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有目标]
一、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三、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四、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升格思路]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存在指向教师、指向过程、模糊表述、容量过大等的问题,还存在内容杂乱与重复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指向结果、具体陈述、容量适中,而且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与定向化。在文选式教科书中,单元教学目标尤其要结构化与定向化,否则,一篇篇课文教学容易各自为政,无序、杂乱乃至由此造成中学语文教学阶段中的低层次(非掌握性)重复现象。
一般来说,只要结构化就会定向化,因为任何结构系统都是一个中心统摄下的结构系统,其中心就是结构系统的灵魂、统帅与其规约的方向。我们把定向化与结构化并列,意在突出定向化。结构即认知结构,结论化即认知结构化,阅读学习认知结构化就是阅读学习符合学习者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有课文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与单元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文选式教科书的阅读教学,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元教学是几篇课文教学的整体。要制定课文阅读教学目标,先得制定单元阅读目标;要制定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先得明确单元阅读教学中心。只有明确单元教学中心才能明确课文教学中心,只有明确课文阅读教学中心才能明确课时阅读教学中心。而明确三级阅读教学中心,才能制定三级阅读教学目标。三级阅读教学目标及其相关内容,科学或相对科学地组成一个相对有序的阅读学习认知结构系统。尽管其中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由于有序地组织在一个结构系统中,所以复杂而不芜杂,丰富而不纷繁。便于学,便于教,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结构系统可以制成一个一目了然的表格,也可以在单元阅读教学之前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明确本单元阅读学习的内容与中心,认识本单元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系统,知晓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安排及其评价标准与具体方式。
或许有人反问,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岂能机械模仿?这话不太专业,不妨从专业替他们解说这个观点。語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缺乏必需的“结构良好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知识,在“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知识比比皆是的文选式教材的教学之中,是无法实施科学有序的结构化教学的,目标也是难以结构化与定向化的。其实布鲁纳早就说过,任何学科内容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给不同的学生。其教学论道理非常明了,教学内容是人为的,教学方式是人为的,教学目标也是人为的,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把“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加工成“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以便于学与教。所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不包括单元阅读测试与作文教学)安排10个课时,具体教学要求关键词如下:①单元认知结构系统;②朗读想象文中的情景;③朗读停连二理由;④句子揣摩两范围;⑤虚写的多层想象;⑥实写的文中有画;⑦景物意境两要素;⑧结果描写两作用;⑨句子揣摩三抓手;⑩诗歌揣摩表里意。每个课时由一个高级规则构成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之外的语文规则或碎片化知识,作为“识记积累”内容附在目标后面,以备今后学习时提取运用。
[升格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临摹一幅“单元阅读学习认知结构系统表”,解说单元“导语”中“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表格内容。
单元要求总体分为“朗读”与“欣赏”两大部分,“朗读”以“欣赏”为基础,“欣赏”亦需要“朗诵”以帮助,但“欣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生欣赏抒情散文是本单元的教学中心,朗读是欣赏的一种方法。“朗读”得讲究“重音”“停连”两种技巧,“欣赏”分为“情景想象”与“语言品味”两部分,两者互为作用。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景想象”分“作者读者化”等五个部分,“语言品味”分“语法修辞、布局谋篇”(“比喻”“拟人”是重点)等五个部分。无论哪种欣赏,都要联系语境乃至文章整体与作者的具体感情。另外,朗读时重音与停顿的处理,既尊重语法常规,也服从抒情需要。
积累:口述三篇散文抒发的感情与结构
《春》对春天新意、娇美和活力的赞美之情。“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1段)“盼春”,总领全篇,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7段)绘春:(2)春醒图,(3)春草图,(4)春花图,(5)春风图,(6)春雨图,(7)迎春图;第三部分(8-10段)赞春,总结上文,收缩全篇。 《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总-分”结构:第一部分(1段)赞扬济南冬天的“温晴”的天气,交待线索,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5段):第2段概述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的特点,领起下文。3、4、5三段写冬天的山景。分别为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望的山。第6段写冬天的水色,结尾又回到山,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结篇点题。
