一时代背景下,青铜器纹饰应用最多的当属动物纹,诸如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鱼、兔、蛙、犀、象、龟和熊等动物,常见于青铜器身、口沿、足和提梁等次要位置;而用于装饰青铜器物主体部位的纹样不仅形状稀奇,而且占据的体积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物种。诸如凤、龙、饕餮和夔等纹饰。其中,凤纹不仅有高冠,还有长尾,且冠的式样有很多,如花冠、齿冠、弯角冠和长冠等;龙纹(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则由多条无角小蛇缠绕、盘旋在一起,统称蟠螭纹,再到后来,铸造者对纹饰进一步简化,采用几何构图法进而形成蟠虺纹;饕餮纹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形象较为可怕,是一种长着獠牙、利爪、巨眼、犄角并张开血盆大口的怪物。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饕餮应当是古人在常见的羊、虎和牛等动物原型基础上展开想象绘制出来的性情贪婪且凶狠的怪兽,将其铸于青铜器物上,主要想对人们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如图1);夔纹的形象不多见,为蛇身、兽头,且只有一足和一角。
  西周中期前,较为常见的几何纹样有弦纹、乳钉纹、联珠纹、方格纹、涡纹、云雷纹以及勾连雷纹等。西周中期后,较为常见的纹饰有瓦纹、重环纹、环带纹、垂鳞纹以及窃曲纹等。其中,云雷纹常用作地纹,这是因其对主纹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衬托效果,该纹饰主要由连续不间断的回旋纹线条汇成,且方形为雷纹,圆形为云纹。古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往往喜欢将云雨雷电同神灵鬼怪联系起来,即这些出现在青铜器物中的纹饰背后都带有浓重的神灵鬼怪色彩。此外,重环纹为连续的横向带状二方图案,扁环形,为内外环多层结构;窃曲纹的主体可看成是卧置S形,两端均带有回钩;环带纹则可看成是波浪形的带状纹饰,在其波谷和波峰的空隙处充填了口形或者眉形的纹样;涡纹则预示着光明永恒。
  (三)春秋中晚期
  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物活动纹逐渐出现。从相关书籍记载与挖掘出的春秋中晚期青铜器物中发现了很多人物活动纹的影子,诸如水路攻战纹、宴乐歌舞纹以及狩猎纹等。从这便可看出,青铜器纹饰已逐渐纵向绘画领域,蕴藏了更多审美意味。同明朗、单纯的彩陶装饰纹样相比,青铜器纹饰显得富丽而怪异。不同时期背景下青銅器纹饰呈现出的风格有所不同,而这些风格间的变化与转变均可看成是社会功能发展转变的重要表现,且随着青铜器纹饰风格发生转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进行着发展与转变。
  二、探究青铜器纹饰风格转变下不同朝代审美意识的发展
  (一)夏代——尚欠发达
  奴隶社会形成期可追溯到夏代,同时夏代也是青铜器第一个发展时代。基于二里头文化视角展开研究,夏代居民往往喜欢凭借礼器数量来辨别一个人的等级与身份。可见,这一时期内青铜器物是财富的象征。加之,自礼制文化在夏代形成后,青铜器物便被大量应用到各类祭祀活动中。如从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中出土的青铜器物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用青铜器铸造的兽面纹饰牌、戈以及爵等。虽数目较大,但整体类型偏少,加之质地单薄、器形偏小,因此,可以断定夏代青铜器纹饰并不发达,即还未行成审美意识形态。
  (二)商代——神秘庄严
  奴隶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当属商代,同时商代也是青铜器艺术从成熟到鼎盛的关键时期。除铸造了大量武器(刀、剑等)、农耕工具(犁等),还铸造了数量较大的青铜礼乐器。简单来讲,商代作为青铜器纹饰发展的关键期,除铸造工艺精湛、品种类目多外以外,在青铜器物造型上器壁较薄、造型庄重规整,且纹饰疏朗简洁。此时,青铜器依然成为了等级、财富与权利的象征,统治者为将奴隶主阶级神化,为从精神上威慑广大奴隶,便从青铜器物纹饰造型上着手,时刻展现庄严神秘的色彩。从相关资料文献记载中分析,商代青铜器物纹饰图案出现最多的属饕餮纹,其它依次为蝉纹、夔龙纹、人面纹、凤鸟纹和兽面纹等最后便是涡纹、植物纹以及云雷纹,用以代表统治者威严、反映社会贪食暴饮风气的自然是饕餮纹。
  (三)西周——含蓄典雅
  随着礼制文化思想的不断渗透,西周青铜器审美艺术发生了明显改变,且从青铜器铸造的目的开始就已经发生转变。据了解,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多为统治阶级建立等级制、祭祀以及契约等活动提供服务,从这便可看出青铜器铸造的社会功能已发生一定改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斜角雷纹、波纹、重环纹以及窃曲纹等线条流程,造型优美的几何纹饰,这意味着西周时期的审美分别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为华丽、雅典和庄重;二为含蓄和朴素。
  (四)春秋战国——自由华丽
  分析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下铸造的青铜器物可发现,其纹饰正慢慢褪去商周时期庄重、威严的“外衣”,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华丽和轻巧的纹饰;等级制度的象征慢慢落下帷幕,礼器减少,进而增多了日用性青铜器类目。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可分成两大类对其审美形态进行分析。第一大类——写实,增加了很多写实性图案,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内容丰富,成品显现出非常强烈的绘画性特征;第二大类——规律,有规律可寻的几何纹饰绘制出的青铜器物,不仅大方美观,而且富有感染力,让青铜器张力十足,极具气势。   单从铸造方式上进行分析,用到的工艺类型越来越多,诸如鎏金、失蜡铸造法、镶嵌、模印法、金银错以及镂刻等。如此铸造出的青铜器物不仅愈加典雅华丽,而且在日常使用上也更为灵巧。如1992年山东淄博出土的青铜鸟柄灯(临淄商王墓地)就是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经典力作。这件青铜器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口衔灯盘一侧为一只小鸟。小鸟低首伸颈,合羽双翅,羽毛刻画细致入微,羽翼丰满,仿佛一触即飞,设计感十足,极具灵性,脱颖而出。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慢慢脱离商周时期典雅、神秘、威严的纹饰外衣,逐渐朝着自由活动的审美风格转变。
  青铜器纹饰代表着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形态,探究所属不同时代的青铜器纹饰,人们可从中捕捉到一些重要的能够反映这一时代人们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和思想形态的讯息。青铜器本身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商代时期的人来讲,他们对自然规律还未形成一个相对科学的认知,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特别信奉鬼神,特别喜欢举办各类祭祀活动,因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青铜器纹饰有很多是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不存在的,而这些抽象的动物形象正好营造出一种肃穆、神秘之感,正好契合了统治者想要禁锢奴隶思想的欲望和贪婪。秋战国时期摆脱了奴隶主阶级的旧观念,纹饰变得自由、华丽,这与出现新兴青铜工艺是分不开的。青铜器的纹饰不单为了装饰,更多地表现出了社会政治背景和宗教文化,青铜器的纹饰每个时期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展现了青铜器纹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夏禹铸九鼎开启了青铜器的历史篇章,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与意识形态在发生改变,相应地,青铜器纹饰风格及审美意识也发生着改变,文章便详细阐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青銅器纹饰风格及其审美意识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目的在于通过解剖青铜器纹饰风格及审美意识,引导人们了解不同时代下人们的思想、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梁丹.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5.
