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文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还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发明家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了——(生:坦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活化战斗之境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根据回答出示课件: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语句来把握全文。这里引导学生画的句子很有意思,既有两对反义词,又能有效地解释了课题大意,是本课的重点句,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学生答,教师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课件出示——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③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设计意图: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学生读的积极性,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读好,我层层铺垫:先从文本出发——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初步奠定情感;再拓展积累——形容德国兵当时惨状的成语,提升情感;最后激情导语升华情感。如此层层铺垫,读出感情,自然水到渠成!】
3.坦克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可至今它仍是陆战之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左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设计意图:“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是本课要求新掌握的成语,我力求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深入浅出地理解词的意思。同时将“读”的指导寓于“玩”的游戏中,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使之兴趣高涨,而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读出真感情!】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1-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 自卫→大显神威)
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学习发明家的思考过程时,我采用了公式化的板书把课文内容化繁为简,既有效地概括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又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 盾→坦克)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反复读,反复品。这已是第三次回读重点句了,每次的切入口不一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朗读也多元化起来了。】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课件出示,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中的多维内涵。小悟则小得,大悟则大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时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坦克
进攻 自卫→大显神威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文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还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发明家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了——(生:坦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活化战斗之境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根据回答出示课件: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语句来把握全文。这里引导学生画的句子很有意思,既有两对反义词,又能有效地解释了课题大意,是本课的重点句,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学生答,教师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课件出示——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③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设计意图: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学生读的积极性,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读好,我层层铺垫:先从文本出发——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初步奠定情感;再拓展积累——形容德国兵当时惨状的成语,提升情感;最后激情导语升华情感。如此层层铺垫,读出感情,自然水到渠成!】
3.坦克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可至今它仍是陆战之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左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设计意图:“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是本课要求新掌握的成语,我力求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深入浅出地理解词的意思。同时将“读”的指导寓于“玩”的游戏中,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使之兴趣高涨,而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读出真感情!】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1-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 自卫→大显神威)
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学习发明家的思考过程时,我采用了公式化的板书把课文内容化繁为简,既有效地概括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又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 盾→坦克)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反复读,反复品。这已是第三次回读重点句了,每次的切入口不一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朗读也多元化起来了。】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课件出示,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中的多维内涵。小悟则小得,大悟则大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时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坦克
进攻 自卫→大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