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大脑主要分为脑核,脑缘系统,脑皮质三个部分。其中,掌管我们日常基本生活信息的,属于脑核部分。这部分活动主要包括呼吸,睡眠,平衡,心跳,运动,觉醒,早起感觉系统等。而行动,情绪,记忆以及体温,血糖,血压,以及一些居家活动等则由脑缘系统来支配。最后一部分大脑皮质则负责比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本文主要对脑外科昏迷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在医院中对50组脑外科昏迷的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昏迷患者的精心照料和呵护,最终得到了37组病例状态良好的实验结果。说明心理疗法在临床护理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脑外科心理生理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75【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92-01
1脑外科与脑外科昏迷患者
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大脑主要分为脑核,脑缘系统,脑皮质三个部分。其中,掌管我们日常基本生活信息的,属于脑核部分。这部分活动主要包括呼吸,睡眠,平衡,心跳,运动,觉醒,早起感觉系统等。而行动,情绪,记忆以及体温,血糖,血压,以及一些居家活动等则由脑缘系统来支配。最后一部分大脑皮质则负责比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分为左脑和右脑。它们又分别分为额叶脑,顶叶脑,枕叶脑和颞叶脑。
所谓的脑外科指的就是皮质这一部分。主要由覆盖脑半球上面的一层灰质,以及深层的白质,各种神经纤维构成。大脑皮质是神经系统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神经中枢,对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因此,一般脑外科昏迷的患者,就临床表现都会呈现出神志不清,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类似于植物人的状态。另外一方面,虽然他们表面看上去与世隔绝,神志不清,但是心理状态却明明白白。但只是不能独立表达。因此,对于这类患病人群,如何在护理中既要保证生理状态上的最佳,又要保证心理状态上提供最大的安慰成为了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
2临床护理
随着疾病的增多,护理已经成为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方面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使病症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另一方面,能够减轻患者家属的的负担。当然,也能够在某些程度上普及患者家属的一些医疗知识,能够在护工不在的情况下,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但往往又会在护理过程中忽略掉照顾患者心理状态的情况,从而导致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护理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应当在社会与临床,家庭与医院,生理与心理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过渡和交叉,应该更加趋向多元化,开放化,系统化。作为一个专业的临床护士而言,除了要保证更大程度上减轻患病者的痛苦之外,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要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治疗和关注。
当然,在我国,临床护理还依旧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其科研领域也是少有人涉足。但是,正是国家的不断重视,也使得这一科研领域日臻完善。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的新观念在临床护理上日渐得到广泛应用。
3如何对脑外科昏迷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本文主要在我院中脑外科昏迷的患者中选取50例,进行观察和记录。由此来得到怎样对待脑外科神经患者,才能让临床护理起到最大程度的作用的一个量化指标。
3.1选取50例不同程度脑外科昏迷患者的病例,再选取60位志愿者,早晚倒班进行这一项目的研究。
3.1.1具体护理方法。每天从给早晨开始,供给相同的食物,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都是缺一不可的,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具有糖尿病或高血压,高血糖等其他疾病,因此在食物的搭配上尤为注意!每天早晨给患者擦洗身体。推到户外,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照顾患者的大小便,如果志愿者没有及时发现,患者弄脏了衣服,则要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
下午午休1小时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他们处于一个脑昏迷状态,但是并不等同于睡觉)。晚上9点之前休息。同样,休息之前要擦洗身体,洗脸刷牙。并且,在患者睡觉期间,要间隔一段时间,为患者翻身体,防止生褥疮等其他疾病。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整个护理期间,志愿者要与被护理者保持和谐的关系,并要非常重视他们的情绪变化,诸如可以陪他们聊天(尽管他们并不会回应),讲故事,说说自己家庭的一些趣事等。这属于一种心理疗法,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唤醒意识,增大治愈的概率或提高治疗效果。
3.1.2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研究,最终有37组表现符合预期标准,可视为良好的恢复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饮食规律,排便规律,身体各项指标优于研究之前。
结论:心理疗法在脑外科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实验不足之处。没有更多的实验组进行研究,缺少对照组,因此还不具备十分完善的说服力。实验研究有待改进。
4总结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研究,最终有37组表现符合预期标准,可视为良好的恢复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饮食规律,排便规律,身体各项指标优于研究之前,得到了心理疗法在脑外科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参考文献
