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留白”呢?“留白”原来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空白,后被运用于文学艺术方面,形成了颇具内涵和魅力的课程教学模式。“留白”是智慧和艺术的有机统一,是有利于教学相长的一种思想境界。就语文课程而言,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在点到为止的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继续思考、质疑、赏析与玩味,从而达到训练其思维、提升其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留白”教学活动,极具重要意义。
一、“留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构建和完善
就语文课程教学而言,教师把某些知识故意留下不讲,造成适当“空白”现象,让学生对此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以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并自觉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这些“缺陷”或“空白”,从而在趋向完美心态下自我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进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内心平衡和愉悦感受。比如形声字知识,其结构形式大致分为如下六种:左形右声(清、桂)、右形左声(彩、飘),上形下声(笼、露)、下形上声(聋、垄),内形外声(闷、问)、外形内声(圆、园)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任选其中的某一种结构形式进行适当地解析,让学生能够懂得其基本意义;其余多种形式则故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和总结,让他们在知识补充和迁移中形成完整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在自我构建中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二、“留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古语云:“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形成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然而,由于社会功利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师问、轻生答”或“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问题一经提出,教师希望或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地给予正确回答。不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根源所在。只有给予学生比较充足的思维时间,他们才能在认真思考和深入思考中不断增加发散性思维的元素,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维和获取自我挑战的精神力量。如教学《晏子使楚》内容时,教师可首先把楚王提出的三个问题直接地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不用看书,而是自己思考如何予以争锋相对地应答楚王,然后把自己与晏子的作答进行比较,从中深入理解和体悟晏子的反驳技巧和思辨智慧。
三、“留白”,有利于学生强化自我体验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取体验和感受。不断增强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及其课程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作为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作用应集中体现在“相机诱导、启发激励”方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导学中切实感受到文本中蕴藏的“喜怒哀乐”、“啼笑痛哭”,从而在“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中逐步实现“曲径通幽”、“披文人情”的情感性目标。比如在教学《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文章时,执教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点点滴滴(幸福的和不愉快的),或者对耳闻目睹的社会亲情和典型伦理现象进行解析探究,已逐步唤起潜藏在他们心底中的丝丝情感。有了如此良好的情感铺设,再让学生去认真体验和深刻感受文作者对亲情的无限思念,他们在审美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去品尝“甜美果汁”并升华到至高至美的境界。
四、“留白”,有利于学生激发“愤悱”心态
孔子强调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所谓的“愤”和“悱”,就是指学生的情趣、思维和意志等相互交织的状态,正是积极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为学生欣然“留白”,无疑会激发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活跃心态,绝对能够赢得“一石激浪”的奇特效果。比如教学《孔乙己》的课堂导人环节,教师可开门见山地提问“本文的主人翁姓甚名谁?”“是孔乙己呗!”“孔乙己并非他的真实姓名。他地位太低,形象特别,行为古怪,只是一个笑料而已。所以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反而记住了别人送给他的绰号。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于无疑处设疑,正是“留白”之价值体现。而文本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再次“留白”:“作者在文末只是说‘大约’,并不肯定孔乙己死了。在你的想象中,孔乙己应该有什么结果?他是怎么死的?他活着为什么不再来酒店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领会作者的苦心孤诣。
总之,“留白”属于一种别样的情境教学模式,它具有不可抗拒的情趣性、启迪性、挑战性和促进性。教师善于运用和创新“留白”手段,能在“激励、唤醒、鼓舞”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留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构建和完善
就语文课程教学而言,教师把某些知识故意留下不讲,造成适当“空白”现象,让学生对此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以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并自觉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这些“缺陷”或“空白”,从而在趋向完美心态下自我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进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内心平衡和愉悦感受。比如形声字知识,其结构形式大致分为如下六种:左形右声(清、桂)、右形左声(彩、飘),上形下声(笼、露)、下形上声(聋、垄),内形外声(闷、问)、外形内声(圆、园)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任选其中的某一种结构形式进行适当地解析,让学生能够懂得其基本意义;其余多种形式则故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和总结,让他们在知识补充和迁移中形成完整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在自我构建中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二、“留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古语云:“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形成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然而,由于社会功利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师问、轻生答”或“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问题一经提出,教师希望或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地给予正确回答。不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根源所在。只有给予学生比较充足的思维时间,他们才能在认真思考和深入思考中不断增加发散性思维的元素,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维和获取自我挑战的精神力量。如教学《晏子使楚》内容时,教师可首先把楚王提出的三个问题直接地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不用看书,而是自己思考如何予以争锋相对地应答楚王,然后把自己与晏子的作答进行比较,从中深入理解和体悟晏子的反驳技巧和思辨智慧。
三、“留白”,有利于学生强化自我体验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取体验和感受。不断增强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及其课程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作为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作用应集中体现在“相机诱导、启发激励”方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导学中切实感受到文本中蕴藏的“喜怒哀乐”、“啼笑痛哭”,从而在“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中逐步实现“曲径通幽”、“披文人情”的情感性目标。比如在教学《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文章时,执教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点点滴滴(幸福的和不愉快的),或者对耳闻目睹的社会亲情和典型伦理现象进行解析探究,已逐步唤起潜藏在他们心底中的丝丝情感。有了如此良好的情感铺设,再让学生去认真体验和深刻感受文作者对亲情的无限思念,他们在审美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去品尝“甜美果汁”并升华到至高至美的境界。
四、“留白”,有利于学生激发“愤悱”心态
孔子强调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所谓的“愤”和“悱”,就是指学生的情趣、思维和意志等相互交织的状态,正是积极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为学生欣然“留白”,无疑会激发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活跃心态,绝对能够赢得“一石激浪”的奇特效果。比如教学《孔乙己》的课堂导人环节,教师可开门见山地提问“本文的主人翁姓甚名谁?”“是孔乙己呗!”“孔乙己并非他的真实姓名。他地位太低,形象特别,行为古怪,只是一个笑料而已。所以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反而记住了别人送给他的绰号。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于无疑处设疑,正是“留白”之价值体现。而文本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再次“留白”:“作者在文末只是说‘大约’,并不肯定孔乙己死了。在你的想象中,孔乙己应该有什么结果?他是怎么死的?他活着为什么不再来酒店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领会作者的苦心孤诣。
总之,“留白”属于一种别样的情境教学模式,它具有不可抗拒的情趣性、启迪性、挑战性和促进性。教师善于运用和创新“留白”手段,能在“激励、唤醒、鼓舞”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