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异丙酚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镇静疗效.方法 应用异丙酚维持患者镇静深度为Ramsay评分Ⅲ-Ⅴ级,监测镇静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异丙酚镇静治疗起效迅速,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平稳,与镇静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理想的镇静剂之一.
关键词:异丙酚;急性脑出血;镇静
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脑出血为脑血管意外中的一种起病急骤,进展较快的疾病.常以突发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多有血压显著升高,躁动不安.早期予良好的镇静治疗可有效阻断由于剧烈头痛、躁动不安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出血的恶性循环.本文对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异丙酚镇静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机体反应水平评分(RLS评分)3-5级,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12.31岁.气管插管24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
1.2 方法
静脉注射负荷量异丙酚0.05-1㎎/㎏为镇静诱导,以Ramsay评分为镇静目标,待患者镇静效果达Ⅲ-Ⅴ级时,用静脉微量泵输注维持剂量25-75μg/(㎏.min),控制患者处于该镇静水平.Ramsay评分为:Ⅰ级患者焦虑、躁动不安;Ⅱ级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Ⅲ级患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Ⅴ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Ⅵ级嗜睡,无任何反应.
1.3 观察指标
维持患者镇静深度为Ramsay评分Ⅲ-Ⅴ级.记录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监测镇静前后血压、心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静脉注射负荷量异丙酚后,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为26.3±8.2s.镇静前与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血压、心率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镇静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比较(X±S)
观察指标
镇静前
镇静后
SBP血压(mmHg)
185.36±11.45
126.52±10.75★
DBP
130.61±15.78
90.14±12.84★
心率(次/分)
136.83±10.76
75.33±10.42★
注:★ 镇静后与镇静前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基础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疾病本身使患者烦躁不安,导致血压升高,心率过快,从而进一步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急诊科医师,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短时间内完善相关检查,尽可能快明确诊断,为后续专科诊治达到平稳过渡。早期予该类患者镇静治疗尽可能防止疾病进入恶性循环。
异丙酚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镇静药物,化学分子式为2,6-二异丙酚,以10%豆油、1.2%卵磷脂和2.5%蚶油作溶酶,为水溶性低的白色乳剂。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撤药后迅速清醒,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容易控制。
维持患者适宜镇静深度可消除或减弱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消除或减轻患者焦虑、易激惹、甚至谵妄;降低患者的代谢率,减少氧需氧耗,减轻各重要器官的代谢负担;同时可减少各种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细胞、器官损伤。
更为重要的是异丙酚具有明显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脑氧代谢率的作用。用于脑出血患者的镇静可减轻颅内压的升高,预防脑缺氧后的神经损伤,有脑保护作用。本文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早应用异丙酚镇静治疗,避免患者躁动,血压、心率生命征的变化平稳,为患者后续治疗奠定尽可能地平稳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斌.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6-776
[2]安友仲.ICU危重患者的镇痛与镇静[J].医学新知杂志,2007,17(5):252-255
[3]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4-115
[4]孙峰丽,李淑琴,王恩真.异丙酚对颅内压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4):219-221
关键词:异丙酚;急性脑出血;镇静
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脑出血为脑血管意外中的一种起病急骤,进展较快的疾病.常以突发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多有血压显著升高,躁动不安.早期予良好的镇静治疗可有效阻断由于剧烈头痛、躁动不安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出血的恶性循环.本文对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异丙酚镇静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机体反应水平评分(RLS评分)3-5级,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12.31岁.气管插管24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
1.2 方法
静脉注射负荷量异丙酚0.05-1㎎/㎏为镇静诱导,以Ramsay评分为镇静目标,待患者镇静效果达Ⅲ-Ⅴ级时,用静脉微量泵输注维持剂量25-75μg/(㎏.min),控制患者处于该镇静水平.Ramsay评分为:Ⅰ级患者焦虑、躁动不安;Ⅱ级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Ⅲ级患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Ⅴ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Ⅵ级嗜睡,无任何反应.
1.3 观察指标
维持患者镇静深度为Ramsay评分Ⅲ-Ⅴ级.记录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监测镇静前后血压、心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静脉注射负荷量异丙酚后,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为26.3±8.2s.镇静前与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血压、心率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镇静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比较(X±S)
观察指标
镇静前
镇静后
SBP血压(mmHg)
185.36±11.45
126.52±10.75★
DBP
130.61±15.78
90.14±12.84★
心率(次/分)
136.83±10.76
75.33±10.42★
注:★ 镇静后与镇静前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基础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疾病本身使患者烦躁不安,导致血压升高,心率过快,从而进一步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急诊科医师,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短时间内完善相关检查,尽可能快明确诊断,为后续专科诊治达到平稳过渡。早期予该类患者镇静治疗尽可能防止疾病进入恶性循环。
异丙酚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镇静药物,化学分子式为2,6-二异丙酚,以10%豆油、1.2%卵磷脂和2.5%蚶油作溶酶,为水溶性低的白色乳剂。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撤药后迅速清醒,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容易控制。
维持患者适宜镇静深度可消除或减弱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消除或减轻患者焦虑、易激惹、甚至谵妄;降低患者的代谢率,减少氧需氧耗,减轻各重要器官的代谢负担;同时可减少各种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细胞、器官损伤。
更为重要的是异丙酚具有明显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脑氧代谢率的作用。用于脑出血患者的镇静可减轻颅内压的升高,预防脑缺氧后的神经损伤,有脑保护作用。本文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早应用异丙酚镇静治疗,避免患者躁动,血压、心率生命征的变化平稳,为患者后续治疗奠定尽可能地平稳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斌.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6-776
[2]安友仲.ICU危重患者的镇痛与镇静[J].医学新知杂志,2007,17(5):252-255
[3]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4-115
[4]孙峰丽,李淑琴,王恩真.异丙酚对颅内压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4):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