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掘语文课本的教学资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育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所以教师通常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和一两本相关的练习册。新课改下,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幡然一新。但是,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有不少教师误读了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的论述。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上不仅出现程式化的教学: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而且往往把视野投向教科书外,刻意开发和利用所谓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语文教学首先要用足、用好课本,包括课本中的注释、提示、补白、插图、附录等,倡导“溯本、求简、务实”的教风,这对我们地处农村的中学更有现实意义。
  以下笔者以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为例加以说明。
  
  一、巧用插图
  
  语文课本里面的插图丰富多彩,意味隽永,可以说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充分利用插图这一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一学生的学习。插图,我们应该关注它,研究它,开掘其丰富的内涵。这不仅有助于阅读教学,而且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写作,首先要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往往是无话可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命题不注重学生的表达需要,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于是出现了师生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
  《月球上的足迹》的“研讨与练习三”是这样的:
  选择下面一种情景,展开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1.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上与儿子通话说:“我看到了咱们美丽的家了!”设想他看到怎样的情景。
  2.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经过漫长宇宙飞行,看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
  笔者教学时,师生面对课本第95页“月球表面”这幅插图,有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甲:这是美国宇航员拍摄的,明年要换我们中国宇航员自己拍摄的。
  教师(饶有兴趣):你的意思是……
  学生甲:嫦娥一号卫星已经传回“月球表面”的照片(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
  学生乙:有的中国人居然认为是不真实的。
  学生丙:是真实的,中国和美国拍的照片有点差异,我从报纸上看到过。
  ……
  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以照片“月球表面”为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小作文。我以为,这比“研讨与练习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容易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现在,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学生的表达需要认识不足。在学生学习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写作冲动应主要归因于表达需要。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需要,那么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写作。
  变学生作文“要我写”为“我要写”,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推动行动的强烈刺激就是内驱力。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月球表面”这幅插图,利用课堂生成创设写作情境,引发了学生思辨的欲望与想象的激情,从而产生了写作的内驱力。这种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用启发的方法积极引导,最终形成的是学生自觉的写作行为。
  
  二、利用注释
  
  课文注释,是教材特别是阅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注释,既可掌握足够的字词,增长百科知识,又能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同时还为课外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提供查询线索。
  题目注释,指明课文出处,介绍作者,解释题目中有关词语,说明编辑对原文是否有所删改等。如对《风筝》的注释:
  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关于课文出处的注释,可以使学生学到版本知识,读书要选择最佳版本。至于编者的删改是最有教学价值的。
  如对《羚羊木雕》的题目注释:
  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悔”。有改动。
  笔者在教学中,曾让学生讨论:原题是“反悔”,文章结尾处体现得很明显:“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那么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改动呢?两个题目到底哪一个更贴切?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词语注释是课文注释的主体,它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提高解读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如:《童趣》(第19页)注释⑧〔唳(lì)〕鸟鸣。笔者教学时曾启发学生:为什么不注释为“鸣叫”?师生讨论中不仅引出“虎啸、狮吼、马嘶、猿蹄、鸡鸣、犬吠”等一系列词语,而且学生还了解了汉语言词汇的丰富与精当。这样,无论对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是认识能力,都有很现实的意义。
  又如:《山市》(第97页)注释①〔飞甍(méng)〕飞檐。甍,屋檐。笔者教学时,考虑到识字教学在初中的重要性,“甍”字难写,便让学生查字典掌握笔画。结果,《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屋脊”。师生又去查证《康熙字典》:屋脊、屋栋,《说文解字》:所以承瓦,故从瓦。更有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找到解释为“屋脊”的论据。这样,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甍”字的音、形、义,而且懂得了后人对古文的诠释不限于一家之言。这种认识对初学古文者来说,是多么可贵啊!
  再如:《春》(第52页)注释①〔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笔者教学时告诉学生,词语有着稳定的意义,否则人们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但语言运用贵在创新。朱自清先生在这里偏离了“赶趟儿”固有的词义,临时赋予它新的意思,而且附加了某种感情色彩。你能说一说吗?学生回答:写出了百花盛开的春景,表达了欢欣之情。这样,学生利用词语注释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三、链接补白
  
  七年级上册的补白,各类内容都有,以小资料、小趣闻、小知识为主,或者补充说明了课文的写作背景(如第5页),或者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如第10页),或者拓展了文本的学习内容(如第29页),或者提醒学生对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第70页),或者向学生教授科学的写作方法(如第58页),等等。这些补白短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运用之妙,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辅助课文的学习。
  《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后的补白短文理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补白写道:“《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今存前四记。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笔者首先让学生查辞典理解“浮生”:指短暂虚幻的人生。然后启发学生理解:《童趣》是作者晚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此文重在“趣”字,写出童年的乐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便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虽然内涵丰富,但语言朴素。笔者向学生提出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在学生交流自学体会的同时,教师进行了点拨、引导。布置作文“我爱我家”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学生愕然:除了“敬老爱幼”,还可以写什么?于是,笔者组织学生阅读《散步》后的补白——《三代》(巴金)。启发学生:这首21个字的短诗,写的也是一家三代,但表现的主题不同于《散步》,能不能说一说?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诗人笔下的这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里,既有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热爱与礼赞。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同样写三代人,视角不同立意也不尽相同。换言之,如果写“我爱我家”,那么完全可以写出“爱”的多种理由和原因。
  文选型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创生。怎么用好教材的补白短文,可以见智见仁。但是,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是语文学习的高境界。阅读过程的创造,更多的是一种联想或想象,一种转换或迁移,它可以根据表面的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补白,短小隽永、言简意赅,与课文紧密连接,正是教师教学创生的绝好资源。
  
  四、重视附录
  
  七年级(上)课本附录内容丰富:十篇古诗词,两篇“名著导读”,还有两篇关于书法的知识短文。这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附录”绝不能一股脑儿全放到期末,草草了之;应当在期初早作安排。比如,期初就可以给学生讲《硬笔书法》和《写好硬笔行楷字》,然后指导学生经常练习硬笔字。十篇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尽量要有所点拨,避免学生课外死记硬背。《名著导读》宜早不宜迟,引领学生自读名著。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附录”,有时会产生神奇的效用。
  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运用。《寓言四则》的“研讨与练习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实在使他们感到大惑不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居然能读出不尽相同的寓意?笔者教学时利用了“附录”中钱钟书所作的几则关于《伊索寓言》的新解(第188页),学生读了之后茅塞顿开。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面对同一内容往往会生成不同的意见,所谓“多元解读”或“个性化理解”。然而,这绝不是说文本不具备基本的比较确定的内涵。我们倡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解读的多样性;然而对学生的不当意见需作明确评判,不能一味迎合。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利用“附录”巧妙引导,答疑解惑,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生从小学毕业走进中学读的第一篇课文是《在山的那边》。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编者要求学生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初一学生的理解常常不深刻甚至有失偏颇,笔者便结合附录中的古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进行教学。“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成了《在山的那边》的绝妙注脚,学生对“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战胜失望后”等诗句有了更正确的理解。同时,《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学生心领神会。
  我们应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应当开发利用本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需要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笔者之所以主张“以本为本”,是因为现在我们有不少教师实在缺乏专业的眼光,身在宝山不识宝啊!
  
  顾志裕,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上虞。本文编校:王玲
其他文献
随着2011年高考的结束,2012年的高考便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过这一次的传递较以往却引出了更大的关注。因为2012年的北京高考将会以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为标准命题。那么新课标究竟什么样?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 新课标什么样?  在经历了2009,2010,2011这三年后,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切地说2012年的“北京新课标”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