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路径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真情实感是初中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除追究学生主观原因外,对语文教师而言,更有价值的追问是: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这个问题上,写作教学“实为”是否存在不足?教师对写作教学“应为”的认识是否准确?对其“可为”的开发是否充分?传统写作命题存在剥离真实情境、缺失写作目的、缺乏交流对象等问题。单纯的“因题而作”,易驱使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其费尽心力教学生如何在笔端流露真情实感,不如先创造情境,为其还原自己最为动情的时刻,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经历和体验作为写作训练的内容。
  人在什么时刻情感最真实、最脆弱而又最强烈?哭。哭作为生理情绪的自然外露,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个人的哭泣里,都藏着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成长的足迹。但另一方面,哭又常是独属于个人的隐秘体验。如何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愿意记录甚至分享自己哭泣的经历,笔者做了以下教学尝试。
  【教学实录】
  一、任务:你愿意帮助他吗?
  师: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的一位好朋友陷入极度情绪低落走不出来。你怎么帮他?心理学家说,最好的办法,不是劝解或安慰,而是和他(她)互相倾诉甚至哭泣。哭是生活中正常的情绪表达或宣泄方式。你愿意向他(她)或者我们说出你上一次哭泣的经历吗?
  师: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谈这个话题的。(播放100个人的简短倾诉视频)
  二、构思:还记得你的上一次哭泣吗?
  师: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谁来分享一下?
  生1:上一次哭是幼儿园的时候,刚进幼儿园,家长把我放下就走了,很害怕,所以哭了。(学生笑)
  生2:我上次哭大概是两个月前,我在学校出了些问题,爸妈就说我,说着说着我就流泪了。
  生3:我上次哭是在1月30日,上海的姐姐来深圳过年,我终于和她重逢了。
  (以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点评略)
  师: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拿起笔,把上一次哭泣的回忆,记录到工作纸上。给大家的提示是:记录可以尝试用这个句式来写:何时,何地,因为何事,我哭了。你有3分钟的书写时间。写好后给大家讲讲。
  师:(学生动笔书写)好,时间到,再请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4:上个月,爸爸在家看我作业写得慢,就说我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只会拖,然后我就哭了。
  生5:我上次哭是在前年九月,我在家里刚刚拼好一个模型,可我手一滑,就把它摔碎了。当时看着满地的碎片,就哭了出来。
  生6:三周前,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一开始,我没哭,等回到自己房间,我就忍不住哭了。
  师:(轻拍学生肩膀)谢谢你们善意的分享。
  三、起草:回溯与反观
  1.走进我的经历:回溯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们理解他们真的很伤心,一定有一些事由或者情绪,才引起了他(她)的哭泣。我们要想透彻地分享自己的伤心故事,一定要回溯一下——流泪前你经历了哪些事件、事件的节点、情感起伏、事件来龙去脉等。
  师:其实朱自清的《背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作如图梳理。(师生共同完成)
  师:大家都明白了吧!接下来,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用坐标图或者时间轴线的方式或者你认为好的办法,回溯你哭之前的事件节点和情感故事。
  (生自主完成个人故事坐标图)
  师: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回溯的内容,请同学介绍一下。(实时投屏)
  生7:放学回到家要写作业,因为作业很多,可能要12点睡,就很烦;我妹又在旁边一直打扰我写作业,让我陪她玩,我就更烦;我说不行,我们就开始吵架,我很生气:我妈还偏袒我妹,我觉得很委屈;后来我一边写作业,就一边掉眼泪。
  师:你清晰地记录了自己哭之前的事件節点和情绪变化。
  生8:晚上听到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奶奶突然发病,要做手术,我有点担心;凌晨迷迷糊糊间听到爸爸打电话让妈妈出门,我感到不安;第二天中午得知奶奶去世,爸爸送奶奶回老家,我心里空空的;几天后爸爸回来了,和我说着奶奶生前的事,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我沉默地听着,但心里好像并不悲伤;等到我转头进了房间,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的泪就来了。
  师:谢谢你愿意分享。从这两位同学的回溯中,我们走进了他们的经历。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他们落泪那一刻内心的复杂情感。
  2.看见我的哭泣:特写
  师:当然,要想替好友分忧,仅靠回溯经历还不够。如果他能亲眼看看我们当时哭的样子,可能会更容易对我们的难过感同身受。下面我们可以假想用一个特写镜头,将你哭泣的画面展现给他。怎么写呢?这里有两个例子。(屏幕显示)
  师:大家讨论一下,用了什么手法写的?
