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互动平台。
新课标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1)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人文主义精神;(3)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教学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主题活动,使学生加强认识,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不论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活动:
(一)维护国家统一。
围绕这一主题可以进行的专题活动有:“香港昨天、今天和明天”、“宝岛台湾”、“新疆是祖国的神圣西北疆”、“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等。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会形成认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学生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1.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2)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其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儒学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认识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从中吸取教训。
1.中国古代史上自然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
(1)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
(2)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3)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
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三、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感社会之恩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处。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
(一)社会的不和谐,让我们引以为戒。
1.中国古代,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苛严和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4.印度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不仅阻碍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了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动。
5.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二)和谐世界——人类共同的目标。
1.努力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国际旧秩序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是形成国际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化、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有组织犯罪、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方面。这些问题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园。
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而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历史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去认识、去感知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从而在行动上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新课标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1)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人文主义精神;(3)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教学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主题活动,使学生加强认识,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不论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活动:
(一)维护国家统一。
围绕这一主题可以进行的专题活动有:“香港昨天、今天和明天”、“宝岛台湾”、“新疆是祖国的神圣西北疆”、“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等。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会形成认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学生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1.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2)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其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儒学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认识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从中吸取教训。
1.中国古代史上自然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
(1)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
(2)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3)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
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三、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感社会之恩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处。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
(一)社会的不和谐,让我们引以为戒。
1.中国古代,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苛严和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4.印度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不仅阻碍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了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动。
5.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二)和谐世界——人类共同的目标。
1.努力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国际旧秩序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是形成国际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化、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有组织犯罪、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方面。这些问题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园。
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而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历史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去认识、去感知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从而在行动上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