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读“洋”校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t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去哪儿》热播,节目里那些或古灵精怪、或乖巧懂事的孩子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开始四处打听:石头上哪所小学?王诗龄读哪家幼儿园?出于保护名人隐私的需要,明星子女的学校大多不会被曝光,但有一个答案八九不离十:他们都在上国际学校。
  名人的选择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家长普遍的期待,他们希望孩子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还要“与国际接轨”,为未来更多的人生选择打好基础。有了家长们如此热切的期待,国际学校在中国不火都不行。
  300万元——2014年的开学季,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版面。300万元是一名学生在惠灵顿国际学校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的总计花费,8月25日,号称上海最贵的国际学校惠灵顿国际学校正式开学。
  高昂的学费挡不住国际学校的热潮,很多人相信,国际学校中走出来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就连眼神儿都(和普通学生)不太一样。”
  热情背后,对国际学校的质疑与担心,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最受人们关注的有关国际学校的问题,包括四大方面:学校是否有合格资质、师资是否能够过关、高学费是否物有所值、压力不大并以留学为目的的教学是否能得到认可。
  上海是中国各类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开设最多的城市,国际学校的到来,无疑将上海教育推向了国际化的最前沿。
  从最早专供外籍学生就读到向中国学生开放,国际学校进入上海20多年,给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参照。
  国际教育黄金年代
  13岁的Anna(化名)现在是上海一所民办国际学校八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这所学校之前,Anna的求学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Anna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在两所公立学校的国际班完成,这之后,Anna全家在美国居住了2年,因此,Anna的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在美国读的。回国后,Anna进入一所国际学校,但刚从美国回来,Anna完全不能适应这所学校的学习方式,大堆作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Anna的父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让Anna在家接受教育,利用网络教学资源,Anna没有停止学习。
  不过,在家上学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Anna缺少朋友,觉得很孤单。Anna重新回到学校,尽管是中国国籍,父母还是为Anna选择了国际学校,他们希望Anna健康快乐地成长,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可以为Anna未来选择国外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上海,像Anna家这样有“海归”背景的家庭越来越多,“海归”们的孩子有可能是外籍,也有可能是中国籍,但不管什么国籍,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已经与传统中国家长不同,国际学校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外籍人子女和“海归”子女的教育需求,促成了中国教育市场的迅速蜕变。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说,海外名校纷纷抢滩上海,就是看中了这个特殊市场,不仅是上海,其实全国都掀起了“国际学校”办学热。
  在一些开明人士看来,国内经济发展造成的消费升级,加之国人对于国内教育存在诸多不满,导致了国际学校热潮,“一些中产阶层或者更好一点的家庭,会寻找替代化的教育方式,国际教育提供了一种选择。”
  中国家长对国际教育的热衷,从一个数据中就能得到印证。2013年年底,有媒体开设了关注于国际教育领域的微信平台正式上线,微信平台每七八分钟便能增加一个用户。在4万多用户中,近40%来自上海,10%来自北京,7%来自广东,还有5%来自江浙一带。
  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厉笑影认为,留学低龄化也是促使国内国际学校快速增长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甚至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考虑孩子出国留学的相关问题。但很多家长又会觉得过早出国留学,孩子的价值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未形成,他们不能接受孩子未来仍是黄皮肤,但内心已经完全西化。所以,这些家长觉得如果能够在中国本土接受国际教育,大学再出国会是更好的选择。”
  田健东是国际教育领域的资深观察员,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田健东介绍说,由于近几年国际教育受到热捧,国际学校的概念也在慢慢延伸。
  在中国有两类提供国际课程教育的学校。一类是经过教委批准成立,同时具有招收中外籍学生资格的全日制学校,如包玉刚实验学校、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另一类是公办或民办高中里,主要针对中国学生开设的国际班或国际部,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国际融合课程高中项目(IIC-DP)、格致中学的AP国际课程班等。
  自2010年7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試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以来,上海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至2012年,已有15个区县的33所学校自发举办高中国际课程教育教学,引入的高中国际课程达到18种。
  从封闭到开放的洋校
