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源于英语“gate”的“××门”,在经历了专化、类化和泛化三个阶段的演变后,成为一个能产性极强的语缀。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探讨了“××门”之起源、演变、认知和翻译。“gate”构成的词语在翻译时没有必要译成“××丑闻”,可以直接译成“××门”,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也体现了汉语的与时俱进和包容性。
关键词:门,起源,演变,认知,翻译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门” has become a suffix with great wordforming ability after undergoing an evolvement of specialization,apperception and generaliza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four aspects,namely its origin,evolvement,cognition and translation.It is no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the phrases formed with “gate” into“……丑闻”,we just put them into“××门”,which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in a language.
Key words:gate,origin,evolvement,cognition,translation
近年来,一些被冠以“××门”的新闻在媒体上屡见不鲜。例如,解说员黄健翔在世界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的激情解说,被媒体称为“解说门”事件。又如,有明星由于穿着不慎,被媒体以《明星“服饰门”事件逐个数,穿着不慎引风波》为题作了报道。类似事件还有“虐囚门”“铜须门”“电话门”“秘书门”等等。2007年8月16日,我国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公布了《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以下简称《选目》),《选目》中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其中涉及“××门”的有4个:电话门、监控门、解说门、骷髅门。无独有偶,2008年“艳照门”事件在娱乐界闹得沸沸扬扬。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尚未进入《选目》的由“××门”构成的词语:“拉链门”“安琦门”“月饼门”“胶水门”等等,一个日益庞大的词族正在形成。
一 “××门”之源
作为语缀的“门”译自英语“gate”,而“gate”则提取自“水门事件(Watergate Case)”。
1972年6月18日,有五个人因潜入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后来发现,这是当时共和党主席理查德•尼克松授权部下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内安插窃听装置,试图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确保自己连任总统。在相关报道中,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伯•伍德沃德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水门(watergate),而这次事件也就被媒体广泛称为“水门事件”,用来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在大选中的丑行。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缀之以“门”(gate)的名称,并逐渐被使用开来。
二 “××门”之变
“gate”从“Watergate”提取并翻译为“××门”后,被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其语义发生了较大演变,总的方向表现为词义的扩大,泛化趋势明显,演变过程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具体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专化
水门事件家喻户晓,对美国历史与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具有极高的认知度和显著度,成为了人们的认知原型。“水门事件”的过程、性质、结果、意义与影响等内涵信息经过加工后,浓缩在语素“门(gate)”中。“门”从本义“城门、闸门”中分化出来,成为从原型事件中提取的、负载着原型内涵的一个专化标记,简称“原型标记”[1]。其实“水门事件”中的“门”并没有专指的意思,但因为“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自从这次著名的政治丑闻之后,“门”被标上“重大”“丑闻”“高层”“政界”等语义特征,用来专指政治丑闻。自此,“门”的本义被剥离,语义受到浓缩,被用来专指某种特定社会现象,其意义得以专门化,简称“专化”。
2.类化
一开始,“××门”指重大丑闻事件,大多与政治有关,多表政治丑闻。但后来该词语义有泛化倾向,也用来指个人丑闻,尤其是政界要人的丑闻。就这样“××门”的意义得到扩大,但凡政界的极具爆炸性的丑闻通通被冠之以“××门”。比如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身陷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就被叫做“拉链门”。又如英国王子威尔士亲王与卡米拉(Camilla Parker Bowles)的桃色新闻被曝光后,出现了Camillagate一词[2]。
后来,gate进入英语构词范畴,《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将其划为后缀,主要出现在新闻中,与名词连用,构成一个新名词,用来指对美国总统或政府有影响的政治丑闻。比如到了1988年布什担任美国总统时,报界揭露出来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一事,不少政府官员遭受牵连,被称为“伊朗门事件”。涉及克林顿总统的有“旅行门”“白水门”等。此外,类似事件还有“韩国门”“辩论门”“档案门”“情报门”等等。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门”词族,汉语中的“门”成了一个能产性极强的语缀,用来指军政要人出于政治目的或个人原因而爆发的这一类丑闻,“××门”的使用发生类化。