  生(自读后纷纷发言):写出动作、神态、感受,写听到的、看到的,用比喻手法,用联想,写周围的环境……
  师:好,请综合运用你们刚刚学到的两到三种方法,用笔给你哭泣的画面一个特写。
  (生自主写作)
  师:请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特写。
  生9:看着父亲的嘴反复一上一下地闭合,我的心仿佛被根绳子紧紧地拉着,拉出一声声的痛哭,拉出一滴滴的泪水。
  生10:似乎有什么堵住了胸口,又往上蔓延,一直一直蔓延到眼眶,顿时布满眼睛,拥挤着到了眼角,缓缓地,慢慢地,沿着脸颊的弧度往下流淌。窗外的风呼啸着吹进来,驱散了全身的炙热,却又带来一阵阵冷意。
  生11:手不停地抽动着,写字的动作最终还是停顿了一下。猩红的分数刺痛着我的眼睛,就像在嘲笑我的愚蠢。我把自己紧紧抱住,蜷缩在桌角,不愿意动弹。泪是怎么流下的,我都记不清楚了。它顺着脸颊流下,流到唇角边,似乎是咸咸的味道。等到泪水模糊了笔迹,我开始大口地抽气,就像有无尽的海水,快要把我淹没了。   师:这几位同学的写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哭泣时内心很重很重的哀伤和痛苦,我们的好友也一定能够感受到。
  3.听听我的心声:独白
  师:发现了吗?我们刚刚写的这个文段,只呈现了画面;要想让好友理解我们到底在哭什么,还得往里加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纷纷):配音、旁白……
  师:加入谁的配音最合适?
  生(纷纷):自己的。
  师:是的。如大家所说,给哭泣的画面加入自己当时的内心独白,才能让好友走进你的心,理解你哭泣里夹杂的思绪。那么,大家再说说,哭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些什么?
  生(纷纷):埋怨让我哭的人,想自己为什么哭,想起过去的事,怪自己没用,不断给自己打气……
  师:好,刚刚大家分享了很多。我给大家提供一组问题,请你用笔一一回答,可能就会完成一段内容比较丰富的内心独白。(屏幕显示)
  (生自由写作)
  师:请同学分享自己的内心独白。
  生12:那一刻,我多么想拥在父母的怀里;那一刻,我多么想牵着父母的手;那一刻,我满脑子只有“回家”。苦涩的泪水从我灵魂深处流出,我将其抹去,它又流到我的手上,将我的双袖打湿。父母用他们的爱装饰了我们的窗子,而我们却从未装饰他们的梦。
  生13:那一层层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正当我哭泣时,想起了父亲对我说过,“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指的不就是我的学业吗?我慢慢回想起以前的挫折,那不就是我要经历的考验吗?我心里多了一丝勇气,那是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勇气。我重生了。
  生14:在学校里,我被同学排挤冷落,心里特别难过。想看个电影来换换心情,不巧的是,电影里的女主角和我有相似的经历,我好像又一次经历了独自面对众人时的痛苦。和我不同的是,电影里的人大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被深深震撼了。看着荧幕上那个勇敢的她,泪水便止不住了,一滴,两滴,三滴,滴滴都打在我的心上,仿佛一把刀刺穿了心,是刺骨的疼。我多希望也有人这样听我吐露衷肠啊!可现实呢?心渐渐被泪水织成了一张网,密不透风,我恨不得立刻在这人世上消失。可我不甘心!我还有很多梦想,为什么要为这些不在乎我的人哭泣?生活,不就是一個不断遇见,又不断分离的过程吗?更何况,我还有挚爱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相信,我一定可以跨过这道坎的!
  四、结束与作业
  师:我们今天说了那么多,也写了那么多。同学们说得很真实很动情,写得很感人也很励志。哭不丢人,苦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生活矛盾的自然爆发,是宝贵的,也是重要的人生体验,也是成长中的宝贵瞬间,这些写出来是很感人,也会带给人积极正面的能量。苦能治愈自己,也能感染他人。那么就请同学们勇敢地、坦诚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上一次哭泣吧!感谢善良的同学们,下课。
  【教学反思】
  什么才是正确而有效的写作教学?是以“术”为要,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获取更高分数,还是以“道”为本,让学生体验并领会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丰富价值?