《雨的四季》表达了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第二部分(2-5段)生动细致地描绘四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春雨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热烈、粗犷、奔放,秋雨沉静、端庄、深情,冬雨自然、平静、纯洁。第三部分(6-7段)抒情结篇,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第二课时(《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中选择一幅,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且把想象的情景陈述出来。可以在“作者读者化”“概括具体化”“具体特写化”“此景类比化”“原景放大化”等想象方法中,选用相宜的方法进行想象。
“盼春图”所在的第一段想象的情景:我或人们长时间地面向苍天,如同古人虔诚地求雨一般。树木不时地在风中往西边倾倒,幼小的麦苗只能轻轻抖动。春天的脚步的声响由远而近,万物如同一夜熟睡才醒的人们睁开了双眼。山睁开了青翠的眼睛,于是山幻化成一片青翠;水睁开了晶莹的眼睛,于是水幻化成一片晶莹;太阳睁开了火红的眼睛,于是太阳变得更加鲜红;花草树木睁开了五彩缤纷的眼睛,于是世界开始变成多彩的世界。
积累:朱自清简介,从略。背诵全文。生字新词从略。
第三课时(《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作者的抒情需要标出第6段朗读时需要注意的重音和停连,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解说这样朗读的语法理由与感情理由。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语法理由: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与谓语要强调,或重音(双线表示),停顿(斜线表示)而拖延(单线表示)。感情理由:凡是需要突出的重要对象、美好画面、生动细节、特殊感情、深刻意蕴的词语要强调,或重音,或停顿,或停顿加拖延。
积累:停连,是一个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三种比喻、两种引用。
第四课时(《春》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从句内外两方面揣摩解说开头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表达效果。
两个“盼望着”语气递进,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前半句“盼望着“,后半句“来了”,时态矛盾,前后跳跃,更表明春天终于到来的激情。“春天”本无脚步,经作者想象成人(拟人)而有脚步,而有人的灵性与感情,似乎遂人心愿,应盼而至。没说脚步“来了”,只说“近了”,更表明从春天刚起步说起。开篇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为下文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歌颂春天的喜悦奠定基调(作铺垫)。
积累:五官开放、化静为动、充满童趣、特写境头、基调明朗高昂,诗味清新(老道)、活泼(稳健)、优美(养病)、欲扬先抑神来之笔、过渡转换求变新奇单调重复、感知心灵世界、物我两忘。
第五课时(《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作者抒情需要标出“雪后初晴图”所在的一段文字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进行一次有感情的朗读,从先实后虚的顺序陈述主客结合的“多层想象”的写景过程。
美女为整体的五层想象过程:一层想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二层想象,“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三层想象,“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四层想象,“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五层想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积累:老舍简介,从略。熟读全文,背诵部分语句,从略。生字新词,从略。
第六课时(《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作者抒情需要标出“城外远山图”一段文字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进行一次有感情的朗读,从先具体后概括的顺序陈述“图画展示式”写景过程;从“色彩”“远近”“疏密”等角度进行“图画鉴赏式”解说。
先呈现狭窄的城里,后呈现宽敞的城外,三呈现城外的山坡上卧着的小村庄,四呈现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的一些白雪。如此逐层写来,一如画卷渐次打开,加之最后点明“这是张水墨水画”,点面结合,令人回味不已。不着彩色,黑白相间,取景不多,素描写意,更符合作者说的“小水墨画”特点。从近到远,从低到高,远近相宜,富有立体感。疏密相间,布局有致:城里紧凑,城外疏朗,比例参差而不呆板。
积累:对比、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过渡勾联、神韵悠长。
第七课时(《济南的冬天》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从意蕴深刻与情景美好两个角度,解說“空灵水晶图”(最后一段)所表现出来的诗一般的意境。
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乃至水的精神,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美好的情境,表现出诗一般的意境。文章又拓展想象,开阔空间,将天光、水色与天空、地上融为一体,形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而这水晶里包着的红屋、黄草山的形象则蕴含着令人回味不已的深刻含意,进一步使这段文字表现出诗一般的意境。 积累:
1.亲切交流的语言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有情趣的日常语言
“像我”“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第八课时(《雨的四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从“结果描写的作用”上,解说作者不直接描写春雨,而通过描写万物经春雨洗淋后的情态来写春雨的表达效果。
直接描写春雨,其具体感人的影响与作用不太容易写出来。非得避开对春雨的直接描写,而着眼于对春雨的间接描写,即万物经受春雨洗淋后的情态的描写。如此间接写春雨反而容易淋漓酣畅的展开描写,如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空气变得甜润。而且,从结果角度描写春雨滋润万物的作用与影响,能使直接描写与赞美春雨更有充分的理由。因此,从结果角度描写春雨能起到直接描写春雨所起不到的作用。
积累:刘湛秋简介,从略。熟读全文,背诵部分语句,从略。生字新词,从略。
第九课时(《雨的四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原因分析”“结果推论”“最精彩剖析”的角度,解说“花朵怒放着”“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两句的表达效果。
(1)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而来,突出地表现了上文“丰满”和“敞开”的特点,以此强化夏天“透雨浇灌”的效果与夏雨豪爽、奔放的效果,以此间接描写夏雨。“怒放”“鼓着浆汁”“争先恐后”等词语都是动态的描写,化静为动地刻画出花朵、树木、草叶在夏季生长的茂盛;“海绵吸收”“暑气”这一比喻新鲜而贴切。为下文“奏起夏雨的交响乐”张本。
(2)花朵怒放着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侯,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这句话最精彩的地方是“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的比喻,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是新奇的想象。顺此写下来,自然引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的话,这是文章写秋雨的点睛之笔。作为段首之句的“当……的时候”,表明秋天的特点,一是秋的颜色(“金黄”),二是秋的收获(“果实摇着铃铛”),为下面写秋雨作铺垫。“雨”字停顿,既有语气节奏的变化,又有加重表达的效果。
积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远距离联想的诗句,欲扬先抑的语言。
第十课时(《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根据表情朗读的需要给标出《天净沙·秋思》的重音与停连,解说朗诵时大脑中出现的画面内容及其抒发的具体的感情,指出最明显的写作艺术。
积累:背诵四首诗,曹操、王湾、李白、马致远简介,识记33个字词与文化常识的意思。
[升格回顾]
课程与教学论之中的哲学取向与科学取向,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表现为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科学取向教学观的大争吵。尽管各有胜负,但前者的声响震荡到我国引发起一边倒的回声,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呵斥遍及朝野。直接影响到世纪初的课改实施,一时间非理性、反科学的浪潮甚嚣尘上:一边倒地排斥语文知识,无条件地推崇学生自主,绝对化地主张学生建构,无限制地崇尚文化教育,反课程地否定考试评价,单内容地探究文本深读,悖学理地提倡审美说教,客里空地强调思维训练。中国教育人尤其是语文人也很聪明,三五年下来便对课改成效进行反思,于是又发生了一些类似美国那样的争论。很快因为“有效教学”而得到清醒的共识。大家终于发现,相对于科学取向的教学观而言,属于哲学取向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较少关心教学效率。教学的有效性本是科学取向教学论这根藤上结出的果,在讲究有效教学时,却期待不关心教学效率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这根藤上也能结出有效教学的果,岂不荒唐?
本着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原理,我们把本单元几篇课文各自为政的教学目标升格为结构化、定向化的教学目标系统,即如下三级目标。
第一级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进行情景想象与品味语言的阅读欣赏活动。
第二级目标,课文教学目标:《春》在讲究重音、停连朗读课文而想象文中景象的基础上,揣摩品味句子。《济南的冬天》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揣摩解说“多层想象”或“图画展示”两種方式描写景物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文中有画,画中有文,《雨的四季》从“最动人”与“因”“果”方面揣摩品味景物描写。
第三级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十个课时的目标关键词——①单元认知结构系统;②朗读想象文中的情景;③朗读停连二理由;④句子揣摩两范围;⑤虚写的多层想象;⑥实写的文中有画;⑦景物意境两要素;⑧结果描写两作用;⑨句子揣摩三抓手;⑩诗歌揣摩表里意。
作为单元教学目标的一级目标,是整个结构系统中的灵魂,统领着整个单元的教学,规定着单元教学的方向即“揣摩品味语言”。作为课文教学目标的二级目标,是结构系统中的桥梁,既是相对独立的标,更是上下贯通的。作为课时教学目标的三级目标,是一步步实施单元教学的抓手,是课文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单元教学目标的所有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一个结构化、定向化的金字塔结构。
至于作文教学,也可以纳入这个结构系统。其方向仍然是“揣摩品味语言”,而不是其他,如总分总结构、个性化选材之类。此时的“揣摩品味语言”不是阅读活动,而是写作活动,如写作前、写作时与修改时都可以“揣摩品味语言”。一般是模仿写作,可以片段模仿,也可以全篇模仿。模仿过程之中自有创造,创造幅度大小,因人而异。
这样,从学理上讲,金字塔的中部就得增加作文部分,金字塔的底部就得增加几个课时的作文教学目标、从教学程序上来讲,这个单元教学也是一个“总”“读”“写”线型结构。