3.泛化
当“gate”译成“××门”进入汉语后,其语义在应用中逐渐泛化,汉语语义系统里使用的“××门”,慢慢脱离了其原型内涵,原有语义特征如“重大”“高层”“政界”逐渐脱落,但仍然保留了“丑闻”这一基本语义特征[3]。
再后来“××门”又被运用到更广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上,而是任何新发生的、具有轰动效应、能引起广大公众兴趣和关注的事件,都被缀以“门”,成为“丑闻”的代名词,其使用发生“泛化”。如:
(1)剖析股改“投票门”丑闻的监管责任(搜狐财经,2005-11-07)
(2)莫吉事件颠覆意大利足坛电话门事件大事全记录(搜狐体育,2006-06-23)
(3)黄健翔陷“解说门”事件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新华网,2006-6-27)
(4)明星遭遇“服饰门”盘点女明星穿衣丑闻(华商网,2007-11-11)
(5)“艳照门”男主角陈冠希发表声明要求在加拿大作证(人民网,2008-11-17)
(6)东航门的反思(中国名企排行网,2008-6-23)
有意思的是,我们总结一下有关“××门”的新闻不难发现,但凡此类新闻,一般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相关人员大多层级较高,有头有脸,或是政坛要员,或是名人明星;二是大多为不甚体面和光彩的事;三是震动大、影响广、“杀伤力”强。“××门”所涉及的人物有的受责于众,有的名誉扫地,有的甚至身陷囹圄。
以上可见,“××门”已经实现实词虚化,或曰“语法化”,其含义也历经专化、类化、泛化三个阶段。这种泛化还将持续,有可能成为“丑闻”的代名词。可以说,任何一个名词,只要涉及不光彩的事件,都完全有可能与“××门”连用形成新词,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无限发散性的词语系统。汉语中还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族”“××奴”等,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中,词语的语法化成了一道亮点。
三 “××门”之知
“××门”之众众,源于人类两种认知现象——联想与类比。
1.联想
联想是一种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4]。每当遇到一新现象时,人们可以在头脑中依照此现象展开联想,在自己的词语仓库中搜寻到所需要的成分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完成“仿”此“拟”彼的语言活动。
比如,当我们要用一个词语表达“由于投票不公而出现的丑闻”这一现象时,我们首先会联想到用来表达“由于安装窃听器而出现的丑闻”的“水门”一词,于是循此仿造出“投票门”一词,可见,联想无疑是“××门”词族产生的重要心理理据。
2.类比
类比指人们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属性。
在客观的大千世界里,诸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各种普遍的联系。这种普遍联系不仅表明了同类事物具有共性,而且还表明不同类别的事物也具有相似性。
借助类比,人类往往能在生活与工作中“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这一点早在仿生学中就得到了体现。另外,人类的思维往往是通过已知事物推想未知事物,只要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人类便往往将对这种相似性的深刻认识投射到未知事物上。Harley认为,人类往往会在客观世界中寻找一致性,从相邻的事物中寻求相似性,这就是认知世界中的相邻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s)[5]。这一思维认识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a:a′=b:x,∴x=b′
循此思路,因为那些由于电话被录音而导致的丑闻被称为“电话门”,所以,解说丑闻被称为“解说门”,虐待囚犯丑闻被称为“虐囚门”,艳照丑闻被称为“艳照门”……
由于人类具有丰富的联想和类比能力,恐怕任何一个物体、一种现象,只要与丑闻联系上,就可以挂上“××门”的称呼。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视,那就是语言发展所遵循的一条原则——“语言经济原则”。马尔丁内(A.Martinet)曾针对人类对语言的改造作过非常具体形象的描述,他指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比较省力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的安排。”[4]
这一论述清楚地阐述了语言经济原则与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人们总在力图以经济原则来配置语言、优化语言体系。如果有了用来表示丑闻的“××门”的词语,碰到想要表达各种类型的丑闻时,人们必定会依照省力原则,仿照“××门”而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来,这样既经济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 “××门”之译
目前,在此类词语的翻译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一般将其译成“××门”,而程丽霞[7]等主张将其还原成“丑闻”。笔者赞成前者,理由如下:
第一,“××门”比“××丑闻”更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虽然在新闻语言中将“gate”译为“××丑闻”比“××门”更直观易懂,但新闻语言还具有以求新、求异来吸引读者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没有一定的新意,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就算标题中的“××门”不为所知,我们不要低估读者的判断力,读完全文后,标题意思一目了然。
第二,并非所有外来词都只能采取音译和意译的方式,直译也是汉语翻译系统的重要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所译为人们所接受,就应得到认可。电话门、监控门、解说门、骷髅门已得到官方认可并列入《选目》,其他诸如“艳照门”等也早已众人皆知,这说明“××门”的翻译已被认可。同时,这也给汉语增加了一个新的词缀,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汉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有何不可呢?