  抛开“道”而大谈“术”,无异于追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术”而一味求“道”,则易沦为低效甚至无效的写作教学。《我的上一次哭泣》一课,试图直面学生习作中“缺乏真情实感”的痛点,探索“道”与“术”的结合,实现写作教学正确性与有效性的双赢。
  所谓“道”者,自然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受感于情,有思于理,因情而动,顺理而发,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的冲动。如本课中,因好友有难,所以有伸手相帮的意愿;因他人正经历苦难,所以可以暂时搁置自己的旧伤;又因关心之切,所以愿意为达到最佳效果多番探索;而所叙哭泣的经历,又正是个人情感最脆弱或最强烈的记忆,动笔写来如在眼前。
  所谓“术”者,技艺也。写作冲动仅能帮助学生自发奔跑,要想让学生跑得更远,跑向目标,需要授之以切中此道的术。以本课为例,为了促使写作目的达成,需要好友走进“我”的经历,看见“我”的哭泣,倾听“我”的心声,因此,“回溯”“特写”“独白”三者便是切中本次写作目的的核心写作知识。此外,在构思内容环节,引入视频资源、自由发言、要素句式等支架,帮助学生在个人回忆里“走几个来回”,找到切合写作目的的写作内容。学习“回溯”时,借《背影》例文、事件及情感坐标图、小组合作等支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习“特写”时,由于其中包含的多种写作手法早已为学生所熟悉,此处便仅是引入例文支架,为学生在新的知识与旧的语文经验间搭起桥梁,学生便能触类旁通,表现不俗。学习“独白”时,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为先,再辅之以问题支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
  顺道而为,缘术阐发;道术合一,情真语切。这既可视为写作教学的要旨,亦合语篇创作的追求。从本节课学生的起点和学习结束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节课的探索无疑是有效的。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其他文献
对古诗词句法不甚了然,就会对其含义茫然无知;不明白古诗词意蕴,鉴赏便成了空中楼阁。而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思想艺术鉴赏轻语言句法分析的现象,这是本末倒置。现将古诗词的基本句法分述如下:  一、遣词的灵活性  古诗词在四声、平仄、字数、句数等方面往往有严格的要求,既要遵守格律, 又要简约精练,更要境界高妙,作者必须在谴词灵活性上下功夫,从而使语言简练紧凑、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增强表达效果。例如:  1
关于“语文”课程名称的争议,一般认为开始于1959年至1962年的“文道”关系的全民大讨论,笔者在搜集关于“语文”名称问题的文献时,发现1952年的两篇质疑“语文”名称并希望更换课程名称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可能在当时没有引起较大反响,但是,仍然不失为质疑“语文”名称的先声。  1.姜仲民《“语文”质疑》:“一个科学名词只应该有一个意义,一种科学或学科的名称尤其是如此。可是现在‘语文’一词显然有三种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了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阅读了相关书籍。借助该理论来理解《前赤壁赋》中的情感,笔者有种恍然大悟之感,觉得这一理论打通了自己理解文本的任督二脉,使得在认识上更进一步。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在研究自我实现者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有一种近乎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可能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虽为“序”,本文并未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也未评价作品,真正关照胡同衰败没落的,只有结尾短短三段,作者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写胡同与胡同文化上面。汪曾祺的散文一向以浓郁的文化气息著称于世,那么本文的文化味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从文化视野、创作姿态、审美语言三个维度初步感知作者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味。  一、叙述者的文化视角  
阿累的回忆性叙事文章《一面》写他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偶然的一次见面经历,短暂的见面留给阿累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他对鲁迅先生永怀感激、崇敬与怀念。作为爱好文学的青年、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阿累的这篇《一面》质朴平易而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是因为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双关手法。  一、标题双关  文章标题《一面》拟得非常简洁精当,准确地揭示出文章的写作内容,告诉读者文章是写作者阿累与鲁迅
[原有目标]  一、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唐代诗人韩愈《春雪》中的两句诗,作者因为喜爱雪花,所以错把雪花当飞花。但是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借代,还是比喻,还是兼而有之?许多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于是造成了诗歌鉴赏中错把比喻当拟人,错把借代当比喻的现象。  其实比喻、拟人、借代三种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区别开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到了古代诗歌中,诗的语句更加含蓄,语序也更加灵活,修辞手法辨别起来就会更加
从环境来讲,文化阅读可以分课内模式和课外模式。从方式来说,可以分为教学性模式和非教学性模式。从学情来说,可以分为顶层模式、需要模式、兴趣模式、补盲模式等。每一种模式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互相联系。  比如说教学性模式,可以有课本阅读型、课内外综合型、文化游学型、学情建构型等。非教学模式,可以有兴趣型、需要型等个性化阅读。  用图形表达为:  一、文化阅读的模式:需求下的文化改变  文化阅读通过以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细致的文本形式分析,来理解文字所承载的时代与个性思想。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对其形式表现有比较真切的感悟。  2.课前一天,印发《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内容及相关资料作为阅读作业,并请学生提问。  3.教师晚自习时到学生中了解阅读情况与阅读问题,以增强次日教学针对性。  [评析] 教学目标形意兼顾。但从措辞上看,形式分析是手段,“时代与个性思想”
同样的文本,为什么它能打动一些人,却不能打动另外一些人?这说明文本解读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文本本身,更多的在于解读的人带着什么样的人生阅历与解读视角,去看待这些文字。  一、用文字激活感受  真正有效的解读,不是教师将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描述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记忆去完成所谓的内化,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感悟去解读文本。这里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是,初中学生的生活感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