  [2]文静.商代青铜器动物纹样的再审视与表达——沥粉装饰画的创作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姜冬花.青铜器纹饰风格变化[J].大众文艺,2012(22):43.
  [4]吴然然.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文本包含大量历史、习俗、宗教等信息,给外宣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于其文本功能的特殊性,外宣文本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可读性,又要考虑如何保留原文的文化要素。关联翻译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最佳关联为标准,为非遗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非遗旅游外宣;承德地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
【摘要】王海兵是将中国纪录片带入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藏北人家》代表我国的纪录片最早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通过他的片子,让西方世界再一次认识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电视纪录片。从业30年来,他的作品获全国以上奖励60多项,在国际上获得诸多奖项,为中国电视纪录片争得了荣誉,在不断学习、实践、创作、推进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过程中,在他看来:“我们只是在探路,是一个铺路人。”  【关键词】纪录片;人与自然;纪录片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画创作过程中,笔墨文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及内容,赋予了中国画最内在的灵魂。对于笔墨所具有的内涵,不管是从纸、笔等工具的狭义意义上来讲,还是从抽象绘画形态这种广义意义来讲,都体现了中国画与我国传统笔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和相关联系的相辅相成性。所以,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对笔墨的融会表达必须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以此才可充分将现代绘画的那种审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将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摘要】依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如同古人类化石一样,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同样是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遗产,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受到国家保护。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古生物复原及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本文以诸城恐龙博物馆为例,对利用混合现实(MR)平台实现古生物数字化复原与保护进行研究,可以为山东乃至全国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混合现实(MR)平台;古生物;数
【摘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交通路线,也是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碰撞与交流的途径,服饰文化在交流中发生了变异。本文首先对中西服饰设计文化的比较进行探究,然后对丝绸之路的范围界定进行阐述,以为后文做出铺垫,最后从空间、时间的角度对丝绸之路上中外服饰文化交流引起的民族服饰变异做出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外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变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因为社会文化背景
【摘要】表现性语汇的肢体表达在当代戏剧创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在特殊的舞台时空下巧妙地传达出富有意味的言外之意,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和人物的潜在意识,并与整个剧场形成新的陌生化的舞台效果,从而启迪观众在获得情感共鸣之余作出理性的思考。 《惜》运用了大量的肢体表达,并探讨在实验性的舞台上如何形成表现性语汇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表现性语汇;肢体表达;《惜》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开始正式实行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将“教育”提到了首位。无论一个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如何,它们都是发挥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职责的媒介,而串联一系列展品的展览,其本身亦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最主要手段。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更主动自愿地走进博物馆享受惠民成果,既收获知识,又享受快乐,目前已经成为文博界努
【摘要】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古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有必要基于乡村振兴视域,采取有效策略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本文简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以珠海市会同村为例,探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以期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
【摘要】“互联网 ”战略提出后,传统文化与“互联网 ”技术相融合,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互联网 ”技术的加入焕发出新的魅力、新的视觉效果和当代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家、设计师开展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的创意源头之一。但是,为了更好地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需进行“再设计”。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十二生肖的再设计为中心,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