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从而为后期的产妇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本文主要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某社区随机选取的43例出现产后心理障碍患者,并对患者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43例患者在经过社区的精心护理以后,产妇的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不良情绪也在逐渐消失。结论:产妇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但是只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就能够及时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最终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社区产妇心理障碍原因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6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83-02
心理护理主要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从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产后心理障碍主要指的是产妇在生产后出现的沮丧以及产后抑郁等症状,并伴随有心悸、出汗、头晕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产后心理障碍还会严重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更严重的是危及到产妇和婴儿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能够及时做好产妇产后的心理疏导,促进产妇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本文笔者主要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这段期间某社区随机选取的43例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并对他们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某社区随机选取的43例出现产后心理障碍的产妇,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5.6岁,43例患者都没有精神病史。43例患者中孕周为39—41周,平均孕周为39.2周,其中剖宫产为32例,顺产11例;初产孕妇为39例;经产妇为4例。现根据43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沮丧组(15例),轻度心理障碍组(18例)例、中度心理障碍组(7例)、重度心理障碍组(3例)。诊断的标准是根据乐杰编写的《妇产科学》第六版。
1.2心理护理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要认真分析产妇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教育等措施,从语言上、行为上以及精神上对患者进行支持,减少产妇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治疗产后心理障碍的效果。
2结果
43例患者在经过社区的精心护理以后,产妇的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不良情绪也在逐渐消失。
3讨论
3.1产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心理因素。因为绝大部分产妇缺乏对分娩的正确认识,导致在分娩的过程中存在紧张、恐惧的心理。主要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分娩的疼痛、分娩的婴儿是否健康等等,还有部分产妇对自己初为人母的身份还不能适应,一想到要照顾婴儿的一切就感到情绪混乱,造成了心理障碍。
3.1.2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产妇在分娩后的并发症、滞产、难产等原因造成的,由于分娩遭受的巨大疼痛导致心理失衡,从而进一步引发心理障碍。
3.1.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产妇曾经接触过死胎或者死产婴儿等现象造成自己的精神紧张。
3.1.4家庭因素。因为产妇在分娩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骤降,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家人的关心和帮助,例如遭受家人的冷漠对待、家庭不和谐、居住环境差等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2护理体会。在经过社区医院的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以后,43例心理障碍的产妇的情绪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产妇的心态逐渐平和,能够坦然面对现实,能够有效处理产后的各种状况,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通过对社区产妇的产后心理障碍的分析,说明了我国的医学发展已经从生物转变成心理再转变成社会医学的模式,对患者的护理只有将身体和心理护理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护理方式,正确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还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在心理护理中,强调个性的差异,要深入患者的内心去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帮助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及时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并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做出及时的预防,提高自我应对的能力。一般的心理护理对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的效果不是很好,甚至还可能因为护理不当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方式,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社区的护理人员作为跟患者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要发挥及时发现患者主要心理问题的作用,从而加强自身对心理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工作范畴的扩展。
总之在社区产妇产后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的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还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最终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83-184
[2]盛苏娜,张新波.产后抑郁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6):358-360
[3]方秀新,刘骙骙,宋海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综述[J].齐鲁护理杂志,2007(12):107-109
关键词:社区产妇心理障碍原因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6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83-02
心理护理主要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从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产后心理障碍主要指的是产妇在生产后出现的沮丧以及产后抑郁等症状,并伴随有心悸、出汗、头晕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产后心理障碍还会严重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更严重的是危及到产妇和婴儿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能够及时做好产妇产后的心理疏导,促进产妇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本文笔者主要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这段期间某社区随机选取的43例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并对他们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某社区随机选取的43例出现产后心理障碍的产妇,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5.6岁,43例患者都没有精神病史。43例患者中孕周为39—41周,平均孕周为39.2周,其中剖宫产为32例,顺产11例;初产孕妇为39例;经产妇为4例。现根据43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沮丧组(15例),轻度心理障碍组(18例)例、中度心理障碍组(7例)、重度心理障碍组(3例)。诊断的标准是根据乐杰编写的《妇产科学》第六版。
1.2心理护理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要认真分析产妇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教育等措施,从语言上、行为上以及精神上对患者进行支持,减少产妇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治疗产后心理障碍的效果。
2结果
43例患者在经过社区的精心护理以后,产妇的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不良情绪也在逐渐消失。
3讨论
3.1产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心理因素。因为绝大部分产妇缺乏对分娩的正确认识,导致在分娩的过程中存在紧张、恐惧的心理。主要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分娩的疼痛、分娩的婴儿是否健康等等,还有部分产妇对自己初为人母的身份还不能适应,一想到要照顾婴儿的一切就感到情绪混乱,造成了心理障碍。
3.1.2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产妇在分娩后的并发症、滞产、难产等原因造成的,由于分娩遭受的巨大疼痛导致心理失衡,从而进一步引发心理障碍。
3.1.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产妇曾经接触过死胎或者死产婴儿等现象造成自己的精神紧张。
3.1.4家庭因素。因为产妇在分娩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骤降,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家人的关心和帮助,例如遭受家人的冷漠对待、家庭不和谐、居住环境差等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2护理体会。在经过社区医院的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以后,43例心理障碍的产妇的情绪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产妇的心态逐渐平和,能够坦然面对现实,能够有效处理产后的各种状况,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通过对社区产妇的产后心理障碍的分析,说明了我国的医学发展已经从生物转变成心理再转变成社会医学的模式,对患者的护理只有将身体和心理护理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护理方式,正确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还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在心理护理中,强调个性的差异,要深入患者的内心去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帮助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及时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并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做出及时的预防,提高自我应对的能力。一般的心理护理对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的效果不是很好,甚至还可能因为护理不当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方式,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社区的护理人员作为跟患者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要发挥及时发现患者主要心理问题的作用,从而加强自身对心理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工作范畴的扩展。
总之在社区产妇产后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的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还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最终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83-184
[2]盛苏娜,张新波.产后抑郁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6):358-360
[3]方秀新,刘骙骙,宋海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综述[J].齐鲁护理杂志,2007(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