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青州市结合实际,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探索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五种模式”,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关键词] 青州; 新农村建设; 五种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38-02
自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以来,青州市从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建设列为全市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来抓,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尤其是青州市结合实际,探索总结的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引起了省委张高丽书记的认真关注。青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并举,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一、“五种模式”并举,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青州市委、市政府深刻理解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重要意义,组织有关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2006年5月11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青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抓好九大工程,探索五种模式,千人下乡驻村”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由此,各村结合实际,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五种模式”并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特色农业带动型。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根本目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渐趋合理,瓜菜、果品、畜牧、花卉、优质粮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专业种养镇、村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1万亩,8万亩的绿色食品基地和6个绿色品牌顺利通过检测,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全市已达31个。特色农业加快了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特色农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成果。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二)二、三产业主导型。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靠农业,还必须推动农业内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展开以来,青州市以东坝村为代表的二、三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逐渐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东坝村始终坚持“工业立村和工业强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民营经济,既富裕了群众,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东坝全村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上缴税金2900万元,人均所得达到8600元。到目前,东坝的民营企业、东夏的机械加工、口埠的石油化工、庙子的铁矿开采和冶炼以及益都物流园的建设,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土地整理开发型。青州土地整理开发型新农村建设模式以何官镇南张楼村为代表。南张楼村耕地6309亩,人均耕地1.48亩,以前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低、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严重地阻碍了村民奔小康的步伐。自从中德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落户该村后,他们根据制定的土地发展规划,对267块分散的耕地进行了整理,增加了耕地150多亩,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耕翻、播种、脱粒的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村“两委”支持鼓励村民投资企业,使绝大部分劳动力成为“进厂上班,下班种田”的两栖人,村民收益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786亿元,人均纯收入6080元。如今,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以及鳞次栉比的厂房,红红火火的市场,宽敞幽静的校园,多功能的文化广场,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南张楼的殷实与富足、繁荣与文明。
(四)生态家园效益型。青州王坟镇堪称生态家园效益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典范。该镇地处青州西南青石山区,山区面积占98.9%,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该镇党委、政府认准了山区综合开发这条路子,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经过十多年的连续努力,终于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农村工作展开以来,该镇结合自身实际,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机遇,始终坚持走生态发展的路子,荒山治理严禁私采、滥挖、乱建,促进了农业生态观光游在我市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促进型。青州境内风景名胜荟萃,充分挖掘它们的潜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文化旅游促进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五里镇井塘村是全市新农村建设10个示范村之一,也是全市文化旅游促进型模式的代表。井塘村位于五里镇南部山区、玲珑山脚下,该村周围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立足旅游资源优势,本着开发古村、建设新村的原则,对玲珑山、井塘古村和新村进行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旅游名市建设,旅游名市建设带动了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在全力打造旅游名市的进程中,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五种模式”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
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并举,全市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开展,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领导,关键在组织。市委、市政府将新农村建设确定为全市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市级财政拿出20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资金。组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建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包括三十五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并明确责任分工,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深入乡镇、村检查督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步步引向深入。
(二)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通过到外地学习和到镇村实地调研,提出了青州市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制定了“市级抓示范,镇级抓创建,村村抓整治”的工作方法;明确了市直部门帮扶市级示范村的工作方式,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对镇、村、市直相关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年”活动。实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方法引导开展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这些思路和措施,将全市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三)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村级两委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执行者,村级班子强不强,是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支部班子,特别是选好村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农民群众谋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青州市充分考虑到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确定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鉴于当前农民精神文明生活方式单一的形势,倡导建设休闲娱乐广场、农民图书馆等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农民的分散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大市场的需求,农民生产滞后于市场变化的实际,引导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成为青州市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法宝”。
(本文作者:中共青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学侠
[关键词] 青州; 新农村建设; 五种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38-02
自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以来,青州市从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建设列为全市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来抓,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尤其是青州市结合实际,探索总结的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引起了省委张高丽书记的认真关注。青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并举,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一、“五种模式”并举,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青州市委、市政府深刻理解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重要意义,组织有关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2006年5月11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青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抓好九大工程,探索五种模式,千人下乡驻村”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由此,各村结合实际,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五种模式”并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特色农业带动型。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根本目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渐趋合理,瓜菜、果品、畜牧、花卉、优质粮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专业种养镇、村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1万亩,8万亩的绿色食品基地和6个绿色品牌顺利通过检测,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全市已达31个。特色农业加快了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特色农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成果。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二)二、三产业主导型。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靠农业,还必须推动农业内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展开以来,青州市以东坝村为代表的二、三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逐渐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东坝村始终坚持“工业立村和工业强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民营经济,既富裕了群众,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东坝全村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上缴税金2900万元,人均所得达到8600元。到目前,东坝的民营企业、东夏的机械加工、口埠的石油化工、庙子的铁矿开采和冶炼以及益都物流园的建设,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土地整理开发型。青州土地整理开发型新农村建设模式以何官镇南张楼村为代表。南张楼村耕地6309亩,人均耕地1.48亩,以前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低、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严重地阻碍了村民奔小康的步伐。自从中德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落户该村后,他们根据制定的土地发展规划,对267块分散的耕地进行了整理,增加了耕地150多亩,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耕翻、播种、脱粒的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村“两委”支持鼓励村民投资企业,使绝大部分劳动力成为“进厂上班,下班种田”的两栖人,村民收益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786亿元,人均纯收入6080元。如今,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以及鳞次栉比的厂房,红红火火的市场,宽敞幽静的校园,多功能的文化广场,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南张楼的殷实与富足、繁荣与文明。
(四)生态家园效益型。青州王坟镇堪称生态家园效益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典范。该镇地处青州西南青石山区,山区面积占98.9%,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该镇党委、政府认准了山区综合开发这条路子,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经过十多年的连续努力,终于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农村工作展开以来,该镇结合自身实际,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机遇,始终坚持走生态发展的路子,荒山治理严禁私采、滥挖、乱建,促进了农业生态观光游在我市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促进型。青州境内风景名胜荟萃,充分挖掘它们的潜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文化旅游促进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五里镇井塘村是全市新农村建设10个示范村之一,也是全市文化旅游促进型模式的代表。井塘村位于五里镇南部山区、玲珑山脚下,该村周围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立足旅游资源优势,本着开发古村、建设新村的原则,对玲珑山、井塘古村和新村进行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旅游名市建设,旅游名市建设带动了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在全力打造旅游名市的进程中,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五种模式”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
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并举,全市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开展,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领导,关键在组织。市委、市政府将新农村建设确定为全市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市级财政拿出20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资金。组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建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包括三十五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并明确责任分工,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深入乡镇、村检查督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步步引向深入。
(二)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通过到外地学习和到镇村实地调研,提出了青州市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制定了“市级抓示范,镇级抓创建,村村抓整治”的工作方法;明确了市直部门帮扶市级示范村的工作方式,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对镇、村、市直相关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年”活动。实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方法引导开展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这些思路和措施,将全市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三)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村级两委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执行者,村级班子强不强,是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支部班子,特别是选好村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农民群众谋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青州市充分考虑到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确定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鉴于当前农民精神文明生活方式单一的形势,倡导建设休闲娱乐广场、农民图书馆等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农民的分散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大市场的需求,农民生产滞后于市场变化的实际,引导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成为青州市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法宝”。
(本文作者:中共青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