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以来,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长能力建设”这两个主线,积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培训新模式。自2005年起,我省将“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要形式,受到校长们的普遍欢迎。2010年我省建立了首批33个“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和90个“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启动了首批100名中青年校长、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反响很好。迄今为止各市县投入工作室配套建设资金230万元,并建立起一批市、县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与省教师、校长工作室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共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教育家素养的基础教育优秀人才。
一、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室成立的时代背景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又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到,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提倡教育家办学,是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广东要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需要有一大批具有教育家素养的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领军人才来管理学校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就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的实际状况而言,与发达省市相比,整体素质仍有差距,名师、名校长太少,尤其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校长不多,要实现教育家办学仍然任重道远。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环境下,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这是我省中小学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实践证明传统的培养培训模式已难于造就教师教育家和校长教育家。
何为教育家?在我国只有那些办出卓越教育并且有独到思想的优秀教育实践者才能称为教育家。因此,教育家既是理论家、实践家,更是思想家。温总理提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一是热爱教育,二是懂得教育,三是终身从事教育。懂得教育是教育家标准中最核心的一条。长期以来,我们的培养培训工作恰恰是违背了这个规律,往往是让一些没有当过校长的人来培训校长,让一些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人来培训中小学教师。难怪有教师感叹:“培训工作说爱你不容易。”而实施“教师工作室”、“校长工作室”制度就完全不一样。首先,各工作室主持人是基础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了解基础教育、比较懂教育的人,其中有近半数的人已被评为广东省名校长或名教师,而且是经过全省层层选拔,通过专家考核评选出来的。其次,工作室是一个团队,工作室由主持人担纲负责,再由主持人聘请三至五位国内教育专家加盟,并配有工作助理。再次,工作室是主持人和学员学习交流、研究、实践、成长的共同体,进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交流学习、对话和探究。工作室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名师来培养名师,让名校长来培养名校长。也就是让懂得教育教学的人来担当培训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工作室这种培养培训模式更加适合受训者的需求,更有利于受训教师和校长的成长。
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室培训模式和考核办法
2010年下半年,我省利用工作室平台启动了首批培养工作,在全省选拔了100名有培养潜质的中小学校长和1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进入工作室培养。其中教师培养时间为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分层次、分学科集中到高校进行学科理论知识培训(高中到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第二阶段将学科教师分配到90个“省教师工作室”,由90位名师主持人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为期三周时间的实践指导(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名师进行教学示范和共同开展教学研究;第三阶段学员回到各自教学岗位开展教学体验(其间有关专家亲临指导);第四阶段学员再到高校和当地培训机构开展交流、进行反思性总结和完成课题研究。这种培训新模式突出以解决问题为取向,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共同(以同学科小组为单位)探讨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校长培养时间为两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员到“校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分配3-5名学员)所在学校跟岗体验,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可分段安排);第二阶段学员带着课题回到各自学校开展反思性研究(期间与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同组学员开展网上或面对面交流);第三阶段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聘请的专家深入到各位学员所在学校,开展学校问题诊断,帮助和指导学员化解困惑和解决难题;第四阶段组织教育考察、总结、研究成果展示。
工作室培养工作启动后,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工作检查和业务指导,期终由专家小组对各工作室学员进行论文(课题)答辩及评价。与此同时,工作室主持人在培养工作结束时,也要提交1篇工作室总绪性报告及课题究论文等成果。
三、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室培养工作的着力点
建立教师和校长工作室,目的是发挥现有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教育家素养、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实施工作室制度是中小学教师、校长培养模式的新探索,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
要使工作室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辐射作用。首批工作室主持人都是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中的佼佼者,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有突出的业绩,个人综合素质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二是要帮助学员提升科研能力。从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的实际情况看,教育科研能力是一块“短板”。教师教学上大多能胜任,但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不高,科研氛围不浓,科研能力还比较弱。这些年的职称评审工作就反映出这一问题。对此要发挥工作室主持人和聘请专家的团队力量,将提高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结合实践的在岗研修,产生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宣传、推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成果,助推校长成才成名。我们要在省内外教育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开避“校长工作室”专栏。推介校长的学术成果。要经常举办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宣传、推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让一批初步形成独特办学风格和思想的校长早日成长成名。四是要将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培养有教育家素养的名师、名校长工作一定能够迈出新的步伐,取得预期的成效。