  绿茵场上,一群男孩正追逐足球,汗流浃背……几百个学生在操场各个角落跳跃、奔跑。一位老师正专注地望着自由活动的小学生们,他们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武定西路的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操场后面,是一片寂静的教学楼,一间间教室空空如也。学校有规定,每天上午 20分钟课间大休息和午休时间,孩子们可以去操场、篮球场、攀援区、种植园、图书馆……就是不能呆在教室里。
  记者探访的这一天,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百家宴”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家长每人准备一道拿手菜,宴请学校所有的老师,作为答谢。午餐时分,中西菜肴,林林总总摆上桌子,老师们则可以悠闲地享受这场“自助餐”。其间,有孩子悄悄跑进宴会现场给老师送花,也有学生在台上为老师演奏小提琴名曲,还有一群孩子献上了英文合唱。
  20多年前,像这样中外学生与中西方教师同时出现在一所校园里的场景并不多见。
  上海最早的国际学校是上海美国学校,于1912年创办,230年代关闭,1980年重新由外交人员创办,1989年正式进行官方登记,为持外国护照人士子女提供教育。这种供外交人员子女读书的学校,是我国最早能被称为国际学校的机构。
其他文献
今年六月上旬,笔者在武夷山福建省卫生厅疗养所,就读者对本刊的评价问题,访问了孙芝斋同志。  孙芝斋同志原为《生活与健康》报负贵人,副主任医师。近几年来被聘为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客座副研究员。在京工作期间,主持了对全国卫生报刊的调查工作,任课题组组长。这项历时两年的调研课题,已于1989年通过鉴定,得到专家们的高度好评。  孙芝斋介绍说:开展全国卫生报刊调查,是为了客观地评价我国现有卫生报刊的社会效益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春节大不同。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灾难,让年味中弥漫着忧伤和焦虑。  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作为心系教育的民进会员,我和冯骥才先生在第一时间赶往北川,帮助抢救羌族文化遗产。我们的新教育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带着我们的童话音乐盒和治愈图画书赶往灾区,在八一帐篷学校和师生度过了那段痛苦而美丽的时光。北川教育局也在灾后很快加入了新教育的大家庭。我们为灾区的教育重建,作
今年4月28日下午,风和日丽。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北路册3号的大院里洋溢着一派节日气氛。正在南通考察、指导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一行,在南通市委书记吴廾等同志陪同下,视察了设在这里的“中国人体科学学会抗衰老研究中心”。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步入人口结构老龄化社会。19s3年,费老在其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中就强调指出,“老人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现实和趋势,卫生发展战略
漫威電影宇宙自2008年《钢铁侠》以来,二十三部系列影片贯穿到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的电影宇宙世界, 同时也将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联系到了一起。
从古至今,药物保健都是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古代著名中医学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对此都有不少研究,并身体力行,元、明、清的医著中,有关药物保健的内容也不少,如明代太医院御医龚廷览所著的《寿世保元》及《病回春》等书中,有关保健药物的剂型就很多,对丸、散、膏、丹、酒剂的应用甚有心得。清代宫廷医药中,药物保健所占的比例就更大了,近年来中药口服液的兴起,各种补益药品的大量出现,都可视为药物保健的继承和发展
本溪的七月,山美水美,气象万千。这里,作为我国著名的煤铁之城早酩闻遐迩;然而,成为我国系列中成药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恐怕还鲜为人知。在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的采访,时间虽短,但印象极深:我们看到了祖国传统医学中辨证施治、对证下药这一精髓,在中成药生产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功;也看到了本溪“三药”人光大中药、造福人类的勃勃英姿和雄厚实力。    科技兴厂    本溪第三制药厂地处美丽的太子河畔。传闻,由于燕太子
【摘 要】 文章选取深交所2006年和2007年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信息透明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股权集中度对信息透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独立董事比例对信息透明度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审计委员会和信息透明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信息透明度    一、研究问题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
戒之在得    著名的长寿学家胡夫兰德说过:“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天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嫉妒和憎恨等。”  在他提出的七点“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中,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贪求,其他情绪都可以由它派生出来。例如忧虑、颓丧是因为得不到,嫉妒、憎恨是因为别人得到,所以孔子告诫我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老有所养
现在,每当人们患病,总想寻找什么“灵丹妙药”,似乎什么病都可以用药物治好。如果患了某种病, 医生说没有“特效药”,不少病人就会感到灰心丧气。诚然,自从磺胺、抗菌素出现之后,药物的声誉和作用得到了肯定,但因此以为什么病都可以靠药物治好,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是:医生可以为百病处方开药,而药物却不能治“百病”。迄今,连感冒都没有“特效药”,更不用说肿瘤、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了。  现代药物最有效的领域仍然
老對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