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 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拥有美的客观存在物只有与能欣赏这种美的主观实体相契合时,这种美才能称其为美,并放射美的光彩。我切身体验这种感觉是在我批改学生的作文过程中。
作为藏民族地区的一名小学汉语文老师.我面对的是一群群生活在藏语环境下以藏语为交流语言的学生。这里的高三学生虽然学了近十年的汉语文,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汉语文听说渎写能力相当差。很多学生不能说一句流利的普通话,阅读无从说起,作文更是让我焦头烂额。每次批改作文,我都像掉入了一个由语法和错别字编成的荆棘丛一样,茫然不知所措。当我像破译密码一样拨开层层迷雾。终于猜完一篇学生的习作时,我已是头昏眼花,倦怠无比。这样的工作周而复始了几年,我内心极其反感这种机械的收效甚微的状态。所以一直积极地寻找突破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觉,我之所以发现不了学生作文中的美,是因为我的心里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以致师生心灵之间有了厚障壁。作文的“写”与“批”本应是一个心与心的触摸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擦去那一层阻隔在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绝缘体才有町能让我触及到学生的心。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第六条小木板 凳。我的学生不也是这样执着地追求更好吗?只是离我定的目标始终有一定距离而已。但是他也许在未来的某个领域共或文学领域会有很高造诣。所以,对于现在他的每一件不成熟地作品我都得当成艺术品来欣赏。我不应该扼杀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思想。这不是培养学生的最应该具备的心态吗?
于是,我带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心态去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奇迹出现了。展现在我眼前的不再是满地荆棘.而是绽放在草从中的一朵朵心海之花,我把这些美丽的花小心翼翼地用优美的符号和赞叹的语言撷取出来,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在文章中绽放的思维火花。
比如,一个学生在写《成功必备的因素》时有这样的一段“付出是走向成功的储备,努力是走向成功的途径,坚持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虽然“付出”和“努力” 有重复之嫌。但是他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紧扣文题发表议论,并且懂得用排比句来增强语势,让我为他的精心安排大加赞赏。再比如另一个学牛在《成功的 阶梯——耐心》中写道:“人,不一定什么事都学会,但是只要学,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用朴素的语言.将牛活中存在的一些普通问题提高到哲理的层面,这是用心观察乍活的结果。
有时,学生的作文中到处是语法错误。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每一句话都应该按学生的意思去改得中规中矩。有时“无心载柳柳成荫”。错误的表达无意中成就了一个佳句。比如一个学生在讲述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时,讲到他贪玩,但是又害怕老师们责罚,他是这样表述的:“只要是经常体罚的老师来上课。不睡觉,不说话,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留作业,按时完成。经常不体罚我们老师或女教师上课时。同学们在课堂上变成蜜蜂的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样的一段话,乍一看,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感觉是百孔千疮;反复吟味,倒也颇具情趣。前半句缺少主语,语体色彩不当,还有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后变为“我们就不睡觉,不说话,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布置什么作业。我们都按时完成。”其中“打得凶老师”和“不打我们老师”本来是缺少助词“的”的残缺病句,但是.我没有将两个句子的“的”都加上去,因为我发现,“打得凶老师”竟然成了一个借代句,是一个颇有趣味的句子,我像发现了珠贝一样将其标注成佳句,并且写明理由,还有“学习家”和“蜜蜂的家”的修改我也颇费心思,事实上这个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而且对生活的感触很深。只是苦于表达。教室在他看来是他的一个家,“学习的家”,因为同学们闹,就好比是“蜜蜂的家”了。我尽量保留他的愿意,帮他稍作修改后成了,“同学们发嗡嗡的声音,把我们学习的家变成了蜜蜂的家。”再读,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佳句。
就是在这一次一次的惊喜中,我和学生一起走出了作文的困惑: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写作,在我的褒扬与鼓励下。语句慢慢地通顺了。语言逐渐地变得生动了。“闪闪发光的金子”时不时地从“沙地里”冒出来。 作文批改,虽然仍旧耗时耗精力。但已不再是苦差役,而是一个充满了欣喜的享受过程。当我读到学生努力地搜索最恰当的辞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一些看法和感悟时,我为他们的成熟而欣慰;当我渎到学生坦诚地面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犯下的错误并为之忏悔时。我为他们的坦率而喝彩;当我读到学生扩大生活中的丑恶与黑暗时。我为他们心焦。 于是。作文批改又成了我们师生交流思想的平台。