[1]梦琳;脑外科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年06期
[2]李秀花;浅析脑外科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临床医学》;2011年02期
[3]王志芬;脑外科病人护理心得;《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04期
关键词:脑外科心理生理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75【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92-01
1脑外科与脑外科昏迷患者
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大脑主要分为脑核,脑缘系统,脑皮质三个部分。其中,掌管我们日常基本生活信息的,属于脑核部分。这部分活动主要包括呼吸,睡眠,平衡,心跳,运动,觉醒,早起感觉系统等。而行动,情绪,记忆以及体温,血糖,血压,以及一些居家活动等则由脑缘系统来支配。最后一部分大脑皮质则负责比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分为左脑和右脑。它们又分别分为额叶脑,顶叶脑,枕叶脑和颞叶脑。
所谓的脑外科指的就是皮质这一部分。主要由覆盖脑半球上面的一层灰质,以及深层的白质,各种神经纤维构成。大脑皮质是神经系统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神经中枢,对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因此,一般脑外科昏迷的患者,就临床表现都会呈现出神志不清,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类似于植物人的状态。另外一方面,虽然他们表面看上去与世隔绝,神志不清,但是心理状态却明明白白。但只是不能独立表达。因此,对于这类患病人群,如何在护理中既要保证生理状态上的最佳,又要保证心理状态上提供最大的安慰成为了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
2临床护理
随着疾病的增多,护理已经成为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方面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使病症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另一方面,能够减轻患者家属的的负担。当然,也能够在某些程度上普及患者家属的一些医疗知识,能够在护工不在的情况下,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但往往又会在护理过程中忽略掉照顾患者心理状态的情况,从而导致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护理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应当在社会与临床,家庭与医院,生理与心理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过渡和交叉,应该更加趋向多元化,开放化,系统化。作为一个专业的临床护士而言,除了要保证更大程度上减轻患病者的痛苦之外,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要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治疗和关注。
当然,在我国,临床护理还依旧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其科研领域也是少有人涉足。但是,正是国家的不断重视,也使得这一科研领域日臻完善。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的新观念在临床护理上日渐得到广泛应用。
3如何对脑外科昏迷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本文主要在我院中脑外科昏迷的患者中选取50例,进行观察和记录。由此来得到怎样对待脑外科神经患者,才能让临床护理起到最大程度的作用的一个量化指标。
3.1选取50例不同程度脑外科昏迷患者的病例,再选取60位志愿者,早晚倒班进行这一项目的研究。
3.1.1具体护理方法。每天从给早晨开始,供给相同的食物,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都是缺一不可的,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具有糖尿病或高血压,高血糖等其他疾病,因此在食物的搭配上尤为注意!每天早晨给患者擦洗身体。推到户外,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照顾患者的大小便,如果志愿者没有及时发现,患者弄脏了衣服,则要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
下午午休1小时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他们处于一个脑昏迷状态,但是并不等同于睡觉)。晚上9点之前休息。同样,休息之前要擦洗身体,洗脸刷牙。并且,在患者睡觉期间,要间隔一段时间,为患者翻身体,防止生褥疮等其他疾病。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整个护理期间,志愿者要与被护理者保持和谐的关系,并要非常重视他们的情绪变化,诸如可以陪他们聊天(尽管他们并不会回应),讲故事,说说自己家庭的一些趣事等。这属于一种心理疗法,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唤醒意识,增大治愈的概率或提高治疗效果。
3.1.2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研究,最终有37组表现符合预期标准,可视为良好的恢复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饮食规律,排便规律,身体各项指标优于研究之前。
结论:心理疗法在脑外科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实验不足之处。没有更多的实验组进行研究,缺少对照组,因此还不具备十分完善的说服力。实验研究有待改进。
4总结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研究,最终有37组表现符合预期标准,可视为良好的恢复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饮食规律,排便规律,身体各项指标优于研究之前,得到了心理疗法在脑外科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参考文献
[1]梦琳;脑外科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年06期
[2]李秀花;浅析脑外科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临床医学》;2011年02期
[3]王志芬;脑外科病人护理心得;《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