第三,有人担心“gate”译成为“××门”后会与政治联想在一起,从而产生误解,对此完全不用担心。因为“gate”在使用中意义已经泛化,既指政治丑闻,也指生活丑闻,既指政界,也指其他领域。在译成“××门”之后,其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艳照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起丑闻,而不会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时代在变,反映时代感的语言文字又怎能不在嬗变呢?
将“gate”译成为“××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与时俱进的,因而是可取的。
五 结语
以上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通过阐述“××门”的起源、演变、认知与翻译,对“××门”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这也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必然。
参 考 文 献
[1]周日安,邵敬敏.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外国语,2007(4):43-47.
[2]汪榕培.英语词汇探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4.
[3]邵敬敏,马喆.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语言文字应用,2008(3):53-62.
[4]徐国珍.仿拟造词法的外部理据.修辞学习,2008(1):49-52.
[5]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88-289.
[6]葛本仪.汉语词汇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655.
[7]程丽霞.“情报门”还是“情报丑闻”?科技术语研究,2003(4):28-30.
罗胜杰:湖南工程学院,411104
关键词:门,起源,演变,认知,翻译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门” has become a suffix with great wordforming ability after undergoing an evolvement of specialization,apperception and generaliza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four aspects,namely its origin,evolvement,cognition and translation.It is no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the phrases formed with “gate” into“……丑闻”,we just put them into“××门”,which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in a language.
Key words:gate,origin,evolvement,cognition,translation
近年来,一些被冠以“××门”的新闻在媒体上屡见不鲜。例如,解说员黄健翔在世界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的激情解说,被媒体称为“解说门”事件。又如,有明星由于穿着不慎,被媒体以《明星“服饰门”事件逐个数,穿着不慎引风波》为题作了报道。类似事件还有“虐囚门”“铜须门”“电话门”“秘书门”等等。2007年8月16日,我国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公布了《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以下简称《选目》),《选目》中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其中涉及“××门”的有4个:电话门、监控门、解说门、骷髅门。无独有偶,2008年“艳照门”事件在娱乐界闹得沸沸扬扬。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尚未进入《选目》的由“××门”构成的词语:“拉链门”“安琦门”“月饼门”“胶水门”等等,一个日益庞大的词族正在形成。
一 “××门”之源
作为语缀的“门”译自英语“gate”,而“gate”则提取自“水门事件(Watergate Case)”。
1972年6月18日,有五个人因潜入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后来发现,这是当时共和党主席理查德•尼克松授权部下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内安插窃听装置,试图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确保自己连任总统。在相关报道中,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伯•伍德沃德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水门(watergate),而这次事件也就被媒体广泛称为“水门事件”,用来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在大选中的丑行。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缀之以“门”(gate)的名称,并逐渐被使用开来。
二 “××门”之变
