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营班级读书会的历程中,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成长与改变。他们读完整本书后,在读书会上自由、平等、开放地进行讨论、对话、交流,从中享受到恬静独享与开放共享的乐趣。借由阅读与讨论,学生开始懂得思考,生活内涵得到提升并获得不同的知识。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之外,交流活动的设计优差也是读书会成效是否显著的关键。本文试以《〈鼹鼠的月亮河〉班级读书会》为例,来谈谈组织班级读书会活动设计的几个切入点。
一、关注人物
《鼹鼠的月亮河》是一部成长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米加的成长变化,告诉小读者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在课中,教师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即“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来展现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了解。在游戏中,学生有的表演文中片段,有的对人物进行图画描摹,还有的用语言描述(儿歌、拍手歌),形式精彩纷呈。这个环节是对人物的总体感知。接下来,又通过重点感受主人公的“变”与“不变”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交流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他们的观点都依托于故事情节来证明。通过文本的阅读、教师的引导及学生间思维的相互碰撞,学生的体会不断加深。
这是基于该书是成长小说的特点所作的设计。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第一要素,作家往往通过各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编织故事情节,同时,也通过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从人物着手设计话题。如像争创“吉尼斯之最”似的进行“人物之最”的评选——用一段描述来说说你最喜欢、最讨厌或觉得最有趣、最可怜……的人物;给作品人物画肖像……无论作家的写作风格感伤或明快,活动的形式都要多样且有趣,读与画、写、说、唱相结合,这样才符合儿童文学轻松的个性。
二、关注语言
作家通过成千上万个文字的不同组合来组织情节;人物的性格正是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来一一体现;每个作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自己的语言特点,正如郑渊洁的幽默、冰波的抒情……因此,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必须依托于文字。课中,学生反复诵读封面上的一段话——“他们就这样坐在河边……有位靠得很近的朋友就足够了”。这段文字既体现出了作家的写作风格——舒缓又带着一点忧伤,也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理解。同时,一个好的封面设计往往体现出整本书的内容、内涵、精髓,尤其是上面的文字,它往往是文本的切入点。
对人物的理解、内涵的把握,如若脱离了文本,则好比纸上谈兵。因此,对文本多种形式的反复阅读,是加深理解、提升认识的必须手段。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将之作为作品的写作特点来把握,比如我在《蓝鲸的眼睛》班级读书会上,就单一地组织了一个“朗诵会”,从而感受作家优美如诗般的语言。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对语言的把握,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关注作者
每个作家创作一部作品,都有他最初的出发点。正如《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作者旨在告诉那些有一点点自卑的孩子,只要通过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儿童文学的内涵相对简单,但作家想呈现给孩子的东西也许有很多。比如,这部作品除了告诉孩子们要努力之外,还描绘了美好的友情、乡情等。每一部作品都有其核心的东西,把握住了作品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整个文本。因此,对作家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甚至其出生、成长历程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课中,教师将作家请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激趣方式了。但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信等方式,来查阅、收集作家的资料,如能得到作家的指导,那对学生无疑是最新鲜、有力的刺激了。
关注作家的写作背景能把握作品的内涵,而对作家语言的关注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另外,对作家其他作品的关注,更是对学生继续阅读的一种激趣和引领。周益民老师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童年时代就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家,那么他的人生底色将是向上的、明媚的,那将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我想,只有对作家关注与了解,学生才有可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家,也才有可能成为幸福的小孩子吧?
以班级读书会为契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读书的能力,我们责无旁贷。
(责编侯艳星)
一、关注人物
《鼹鼠的月亮河》是一部成长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米加的成长变化,告诉小读者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在课中,教师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即“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来展现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了解。在游戏中,学生有的表演文中片段,有的对人物进行图画描摹,还有的用语言描述(儿歌、拍手歌),形式精彩纷呈。这个环节是对人物的总体感知。接下来,又通过重点感受主人公的“变”与“不变”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交流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他们的观点都依托于故事情节来证明。通过文本的阅读、教师的引导及学生间思维的相互碰撞,学生的体会不断加深。
这是基于该书是成长小说的特点所作的设计。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第一要素,作家往往通过各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编织故事情节,同时,也通过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从人物着手设计话题。如像争创“吉尼斯之最”似的进行“人物之最”的评选——用一段描述来说说你最喜欢、最讨厌或觉得最有趣、最可怜……的人物;给作品人物画肖像……无论作家的写作风格感伤或明快,活动的形式都要多样且有趣,读与画、写、说、唱相结合,这样才符合儿童文学轻松的个性。
二、关注语言
作家通过成千上万个文字的不同组合来组织情节;人物的性格正是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来一一体现;每个作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自己的语言特点,正如郑渊洁的幽默、冰波的抒情……因此,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必须依托于文字。课中,学生反复诵读封面上的一段话——“他们就这样坐在河边……有位靠得很近的朋友就足够了”。这段文字既体现出了作家的写作风格——舒缓又带着一点忧伤,也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理解。同时,一个好的封面设计往往体现出整本书的内容、内涵、精髓,尤其是上面的文字,它往往是文本的切入点。
对人物的理解、内涵的把握,如若脱离了文本,则好比纸上谈兵。因此,对文本多种形式的反复阅读,是加深理解、提升认识的必须手段。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将之作为作品的写作特点来把握,比如我在《蓝鲸的眼睛》班级读书会上,就单一地组织了一个“朗诵会”,从而感受作家优美如诗般的语言。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对语言的把握,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关注作者
每个作家创作一部作品,都有他最初的出发点。正如《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作者旨在告诉那些有一点点自卑的孩子,只要通过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儿童文学的内涵相对简单,但作家想呈现给孩子的东西也许有很多。比如,这部作品除了告诉孩子们要努力之外,还描绘了美好的友情、乡情等。每一部作品都有其核心的东西,把握住了作品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整个文本。因此,对作家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甚至其出生、成长历程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课中,教师将作家请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激趣方式了。但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信等方式,来查阅、收集作家的资料,如能得到作家的指导,那对学生无疑是最新鲜、有力的刺激了。
关注作家的写作背景能把握作品的内涵,而对作家语言的关注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另外,对作家其他作品的关注,更是对学生继续阅读的一种激趣和引领。周益民老师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童年时代就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家,那么他的人生底色将是向上的、明媚的,那将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我想,只有对作家关注与了解,学生才有可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家,也才有可能成为幸福的小孩子吧?
以班级读书会为契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读书的能力,我们责无旁贷。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