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3.5
《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具体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很少甚至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事实上,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挖掘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让德育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的那些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等教育。例如:如:《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6和7的认识》中的主题图,展现了同学们认真打扫卫生的情景,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表扬图中的爱劳动的小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再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应用题的表述中,诸如植树造林、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数据资料,教师也可利用来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方面的品德教育。另外,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可供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如教算盘的认识时,可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其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学数学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对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节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对村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得到一些基本数据。如:某村一共有多少户,安装电话的有多少户等等。在新课导入时,我播放一组小记者采访村民生活水平的录像。小记者在采访中说:安装电话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90%;购买摩托车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65%;拥有彩电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5%。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起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体现。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过程设计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觀点。如:在比较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实践,体会各自的特性。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从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它们既是相反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但正方体又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感受到事实求是的观点。
此外,还要注重养成教育。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创造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从点点滴滴做起。关注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德育,智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好双重教育,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具体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很少甚至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事实上,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挖掘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让德育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的那些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等教育。例如:如:《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6和7的认识》中的主题图,展现了同学们认真打扫卫生的情景,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表扬图中的爱劳动的小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再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应用题的表述中,诸如植树造林、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数据资料,教师也可利用来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方面的品德教育。另外,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可供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如教算盘的认识时,可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其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学数学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对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节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对村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得到一些基本数据。如:某村一共有多少户,安装电话的有多少户等等。在新课导入时,我播放一组小记者采访村民生活水平的录像。小记者在采访中说:安装电话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90%;购买摩托车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65%;拥有彩电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5%。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起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体现。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过程设计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觀点。如:在比较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实践,体会各自的特性。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从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它们既是相反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但正方体又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感受到事实求是的观点。
此外,还要注重养成教育。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创造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从点点滴滴做起。关注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德育,智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好双重教育,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