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以其独特的简短、幽默、反讽等特征,在短时间内迅速在网络上流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热门词句。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网络技术发展与普及的结果。当代中专生有着强大的创造力和创新心理,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本文就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结构形式、特点、利弊分析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从而对规范中专生使用网络语言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专生;网络流行语;
一、 形成原因
斯大林曾经明确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一) 相对宽松自由的网络言论环境
言论自由的核心内涵是人人都有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绝不受任何无故的侵犯和剥夺,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二) 自媒体的支撑和大众传媒的普及
相较以往行使言论自由的方式,自媒体的出现拓宽了现代社会公民在网络上发声的渠道。由大众传媒构成的信息覆盖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联系和交往的方式,而且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人们以网民的身份实现了对现实事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三) 网民表达自我与追随潮流的心理诉求
“吓死宝宝了”,“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如今,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个人在博客、微博、论坛上发表言论、表达心情时,其实是没有明确的交流对象的,简洁隐晦的网络语言自然成为人们畅所欲言最为便捷自由的表达方式。
二、 结构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并非横空出世,与传统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将网络流行语进行以下大致的分类:
(一) 谐音类
此类网络流行语是通过对汉字、英文、数字发音的不同解读,赋予其新的表达含义及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汉语谐音
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利用语音、各地方言发音中同普通话类似发音的字、词“拼接”而成,重新造词。因为其独特的发音及形成的幽默搞笑的效果,而在网络上传播流行。
2. 数字谐音
这类网络流行语用数字代替文字,是网络上十分便捷的聊天习惯,大多数字通过谐音的方式与汉字有联系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3. 混合谐音
此类形式是将汉字、英文、数字、符号等根据各自不同的发音,对其进行排列组合。
(二) 缩写类
汉语缩写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留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另一类则是将几个词语合并成一个新的词。
英语缩写词:是指将英语短语或者句子中省略英文字母,从而构成新的英语词语。如将英文短语中的首字母保留、将句子中的个别单词利用语音相似简化。
(三) 符号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由标点符号等组合而成的非文字特殊符号构成,通过外形直观地表达含义,能较为便捷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 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根据语言交流的经济性原则,网络流行语句式简短,一般只有2~6个字,很少运用长句子和复杂句式。如:“人艰不拆”,其完整的表达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喜大普奔”则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减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争相告知彼此分享。
2. 幽默诙谐,奇特风趣
网络流行语的发明者、传播者、使用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具有很强的原创优势。可以针对时事热点或新闻事件注入自己的个人观点,表达情感态度。如:“我伙呆”的完整语句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3.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网络流行语属于流行文化范畴,而流行的东西必然会面临过时这样的局面。结合社会时事热点的网络流行语同样也会过时。但每年都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总结出来,因此,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更新速度极快。
四、 网络流行语的利弊分析
令人担忧的是,网络语言对于中小学的语言教学产生巨大冲击。中专生正处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对网络语言进行控制,将对广大青少年接受规范的词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一些学者从语言规范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提出了反对与质疑,认为它们打破了语言的传统规范,破坏了语言的严肃性和純洁性,是语言的垃圾。
五、 结语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暴力可能只有一字之隔,一句之差,但两者的发展前景却是截然不同的。希望通过上述科学有效的规范化工作,能够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面对网络流行语,很多学者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样的观点一方面肯定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正视了网络流行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网民是网络的主体,网络用语的健康发展需要靠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网络管理规范的不断加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会走向文明发展,迎来繁荣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甘露.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
[2]梁永贤.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6):67-69.
[3]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0:20.
[4]孙永兰.试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社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136-139.
关键词:中专生;网络流行语;
一、 形成原因
斯大林曾经明确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一) 相对宽松自由的网络言论环境
言论自由的核心内涵是人人都有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绝不受任何无故的侵犯和剥夺,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二) 自媒体的支撑和大众传媒的普及
相较以往行使言论自由的方式,自媒体的出现拓宽了现代社会公民在网络上发声的渠道。由大众传媒构成的信息覆盖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联系和交往的方式,而且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人们以网民的身份实现了对现实事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三) 网民表达自我与追随潮流的心理诉求
“吓死宝宝了”,“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如今,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个人在博客、微博、论坛上发表言论、表达心情时,其实是没有明确的交流对象的,简洁隐晦的网络语言自然成为人们畅所欲言最为便捷自由的表达方式。
二、 结构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并非横空出世,与传统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将网络流行语进行以下大致的分类:
(一) 谐音类
此类网络流行语是通过对汉字、英文、数字发音的不同解读,赋予其新的表达含义及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汉语谐音
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利用语音、各地方言发音中同普通话类似发音的字、词“拼接”而成,重新造词。因为其独特的发音及形成的幽默搞笑的效果,而在网络上传播流行。
2. 数字谐音
这类网络流行语用数字代替文字,是网络上十分便捷的聊天习惯,大多数字通过谐音的方式与汉字有联系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3. 混合谐音
此类形式是将汉字、英文、数字、符号等根据各自不同的发音,对其进行排列组合。
(二) 缩写类
汉语缩写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留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另一类则是将几个词语合并成一个新的词。
英语缩写词:是指将英语短语或者句子中省略英文字母,从而构成新的英语词语。如将英文短语中的首字母保留、将句子中的个别单词利用语音相似简化。
(三) 符号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由标点符号等组合而成的非文字特殊符号构成,通过外形直观地表达含义,能较为便捷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 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根据语言交流的经济性原则,网络流行语句式简短,一般只有2~6个字,很少运用长句子和复杂句式。如:“人艰不拆”,其完整的表达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喜大普奔”则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减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争相告知彼此分享。
2. 幽默诙谐,奇特风趣
网络流行语的发明者、传播者、使用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具有很强的原创优势。可以针对时事热点或新闻事件注入自己的个人观点,表达情感态度。如:“我伙呆”的完整语句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3.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网络流行语属于流行文化范畴,而流行的东西必然会面临过时这样的局面。结合社会时事热点的网络流行语同样也会过时。但每年都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总结出来,因此,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更新速度极快。
四、 网络流行语的利弊分析
令人担忧的是,网络语言对于中小学的语言教学产生巨大冲击。中专生正处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对网络语言进行控制,将对广大青少年接受规范的词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一些学者从语言规范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提出了反对与质疑,认为它们打破了语言的传统规范,破坏了语言的严肃性和純洁性,是语言的垃圾。
五、 结语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暴力可能只有一字之隔,一句之差,但两者的发展前景却是截然不同的。希望通过上述科学有效的规范化工作,能够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面对网络流行语,很多学者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样的观点一方面肯定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正视了网络流行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网民是网络的主体,网络用语的健康发展需要靠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网络管理规范的不断加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会走向文明发展,迎来繁荣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甘露.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
[2]梁永贤.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6):67-69.
[3]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0:20.
[4]孙永兰.试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社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