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古诗教学备课中,将多视角解读方法引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之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解读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多视角;文本解读;古诗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多视角解读从读者、教者、作者、学生的多个角度出发,全方位解读教学文本,详细理解文本内涵,对教师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多视角解读方法引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中,会提升教师解读能力。
一、以读者的角度解读——古诗赏析
以读者的角度解读,就是以读者身份读古诗,读时要了解古诗主要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在选材、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背景资料有哪些。例如解读四年级上册古诗《枫桥夜泊》时,反复诵读诗句,明确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忽明忽暗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从而进入梦境呢?古人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枫桥夜泊”图。诗人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近景: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另外,还运用了“设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两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诗句更是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把近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意境更加清幽、凄楚。
这样的解读为教师正确把握古诗内容做好了准备,教学上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以教者的角度解读——编者意图
以教者的角度解读,就是要弄清楚在本册教材中选编本课的意图是什么,凭借文本学生要学习什么、训练什么。例如解读语文 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时,解读单元导语,可以发现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学习目标是欣赏大自然,敞开心扉感受大自然,饱含激情赞颂大自然。编者将古诗《望天门山》编排在此单元篇首“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就是要学生通过诵读、学习,领略气势宏伟的山水景色,感受天门山的气象雄伟以及大自然的雄伟、神奇,领略古人是如何描绘祖国山水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以作者的角度解读——解读背景
我们必须走进诗人的生活、历史背景,储备一些外延知识,这样,人物的形象才能在我们的心中饱满起来。所以,以作者的角度解读,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古诗的背景,在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和诗人心贴心,感同身受,才会相信诗歌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抒发了特别的情怀或心情。
例如《江畔独步寻花》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能知道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著名诗人,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去湘江的途中。杜甫一生仕途失意,生活饥寒交迫,这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诗体制多样,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这些背景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进古诗,为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铺垫。另外,依据收集的资料,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同名古诗、同题材古诗等,让古诗的积累达到由一首而发展多首的目的。
四、以学生的角度解读——解读学情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以学生的角度解读,就是依据儿童的认识水平,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教材。在阅读文本时,設想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学习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学习古诗《望天门山》时,学生对于“中断”“至此回”的理解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学生需要品字品词,强化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关于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在画图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教学时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古诗教学备课中,将多视角解读方法引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之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解读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多视角;文本解读;古诗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多视角解读从读者、教者、作者、学生的多个角度出发,全方位解读教学文本,详细理解文本内涵,对教师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多视角解读方法引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中,会提升教师解读能力。
一、以读者的角度解读——古诗赏析
以读者的角度解读,就是以读者身份读古诗,读时要了解古诗主要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在选材、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背景资料有哪些。例如解读四年级上册古诗《枫桥夜泊》时,反复诵读诗句,明确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忽明忽暗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从而进入梦境呢?古人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枫桥夜泊”图。诗人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近景: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另外,还运用了“设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两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诗句更是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把近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意境更加清幽、凄楚。
这样的解读为教师正确把握古诗内容做好了准备,教学上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以教者的角度解读——编者意图
以教者的角度解读,就是要弄清楚在本册教材中选编本课的意图是什么,凭借文本学生要学习什么、训练什么。例如解读语文 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时,解读单元导语,可以发现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学习目标是欣赏大自然,敞开心扉感受大自然,饱含激情赞颂大自然。编者将古诗《望天门山》编排在此单元篇首“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就是要学生通过诵读、学习,领略气势宏伟的山水景色,感受天门山的气象雄伟以及大自然的雄伟、神奇,领略古人是如何描绘祖国山水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以作者的角度解读——解读背景
我们必须走进诗人的生活、历史背景,储备一些外延知识,这样,人物的形象才能在我们的心中饱满起来。所以,以作者的角度解读,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古诗的背景,在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和诗人心贴心,感同身受,才会相信诗歌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抒发了特别的情怀或心情。
例如《江畔独步寻花》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能知道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著名诗人,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去湘江的途中。杜甫一生仕途失意,生活饥寒交迫,这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诗体制多样,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这些背景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进古诗,为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铺垫。另外,依据收集的资料,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同名古诗、同题材古诗等,让古诗的积累达到由一首而发展多首的目的。
四、以学生的角度解读——解读学情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以学生的角度解读,就是依据儿童的认识水平,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教材。在阅读文本时,設想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学习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学习古诗《望天门山》时,学生对于“中断”“至此回”的理解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学生需要品字品词,强化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关于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在画图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教学时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古诗教学备课中,将多视角解读方法引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之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解读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