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能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利用故事、魔术、游戏、实验等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是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除了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下面以教学片断为例来阐述如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巧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一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课导入部分,设计了下列两则故事:
故事1 前苏联发生的一起“奇怪车难”.当时前苏联有一个访问团从欧洲回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到火车站欢迎.火车进站后仍以极大的速度前进,结果40多人“扑”向火车,当场死亡.事后有关人员经过严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这件案子成了一件悬案.
故事2 “奥林匹克”号轮船的灾难.1912年秋天,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海上航行,离“奥林匹克”号不远处一艘比它小得多的船“哈克”号以极快的速度行驶,当两船并排行驶时,“哈克”号竟然不听舵手的指挥,一头向“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去.当时的海事法庭把“奥林匹克”号船长判作过失的一方,理由是他没有下令给冲过来的“哈克”号让道.那么,究竟谁是上述两起案件中的真凶呢?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悬念中,既感到好奇,又认真思考,他们带着疑问积极地进行各种探究实验,而且都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这一结论.
片段二 “动与静”的相对运动部分,介绍两个故事:
故事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
故事2 “世界上便宜的旅行”,近代的法国商人贴了一个小广告,只要五法郎就可以旅行,方法是让人躺在自己家的床上,看星空.理由是地球在不断高速自转.结果很多人觉得上当受骗,把商人告到法庭,有的人觉得商人也有道理.请学生当法官判断商人是否有理?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很快就理解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巧妙地利用有悬念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将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通过魔术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三 “光的反射”新课导入部分,设计了魔术“水火相容”——水浇不灭的蜡烛.方法:在讲台上放一自制的上部敞口魔术箱,魔术箱的门正对着学生,箱内竖直立放一薄玻璃板,将一烧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示两支一模一样的蜡烛,一支放在玻璃板前,一支放在玻璃板后的烧杯里,分别将它们点燃(其实后面一支蜡烛并未点燃),学生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有支点燃的蜡烛在烧杯中燃烧,老师慢慢将另一烧杯中的水向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浇,直至玻璃板后烧杯中的水淹没蜡烛的火焰,蜡烛依然在燃烧.耶……学生发出了惊奇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欲望无比的高涨.
片段四 “空气的力量”这节课设计了瓶口“吞蛋”与“吐蛋”的魔术.先向集气瓶内倒入半瓶的热水,摇晃几次,倒掉热水,将瓶子的下半部放入冷水中,再迅速将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立刻看见鸡蛋被快速吞入瓶内.然后将瓶子倒立,让鸡蛋封住瓶口,再将热水向瓶子的底部浇灌,过一会儿鸡蛋就完整地从瓶口吐出了.学生看到瓶口既能“吞蛋”,又能“吐蛋”都惊呆了.此时,顺势引入大气压的教学,学生兴致很高,都想揭开谜底,想知道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促进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如果每一节新课的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物理充满好奇心,对物理课堂保持持久的兴趣,就能逐步实现“兴趣课堂,魅力教学”.因而通过魔术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诱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充满兴趣.
3 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五 “动与静”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红灯、绿灯,马上开灯”的小游戏.请愿意参加游戏的六位同学中的一位当裁判,其余五位同学分别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听裁判的口令,当裁判喊“开始”,教室座位上的同学都闭上眼,这五位参与游戏的同学可以移动位置,也可以站在原地不动,裁判喊“红灯、绿灯,马上开灯”后,五位同学都只能定住不动了,其余同学睁开眼.老师提出问题:请问五位同学运动了吗?几乎所有同学都回答“没动”,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有人动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有人动呢?你是如何判断的?让学生讨论与思考,经过分析与讨论后,大家很快就明白:物理中所说的“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
片段六 “光的反射”引课部分设计了“阳光打靶计时赛”的游戏.器材:平面镜两块,靶标一个(教室阳光充足).比赛方法:每组请两位同学各持一块平面镜,分立禁区之外,使阳光经两次反射后照射靶标,完成时间短者胜.学生们跃跃欲试,没有参与的同学也纷纷出谋划策,指挥手持平面镜的同学调整角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什么是光的反射?光的反射需要遵守什么规律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们立刻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把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人课堂,能使他们分散的思维快速聚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比如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点拨、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就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 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概念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物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实验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而增强实验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片段七 “大气压强”通过多个实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1 可乐瓶实验,在可乐瓶中装适量热水,充分摇匀,让瓶子内空气温度上升,然后把水倒出,拧紧盖子,过一会瓶子逐渐变形,瓶子变形是力的作用结果,是谁施加的力?
实验2 纸片托水实验,一张薄薄的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说:“水会流出来”可松手后纸片却稳稳地托住杯里的水,且将杯口朝向不同的方向,纸片都不脱落,杯中的水滴水不漏.学生惊讶不已.为什么纸片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不会下落,仍保持静止?疑问由此而生,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片段八 “电是什么”这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将塑料捆扎绳分成很多细股,再用干燥的手至上而下梳理,在松手之前,让学生猜猜,绳子会怎样?“合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当他们看到松手后的塑料绳非但没有合拢,而是像刺猬一样分散开时,都惊奇万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人类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马芯兰老师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不是用耳朵听实验.广泛的研究表明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手脑协调的直接体验可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物理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实验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能否进入主动的知识构建状态,与学生的情绪能否进入高昂的智力振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状态,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1 巧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一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课导入部分,设计了下列两则故事:
故事1 前苏联发生的一起“奇怪车难”.当时前苏联有一个访问团从欧洲回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到火车站欢迎.火车进站后仍以极大的速度前进,结果40多人“扑”向火车,当场死亡.事后有关人员经过严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这件案子成了一件悬案.