一、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室成立的时代背景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又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到,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提倡教育家办学,是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广东要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需要有一大批具有教育家素养的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领军人才来管理学校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就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的实际状况而言,与发达省市相比,整体素质仍有差距,名师、名校长太少,尤其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校长不多,要实现教育家办学仍然任重道远。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环境下,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这是我省中小学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实践证明传统的培养培训模式已难于造就教师教育家和校长教育家。
何为教育家?在我国只有那些办出卓越教育并且有独到思想的优秀教育实践者才能称为教育家。因此,教育家既是理论家、实践家,更是思想家。温总理提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一是热爱教育,二是懂得教育,三是终身从事教育。懂得教育是教育家标准中最核心的一条。长期以来,我们的培养培训工作恰恰是违背了这个规律,往往是让一些没有当过校长的人来培训校长,让一些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人来培训中小学教师。难怪有教师感叹:“培训工作说爱你不容易。”而实施“教师工作室”、“校长工作室”制度就完全不一样。首先,各工作室主持人是基础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了解基础教育、比较懂教育的人,其中有近半数的人已被评为广东省名校长或名教师,而且是经过全省层层选拔,通过专家考核评选出来的。其次,工作室是一个团队,工作室由主持人担纲负责,再由主持人聘请三至五位国内教育专家加盟,并配有工作助理。再次,工作室是主持人和学员学习交流、研究、实践、成长的共同体,进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交流学习、对话和探究。工作室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名师来培养名师,让名校长来培养名校长。也就是让懂得教育教学的人来担当培训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工作室这种培养培训模式更加适合受训者的需求,更有利于受训教师和校长的成长。
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室培训模式和考核办法
2010年下半年,我省利用工作室平台启动了首批培养工作,在全省选拔了100名有培养潜质的中小学校长和1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进入工作室培养。其中教师培养时间为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分层次、分学科集中到高校进行学科理论知识培训(高中到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第二阶段将学科教师分配到90个“省教师工作室”,由90位名师主持人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为期三周时间的实践指导(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名师进行教学示范和共同开展教学研究;第三阶段学员回到各自教学岗位开展教学体验(其间有关专家亲临指导);第四阶段学员再到高校和当地培训机构开展交流、进行反思性总结和完成课题研究。这种培训新模式突出以解决问题为取向,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共同(以同学科小组为单位)探讨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校长培养时间为两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员到“校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分配3-5名学员)所在学校跟岗体验,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可分段安排);第二阶段学员带着课题回到各自学校开展反思性研究(期间与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同组学员开展网上或面对面交流);第三阶段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聘请的专家深入到各位学员所在学校,开展学校问题诊断,帮助和指导学员化解困惑和解决难题;第四阶段组织教育考察、总结、研究成果展示。
工作室培养工作启动后,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工作检查和业务指导,期终由专家小组对各工作室学员进行论文(课题)答辩及评价。与此同时,工作室主持人在培养工作结束时,也要提交1篇工作室总绪性报告及课题究论文等成果。
三、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室培养工作的着力点
建立教师和校长工作室,目的是发挥现有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教育家素养、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实施工作室制度是中小学教师、校长培养模式的新探索,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
要使工作室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辐射作用。首批工作室主持人都是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中的佼佼者,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有突出的业绩,个人综合素质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二是要帮助学员提升科研能力。从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的实际情况看,教育科研能力是一块“短板”。教师教学上大多能胜任,但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不高,科研氛围不浓,科研能力还比较弱。这些年的职称评审工作就反映出这一问题。对此要发挥工作室主持人和聘请专家的团队力量,将提高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结合实践的在岗研修,产生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宣传、推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成果,助推校长成才成名。我们要在省内外教育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开避“校长工作室”专栏。推介校长的学术成果。要经常举办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宣传、推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让一批初步形成独特办学风格和思想的校长早日成长成名。四是要将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培养有教育家素养的名师、名校长工作一定能够迈出新的步伐,取得预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