[作者通联: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三、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四、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升格思路]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存在指向教师、指向过程、模糊表述、容量过大等的问题,还存在内容杂乱与重复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指向结果、具体陈述、容量适中,而且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与定向化。在文选式教科书中,单元教学目标尤其要结构化与定向化,否则,一篇篇课文教学容易各自为政,无序、杂乱乃至由此造成中学语文教学阶段中的低层次(非掌握性)重复现象。
一般来说,只要结构化就会定向化,因为任何结构系统都是一个中心统摄下的结构系统,其中心就是结构系统的灵魂、统帅与其规约的方向。我们把定向化与结构化并列,意在突出定向化。结构即认知结构,结论化即认知结构化,阅读学习认知结构化就是阅读学习符合学习者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有课文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与单元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文选式教科书的阅读教学,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元教学是几篇课文教学的整体。要制定课文阅读教学目标,先得制定单元阅读目标;要制定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先得明确单元阅读教学中心。只有明确单元教学中心才能明确课文教学中心,只有明确课文阅读教学中心才能明确课时阅读教学中心。而明确三级阅读教学中心,才能制定三级阅读教学目标。三级阅读教学目标及其相关内容,科学或相对科学地组成一个相对有序的阅读学习认知结构系统。尽管其中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由于有序地组织在一个结构系统中,所以复杂而不芜杂,丰富而不纷繁。便于学,便于教,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结构系统可以制成一个一目了然的表格,也可以在单元阅读教学之前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明确本单元阅读学习的内容与中心,认识本单元阅读学习的认知结构系统,知晓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安排及其评价标准与具体方式。
或许有人反问,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岂能机械模仿?这话不太专业,不妨从专业替他们解说这个观点。語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缺乏必需的“结构良好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知识,在“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知识比比皆是的文选式教材的教学之中,是无法实施科学有序的结构化教学的,目标也是难以结构化与定向化的。其实布鲁纳早就说过,任何学科内容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给不同的学生。其教学论道理非常明了,教学内容是人为的,教学方式是人为的,教学目标也是人为的,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把“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加工成“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以便于学与教。所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不包括单元阅读测试与作文教学)安排10个课时,具体教学要求关键词如下:①单元认知结构系统;②朗读想象文中的情景;③朗读停连二理由;④句子揣摩两范围;⑤虚写的多层想象;⑥实写的文中有画;⑦景物意境两要素;⑧结果描写两作用;⑨句子揣摩三抓手;⑩诗歌揣摩表里意。每个课时由一个高级规则构成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之外的语文规则或碎片化知识,作为“识记积累”内容附在目标后面,以备今后学习时提取运用。
[升格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临摹一幅“单元阅读学习认知结构系统表”,解说单元“导语”中“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表格内容。
单元要求总体分为“朗读”与“欣赏”两大部分,“朗读”以“欣赏”为基础,“欣赏”亦需要“朗诵”以帮助,但“欣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生欣赏抒情散文是本单元的教学中心,朗读是欣赏的一种方法。“朗读”得讲究“重音”“停连”两种技巧,“欣赏”分为“情景想象”与“语言品味”两部分,两者互为作用。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景想象”分“作者读者化”等五个部分,“语言品味”分“语法修辞、布局谋篇”(“比喻”“拟人”是重点)等五个部分。无论哪种欣赏,都要联系语境乃至文章整体与作者的具体感情。另外,朗读时重音与停顿的处理,既尊重语法常规,也服从抒情需要。
积累:口述三篇散文抒发的感情与结构
《春》对春天新意、娇美和活力的赞美之情。“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1段)“盼春”,总领全篇,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7段)绘春:(2)春醒图,(3)春草图,(4)春花图,(5)春风图,(6)春雨图,(7)迎春图;第三部分(8-10段)赞春,总结上文,收缩全篇。 《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总-分”结构:第一部分(1段)赞扬济南冬天的“温晴”的天气,交待线索,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5段):第2段概述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的特点,领起下文。3、4、5三段写冬天的山景。分别为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望的山。第6段写冬天的水色,结尾又回到山,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结篇点题。