“gate”从“Watergate”提取并翻译为“××门”后,被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其语义发生了较大演变,总的方向表现为词义的扩大,泛化趋势明显,演变过程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具体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专化
水门事件家喻户晓,对美国历史与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具有极高的认知度和显著度,成为了人们的认知原型。“水门事件”的过程、性质、结果、意义与影响等内涵信息经过加工后,浓缩在语素“门(gate)”中。“门”从本义“城门、闸门”中分化出来,成为从原型事件中提取的、负载着原型内涵的一个专化标记,简称“原型标记”[1]。其实“水门事件”中的“门”并没有专指的意思,但因为“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自从这次著名的政治丑闻之后,“门”被标上“重大”“丑闻”“高层”“政界”等语义特征,用来专指政治丑闻。自此,“门”的本义被剥离,语义受到浓缩,被用来专指某种特定社会现象,其意义得以专门化,简称“专化”。
2.类化
一开始,“××门”指重大丑闻事件,大多与政治有关,多表政治丑闻。但后来该词语义有泛化倾向,也用来指个人丑闻,尤其是政界要人的丑闻。就这样“××门”的意义得到扩大,但凡政界的极具爆炸性的丑闻通通被冠之以“××门”。比如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身陷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就被叫做“拉链门”。又如英国王子威尔士亲王与卡米拉(Camilla Parker Bowles)的桃色新闻被曝光后,出现了Camillagate一词[2]。
后来,gate进入英语构词范畴,《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将其划为后缀,主要出现在新闻中,与名词连用,构成一个新名词,用来指对美国总统或政府有影响的政治丑闻。比如到了1988年布什担任美国总统时,报界揭露出来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一事,不少政府官员遭受牵连,被称为“伊朗门事件”。涉及克林顿总统的有“旅行门”“白水门”等。此外,类似事件还有“韩国门”“辩论门”“档案门”“情报门”等等。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门”词族,汉语中的“门”成了一个能产性极强的语缀,用来指军政要人出于政治目的或个人原因而爆发的这一类丑闻,“××门”的使用发生类化。
3.泛化
当“gate”译成“××门”进入汉语后,其语义在应用中逐渐泛化,汉语语义系统里使用的“××门”,慢慢脱离了其原型内涵,原有语义特征如“重大”“高层”“政界”逐渐脱落,但仍然保留了“丑闻”这一基本语义特征[3]。
再后来“××门”又被运用到更广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上,而是任何新发生的、具有轰动效应、能引起广大公众兴趣和关注的事件,都被缀以“门”,成为“丑闻”的代名词,其使用发生“泛化”。如:
(1)剖析股改“投票门”丑闻的监管责任(搜狐财经,2005-11-07)
(2)莫吉事件颠覆意大利足坛电话门事件大事全记录(搜狐体育,2006-06-23)
(3)黄健翔陷“解说门”事件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新华网,2006-6-27)
(4)明星遭遇“服饰门”盘点女明星穿衣丑闻(华商网,2007-11-11)
(5)“艳照门”男主角陈冠希发表声明要求在加拿大作证(人民网,2008-11-17)
(6)东航门的反思(中国名企排行网,2008-6-23)
有意思的是,我们总结一下有关“××门”的新闻不难发现,但凡此类新闻,一般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相关人员大多层级较高,有头有脸,或是政坛要员,或是名人明星;二是大多为不甚体面和光彩的事;三是震动大、影响广、“杀伤力”强。“××门”所涉及的人物有的受责于众,有的名誉扫地,有的甚至身陷囹圄。
以上可见,“××门”已经实现实词虚化,或曰“语法化”,其含义也历经专化、类化、泛化三个阶段。这种泛化还将持续,有可能成为“丑闻”的代名词。可以说,任何一个名词,只要涉及不光彩的事件,都完全有可能与“××门”连用形成新词,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无限发散性的词语系统。汉语中还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族”“××奴”等,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中,词语的语法化成了一道亮点。
三 “××门”之知
“××门”之众众,源于人类两种认知现象——联想与类比。
1.联想
联想是一种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4]。每当遇到一新现象时,人们可以在头脑中依照此现象展开联想,在自己的词语仓库中搜寻到所需要的成分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完成“仿”此“拟”彼的语言活动。
比如,当我们要用一个词语表达“由于投票不公而出现的丑闻”这一现象时,我们首先会联想到用来表达“由于安装窃听器而出现的丑闻”的“水门”一词,于是循此仿造出“投票门”一词,可见,联想无疑是“××门”词族产生的重要心理理据。
2.类比
类比指人们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属性。
在客观的大千世界里,诸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各种普遍的联系。这种普遍联系不仅表明了同类事物具有共性,而且还表明不同类别的事物也具有相似性。