作为藏民族地区的一名小学汉语文老师.我面对的是一群群生活在藏语环境下以藏语为交流语言的学生。这里的高三学生虽然学了近十年的汉语文,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汉语文听说渎写能力相当差。很多学生不能说一句流利的普通话,阅读无从说起,作文更是让我焦头烂额。每次批改作文,我都像掉入了一个由语法和错别字编成的荆棘丛一样,茫然不知所措。当我像破译密码一样拨开层层迷雾。终于猜完一篇学生的习作时,我已是头昏眼花,倦怠无比。这样的工作周而复始了几年,我内心极其反感这种机械的收效甚微的状态。所以一直积极地寻找突破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觉,我之所以发现不了学生作文中的美,是因为我的心里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以致师生心灵之间有了厚障壁。作文的“写”与“批”本应是一个心与心的触摸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擦去那一层阻隔在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绝缘体才有町能让我触及到学生的心。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第六条小木板 凳。我的学生不也是这样执着地追求更好吗?只是离我定的目标始终有一定距离而已。但是他也许在未来的某个领域共或文学领域会有很高造诣。所以,对于现在他的每一件不成熟地作品我都得当成艺术品来欣赏。我不应该扼杀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思想。这不是培养学生的最应该具备的心态吗?
于是,我带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心态去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奇迹出现了。展现在我眼前的不再是满地荆棘.而是绽放在草从中的一朵朵心海之花,我把这些美丽的花小心翼翼地用优美的符号和赞叹的语言撷取出来,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在文章中绽放的思维火花。
比如,一个学生在写《成功必备的因素》时有这样的一段“付出是走向成功的储备,努力是走向成功的途径,坚持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虽然“付出”和“努力” 有重复之嫌。但是他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紧扣文题发表议论,并且懂得用排比句来增强语势,让我为他的精心安排大加赞赏。再比如另一个学牛在《成功的 阶梯——耐心》中写道:“人,不一定什么事都学会,但是只要学,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用朴素的语言.将牛活中存在的一些普通问题提高到哲理的层面,这是用心观察乍活的结果。
有时,学生的作文中到处是语法错误。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每一句话都应该按学生的意思去改得中规中矩。有时“无心载柳柳成荫”。错误的表达无意中成就了一个佳句。比如一个学生在讲述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时,讲到他贪玩,但是又害怕老师们责罚,他是这样表述的:“只要是经常体罚的老师来上课。不睡觉,不说话,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留作业,按时完成。经常不体罚我们老师或女教师上课时。同学们在课堂上变成蜜蜂的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样的一段话,乍一看,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感觉是百孔千疮;反复吟味,倒也颇具情趣。前半句缺少主语,语体色彩不当,还有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后变为“我们就不睡觉,不说话,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布置什么作业。我们都按时完成。”其中“打得凶老师”和“不打我们老师”本来是缺少助词“的”的残缺病句,但是.我没有将两个句子的“的”都加上去,因为我发现,“打得凶老师”竟然成了一个借代句,是一个颇有趣味的句子,我像发现了珠贝一样将其标注成佳句,并且写明理由,还有“学习家”和“蜜蜂的家”的修改我也颇费心思,事实上这个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而且对生活的感触很深。只是苦于表达。教室在他看来是他的一个家,“学习的家”,因为同学们闹,就好比是“蜜蜂的家”了。我尽量保留他的愿意,帮他稍作修改后成了,“同学们发嗡嗡的声音,把我们学习的家变成了蜜蜂的家。”再读,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佳句。
就是在这一次一次的惊喜中,我和学生一起走出了作文的困惑: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写作,在我的褒扬与鼓励下。语句慢慢地通顺了。语言逐渐地变得生动了。“闪闪发光的金子”时不时地从“沙地里”冒出来。 作文批改,虽然仍旧耗时耗精力。但已不再是苦差役,而是一个充满了欣喜的享受过程。当我读到学生努力地搜索最恰当的辞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一些看法和感悟时,我为他们的成熟而欣慰;当我渎到学生坦诚地面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犯下的错误并为之忏悔时。我为他们的坦率而喝彩;当我读到学生扩大生活中的丑恶与黑暗时。我为他们心焦。 于是。作文批改又成了我们师生交流思想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