《雨的四季》表达了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第二部分(2-5段)生动细致地描绘四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春雨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热烈、粗犷、奔放,秋雨沉静、端庄、深情,冬雨自然、平静、纯洁。第三部分(6-7段)抒情结篇,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第二课时(《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中选择一幅,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且把想象的情景陈述出来。可以在“作者读者化”“概括具体化”“具体特写化”“此景类比化”“原景放大化”等想象方法中,选用相宜的方法进行想象。
“盼春图”所在的第一段想象的情景:我或人们长时间地面向苍天,如同古人虔诚地求雨一般。树木不时地在风中往西边倾倒,幼小的麦苗只能轻轻抖动。春天的脚步的声响由远而近,万物如同一夜熟睡才醒的人们睁开了双眼。山睁开了青翠的眼睛,于是山幻化成一片青翠;水睁开了晶莹的眼睛,于是水幻化成一片晶莹;太阳睁开了火红的眼睛,于是太阳变得更加鲜红;花草树木睁开了五彩缤纷的眼睛,于是世界开始变成多彩的世界。
积累:朱自清简介,从略。背诵全文。生字新词从略。
第三课时(《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作者的抒情需要标出第6段朗读时需要注意的重音和停连,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解说这样朗读的语法理由与感情理由。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语法理由: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与谓语要强调,或重音(双线表示),停顿(斜线表示)而拖延(单线表示)。感情理由:凡是需要突出的重要对象、美好画面、生动细节、特殊感情、深刻意蕴的词语要强调,或重音,或停顿,或停顿加拖延。
积累:停连,是一个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三种比喻、两种引用。
第四课时(《春》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从句内外两方面揣摩解说开头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表达效果。
两个“盼望着”语气递进,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前半句“盼望着“,后半句“来了”,时态矛盾,前后跳跃,更表明春天终于到来的激情。“春天”本无脚步,经作者想象成人(拟人)而有脚步,而有人的灵性与感情,似乎遂人心愿,应盼而至。没说脚步“来了”,只说“近了”,更表明从春天刚起步说起。开篇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为下文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歌颂春天的喜悦奠定基调(作铺垫)。
积累:五官开放、化静为动、充满童趣、特写境头、基调明朗高昂,诗味清新(老道)、活泼(稳健)、优美(养病)、欲扬先抑神来之笔、过渡转换求变新奇单调重复、感知心灵世界、物我两忘。
第五课时(《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作者抒情需要标出“雪后初晴图”所在的一段文字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进行一次有感情的朗读,从先实后虚的顺序陈述主客结合的“多层想象”的写景过程。
美女为整体的五层想象过程:一层想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二层想象,“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三层想象,“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四层想象,“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五层想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积累:老舍简介,从略。熟读全文,背诵部分语句,从略。生字新词,从略。
第六课时(《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作者抒情需要标出“城外远山图”一段文字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进行一次有感情的朗读,从先具体后概括的顺序陈述“图画展示式”写景过程;从“色彩”“远近”“疏密”等角度进行“图画鉴赏式”解说。
先呈现狭窄的城里,后呈现宽敞的城外,三呈现城外的山坡上卧着的小村庄,四呈现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的一些白雪。如此逐层写来,一如画卷渐次打开,加之最后点明“这是张水墨水画”,点面结合,令人回味不已。不着彩色,黑白相间,取景不多,素描写意,更符合作者说的“小水墨画”特点。从近到远,从低到高,远近相宜,富有立体感。疏密相间,布局有致:城里紧凑,城外疏朗,比例参差而不呆板。
积累:对比、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过渡勾联、神韵悠长。
第七课时(《济南的冬天》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从意蕴深刻与情景美好两个角度,解說“空灵水晶图”(最后一段)所表现出来的诗一般的意境。
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乃至水的精神,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美好的情境,表现出诗一般的意境。文章又拓展想象,开阔空间,将天光、水色与天空、地上融为一体,形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而这水晶里包着的红屋、黄草山的形象则蕴含着令人回味不已的深刻含意,进一步使这段文字表现出诗一般的意境。 积累:
1.亲切交流的语言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有情趣的日常语言
“像我”“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第八课时(《雨的四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从“结果描写的作用”上,解说作者不直接描写春雨,而通过描写万物经春雨洗淋后的情态来写春雨的表达效果。
直接描写春雨,其具体感人的影响与作用不太容易写出来。非得避开对春雨的直接描写,而着眼于对春雨的间接描写,即万物经受春雨洗淋后的情态的描写。如此间接写春雨反而容易淋漓酣畅的展开描写,如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空气变得甜润。而且,从结果角度描写春雨滋润万物的作用与影响,能使直接描写与赞美春雨更有充分的理由。因此,从结果角度描写春雨能起到直接描写春雨所起不到的作用。
积累:刘湛秋简介,从略。熟读全文,背诵部分语句,从略。生字新词,从略。
第九课时(《雨的四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原因分析”“结果推论”“最精彩剖析”的角度,解说“花朵怒放着”“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两句的表达效果。
(1)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而来,突出地表现了上文“丰满”和“敞开”的特点,以此强化夏天“透雨浇灌”的效果与夏雨豪爽、奔放的效果,以此间接描写夏雨。“怒放”“鼓着浆汁”“争先恐后”等词语都是动态的描写,化静为动地刻画出花朵、树木、草叶在夏季生长的茂盛;“海绵吸收”“暑气”这一比喻新鲜而贴切。为下文“奏起夏雨的交响乐”张本。
(2)花朵怒放着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侯,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这句话最精彩的地方是“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的比喻,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是新奇的想象。顺此写下来,自然引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的话,这是文章写秋雨的点睛之笔。作为段首之句的“当……的时候”,表明秋天的特点,一是秋的颜色(“金黄”),二是秋的收获(“果实摇着铃铛”),为下面写秋雨作铺垫。“雨”字停顿,既有语气节奏的变化,又有加重表达的效果。
积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远距离联想的诗句,欲扬先抑的语言。
第十课时(《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根据表情朗读的需要给标出《天净沙·秋思》的重音与停连,解说朗诵时大脑中出现的画面内容及其抒发的具体的感情,指出最明显的写作艺术。
积累:背诵四首诗,曹操、王湾、李白、马致远简介,识记33个字词与文化常识的意思。
[升格回顾]
课程与教学论之中的哲学取向与科学取向,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表现为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科学取向教学观的大争吵。尽管各有胜负,但前者的声响震荡到我国引发起一边倒的回声,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呵斥遍及朝野。直接影响到世纪初的课改实施,一时间非理性、反科学的浪潮甚嚣尘上:一边倒地排斥语文知识,无条件地推崇学生自主,绝对化地主张学生建构,无限制地崇尚文化教育,反课程地否定考试评价,单内容地探究文本深读,悖学理地提倡审美说教,客里空地强调思维训练。中国教育人尤其是语文人也很聪明,三五年下来便对课改成效进行反思,于是又发生了一些类似美国那样的争论。很快因为“有效教学”而得到清醒的共识。大家终于发现,相对于科学取向的教学观而言,属于哲学取向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较少关心教学效率。教学的有效性本是科学取向教学论这根藤上结出的果,在讲究有效教学时,却期待不关心教学效率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这根藤上也能结出有效教学的果,岂不荒唐?
本着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原理,我们把本单元几篇课文各自为政的教学目标升格为结构化、定向化的教学目标系统,即如下三级目标。
第一级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进行情景想象与品味语言的阅读欣赏活动。
第二级目标,课文教学目标:《春》在讲究重音、停连朗读课文而想象文中景象的基础上,揣摩品味句子。《济南的冬天》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揣摩解说“多层想象”或“图画展示”两種方式描写景物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文中有画,画中有文,《雨的四季》从“最动人”与“因”“果”方面揣摩品味景物描写。
第三级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十个课时的目标关键词——①单元认知结构系统;②朗读想象文中的情景;③朗读停连二理由;④句子揣摩两范围;⑤虚写的多层想象;⑥实写的文中有画;⑦景物意境两要素;⑧结果描写两作用;⑨句子揣摩三抓手;⑩诗歌揣摩表里意。
作为单元教学目标的一级目标,是整个结构系统中的灵魂,统领着整个单元的教学,规定着单元教学的方向即“揣摩品味语言”。作为课文教学目标的二级目标,是结构系统中的桥梁,既是相对独立的标,更是上下贯通的。作为课时教学目标的三级目标,是一步步实施单元教学的抓手,是课文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单元教学目标的所有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一个结构化、定向化的金字塔结构。
至于作文教学,也可以纳入这个结构系统。其方向仍然是“揣摩品味语言”,而不是其他,如总分总结构、个性化选材之类。此时的“揣摩品味语言”不是阅读活动,而是写作活动,如写作前、写作时与修改时都可以“揣摩品味语言”。一般是模仿写作,可以片段模仿,也可以全篇模仿。模仿过程之中自有创造,创造幅度大小,因人而异。
这样,从学理上讲,金字塔的中部就得增加作文部分,金字塔的底部就得增加几个课时的作文教学目标、从教学程序上来讲,这个单元教学也是一个“总”“读”“写”线型结构。
[作者通联: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