借助类比,人类往往能在生活与工作中“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这一点早在仿生学中就得到了体现。另外,人类的思维往往是通过已知事物推想未知事物,只要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人类便往往将对这种相似性的深刻认识投射到未知事物上。Harley认为,人类往往会在客观世界中寻找一致性,从相邻的事物中寻求相似性,这就是认知世界中的相邻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s)[5]。这一思维认识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a:a′=b:x,∴x=b′
循此思路,因为那些由于电话被录音而导致的丑闻被称为“电话门”,所以,解说丑闻被称为“解说门”,虐待囚犯丑闻被称为“虐囚门”,艳照丑闻被称为“艳照门”……
由于人类具有丰富的联想和类比能力,恐怕任何一个物体、一种现象,只要与丑闻联系上,就可以挂上“××门”的称呼。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视,那就是语言发展所遵循的一条原则——“语言经济原则”。马尔丁内(A.Martinet)曾针对人类对语言的改造作过非常具体形象的描述,他指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比较省力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的安排。”[4]
这一论述清楚地阐述了语言经济原则与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人们总在力图以经济原则来配置语言、优化语言体系。如果有了用来表示丑闻的“××门”的词语,碰到想要表达各种类型的丑闻时,人们必定会依照省力原则,仿照“××门”而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来,这样既经济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 “××门”之译
目前,在此类词语的翻译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一般将其译成“××门”,而程丽霞[7]等主张将其还原成“丑闻”。笔者赞成前者,理由如下:
第一,“××门”比“××丑闻”更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虽然在新闻语言中将“gate”译为“××丑闻”比“××门”更直观易懂,但新闻语言还具有以求新、求异来吸引读者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没有一定的新意,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就算标题中的“××门”不为所知,我们不要低估读者的判断力,读完全文后,标题意思一目了然。
第二,并非所有外来词都只能采取音译和意译的方式,直译也是汉语翻译系统的重要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所译为人们所接受,就应得到认可。电话门、监控门、解说门、骷髅门已得到官方认可并列入《选目》,其他诸如“艳照门”等也早已众人皆知,这说明“××门”的翻译已被认可。同时,这也给汉语增加了一个新的词缀,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汉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有何不可呢?
第三,有人担心“gate”译成为“××门”后会与政治联想在一起,从而产生误解,对此完全不用担心。因为“gate”在使用中意义已经泛化,既指政治丑闻,也指生活丑闻,既指政界,也指其他领域。在译成“××门”之后,其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艳照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起丑闻,而不会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时代在变,反映时代感的语言文字又怎能不在嬗变呢?
将“gate”译成为“××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与时俱进的,因而是可取的。
五 结语
以上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通过阐述“××门”的起源、演变、认知与翻译,对“××门”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这也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必然。
参 考 文 献
[1]周日安,邵敬敏.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外国语,2007(4):43-47.
[2]汪榕培.英语词汇探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4.
[3]邵敬敏,马喆.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语言文字应用,2008(3):53-62.
[4]徐国珍.仿拟造词法的外部理据.修辞学习,2008(1):49-52.
[5]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88-289.
[6]葛本仪.汉语词汇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655.
[7]程丽霞.“情报门”还是“情报丑闻”?科技术语研究,2003(4):28-30.
罗胜杰:湖南工程学院,4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