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引进“活水”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思想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传统教学的中心。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接触外界新的事物。在课堂上,问题的答案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和导演。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总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里学习和思考。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比较迟钝,一切靠教师来指挥和点拨,不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创新的火花很难激发出来。所以,为了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引疑激趣,诱发创新。有了深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一个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决定着他学业的好坏,决定着他未来的人生。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从教学内容本身发掘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探索知识。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学生如果对某些问题有了兴趣,有了疑问,就会想知道答案。这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的求知兴趣就会迅速消失。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惰性,缺少学习主动性,事事依赖教师。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该这样:教师先 “扶”着学生走一段,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果断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摸索。在摸索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惊喜。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创新的意识越来越浓。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去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教出新意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秒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等等,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欣赏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段描写,但要从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究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创设思维情境。教师要适当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作者是如何刻画“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3)拓宽思路,鼓励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待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水泉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提高教师素质,引进“活水”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思想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传统教学的中心。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接触外界新的事物。在课堂上,问题的答案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和导演。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总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里学习和思考。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比较迟钝,一切靠教师来指挥和点拨,不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创新的火花很难激发出来。所以,为了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引疑激趣,诱发创新。有了深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一个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决定着他学业的好坏,决定着他未来的人生。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从教学内容本身发掘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探索知识。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学生如果对某些问题有了兴趣,有了疑问,就会想知道答案。这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的求知兴趣就会迅速消失。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惰性,缺少学习主动性,事事依赖教师。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该这样:教师先 “扶”着学生走一段,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果断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摸索。在摸索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惊喜。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创新的意识越来越浓。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去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教出新意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秒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等等,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欣赏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段描写,但要从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究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创设思维情境。教师要适当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作者是如何刻画“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3)拓宽思路,鼓励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待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水泉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