故事2 “奥林匹克”号轮船的灾难.1912年秋天,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海上航行,离“奥林匹克”号不远处一艘比它小得多的船“哈克”号以极快的速度行驶,当两船并排行驶时,“哈克”号竟然不听舵手的指挥,一头向“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去.当时的海事法庭把“奥林匹克”号船长判作过失的一方,理由是他没有下令给冲过来的“哈克”号让道.那么,究竟谁是上述两起案件中的真凶呢?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悬念中,既感到好奇,又认真思考,他们带着疑问积极地进行各种探究实验,而且都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这一结论.
片段二 “动与静”的相对运动部分,介绍两个故事:
故事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
故事2 “世界上便宜的旅行”,近代的法国商人贴了一个小广告,只要五法郎就可以旅行,方法是让人躺在自己家的床上,看星空.理由是地球在不断高速自转.结果很多人觉得上当受骗,把商人告到法庭,有的人觉得商人也有道理.请学生当法官判断商人是否有理?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很快就理解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巧妙地利用有悬念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将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通过魔术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三 “光的反射”新课导入部分,设计了魔术“水火相容”——水浇不灭的蜡烛.方法:在讲台上放一自制的上部敞口魔术箱,魔术箱的门正对着学生,箱内竖直立放一薄玻璃板,将一烧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示两支一模一样的蜡烛,一支放在玻璃板前,一支放在玻璃板后的烧杯里,分别将它们点燃(其实后面一支蜡烛并未点燃),学生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有支点燃的蜡烛在烧杯中燃烧,老师慢慢将另一烧杯中的水向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浇,直至玻璃板后烧杯中的水淹没蜡烛的火焰,蜡烛依然在燃烧.耶……学生发出了惊奇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欲望无比的高涨.
片段四 “空气的力量”这节课设计了瓶口“吞蛋”与“吐蛋”的魔术.先向集气瓶内倒入半瓶的热水,摇晃几次,倒掉热水,将瓶子的下半部放入冷水中,再迅速将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立刻看见鸡蛋被快速吞入瓶内.然后将瓶子倒立,让鸡蛋封住瓶口,再将热水向瓶子的底部浇灌,过一会儿鸡蛋就完整地从瓶口吐出了.学生看到瓶口既能“吞蛋”,又能“吐蛋”都惊呆了.此时,顺势引入大气压的教学,学生兴致很高,都想揭开谜底,想知道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促进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如果每一节新课的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物理充满好奇心,对物理课堂保持持久的兴趣,就能逐步实现“兴趣课堂,魅力教学”.因而通过魔术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诱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充满兴趣.
3 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五 “动与静”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红灯、绿灯,马上开灯”的小游戏.请愿意参加游戏的六位同学中的一位当裁判,其余五位同学分别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听裁判的口令,当裁判喊“开始”,教室座位上的同学都闭上眼,这五位参与游戏的同学可以移动位置,也可以站在原地不动,裁判喊“红灯、绿灯,马上开灯”后,五位同学都只能定住不动了,其余同学睁开眼.老师提出问题:请问五位同学运动了吗?几乎所有同学都回答“没动”,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有人动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有人动呢?你是如何判断的?让学生讨论与思考,经过分析与讨论后,大家很快就明白:物理中所说的“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
片段六 “光的反射”引课部分设计了“阳光打靶计时赛”的游戏.器材:平面镜两块,靶标一个(教室阳光充足).比赛方法:每组请两位同学各持一块平面镜,分立禁区之外,使阳光经两次反射后照射靶标,完成时间短者胜.学生们跃跃欲试,没有参与的同学也纷纷出谋划策,指挥手持平面镜的同学调整角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什么是光的反射?光的反射需要遵守什么规律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们立刻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把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人课堂,能使他们分散的思维快速聚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比如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点拨、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就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 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概念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物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实验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而增强实验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片段七 “大气压强”通过多个实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1 可乐瓶实验,在可乐瓶中装适量热水,充分摇匀,让瓶子内空气温度上升,然后把水倒出,拧紧盖子,过一会瓶子逐渐变形,瓶子变形是力的作用结果,是谁施加的力?
实验2 纸片托水实验,一张薄薄的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说:“水会流出来”可松手后纸片却稳稳地托住杯里的水,且将杯口朝向不同的方向,纸片都不脱落,杯中的水滴水不漏.学生惊讶不已.为什么纸片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不会下落,仍保持静止?疑问由此而生,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片段八 “电是什么”这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将塑料捆扎绳分成很多细股,再用干燥的手至上而下梳理,在松手之前,让学生猜猜,绳子会怎样?“合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当他们看到松手后的塑料绳非但没有合拢,而是像刺猬一样分散开时,都惊奇万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人类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马芯兰老师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不是用耳朵听实验.广泛的研究表明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手脑协调的直接体验可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物理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实验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能否进入主动的知识构建状态,与学生的情绪能否进入高昂的智力振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状态,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