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是拓宽语文教学新领域的重要举措。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对联,把教学思维空间延伸到生活中去,让中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受到美的享受与教育。
【关键词】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对联欣赏;传统文化;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感染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审美内容除了文本以内的开发,教师更应重视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去挖掘,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与能力,拓宽语文教学新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宫廷殿宇、名胜古刹、林园亭阁、厅堂书屋以及有门有柱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对联。这种中国古老的优秀文化,是初中语文新课堂的构建中一块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口语交际就安排了交流对联的教学活动,针对这堂口语交际课,我是这样做的: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搜集整理一些对联,在课上准备交流发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搜集的信息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对联的美学艺术。组织教学时我想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教师简单介绍对联的初步知识
对联的含义,《现代汉语》解释为: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石头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产生年代,有五代、唐代等之说,可见其历史悠久。对联按内容大体分写景、记事、言志三类,按形式一般分为春联、楹联、喜联、挽联等。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桃符、帖子等。
二、在课堂交流中引导学生欣赏对联的艺术美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教学应该走向生活,让生活教育孩子。教师在引导欣赏中,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所搜集的知识信息,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积极互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受到美的陶冶。
对联除了其形式美、意境美、音韵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思想内容美。如脍炙人口的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无论就其所抒发的人生感慨、所描写的情景交融、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的铿锵流传,都是艺术上乘,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对联的美学意义,可从以下几点去引导学生赏析。
(一)对称美与对比美
它体现在词性的对称上、结构的相对应上、平仄的相对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除了对称美之外,还表现了明代东林党人忧国忧民的美好心灵。又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联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其思想内容有激励人们不屈于困难、逆境的思想美。
(二)高雅美
如昆明翠湖的集句联:“阆苑有书多附鹤;春城无处不飞花。”它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给人高雅的美。又如:“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其中明月、流水、清风等意境让人心旷神怡。
(三)理趣美与闲适美
如叶圣陶自题联:“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表现了一位教育家和作家的襟怀和情操。又如赵定甲联“山色还如诗句读;水声兼作琴声听。”给人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美。
三、在对联欣赏中对学生进行美育
语文课程总目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组织语文课的重要方面。欣赏对联的美学意义,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以熏陶感染,以人生的启迪。对联的美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概括。
(一)教育功能美
优秀的对联,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如陶行知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又如鲁讯自题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讯先生为国为民的思想催人奋进。
(二)抒情言志功能美
如杨慎题鸡足山联:“宾壶酒尽人皆醉,苍山雪冷我独餐。”此联为杨慎遭贬云南所作,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又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三)讽刺功能美
如章太炎为慈禧写的“祝寿”联:“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将慈禧一生行状揭露无余。
总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善于突破陈规,做一个思想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树立大概念的语文教学观,教学生观察、留意、思考身边的事物,重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点滴经验。欣赏品味对联艺术,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节口语交际课的意义,语文教师可作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
[1]谢善晓.中华名胜对联大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2]赵定甲.对联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梁 石.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4]梁羽生.名联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编辑:刘影)
【关键词】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对联欣赏;传统文化;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感染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审美内容除了文本以内的开发,教师更应重视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去挖掘,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与能力,拓宽语文教学新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宫廷殿宇、名胜古刹、林园亭阁、厅堂书屋以及有门有柱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对联。这种中国古老的优秀文化,是初中语文新课堂的构建中一块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口语交际就安排了交流对联的教学活动,针对这堂口语交际课,我是这样做的: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搜集整理一些对联,在课上准备交流发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搜集的信息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对联的美学艺术。组织教学时我想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教师简单介绍对联的初步知识
对联的含义,《现代汉语》解释为: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石头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产生年代,有五代、唐代等之说,可见其历史悠久。对联按内容大体分写景、记事、言志三类,按形式一般分为春联、楹联、喜联、挽联等。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桃符、帖子等。
二、在课堂交流中引导学生欣赏对联的艺术美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教学应该走向生活,让生活教育孩子。教师在引导欣赏中,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所搜集的知识信息,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积极互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受到美的陶冶。
对联除了其形式美、意境美、音韵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思想内容美。如脍炙人口的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无论就其所抒发的人生感慨、所描写的情景交融、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的铿锵流传,都是艺术上乘,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对联的美学意义,可从以下几点去引导学生赏析。
(一)对称美与对比美
它体现在词性的对称上、结构的相对应上、平仄的相对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除了对称美之外,还表现了明代东林党人忧国忧民的美好心灵。又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联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其思想内容有激励人们不屈于困难、逆境的思想美。
(二)高雅美
如昆明翠湖的集句联:“阆苑有书多附鹤;春城无处不飞花。”它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给人高雅的美。又如:“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其中明月、流水、清风等意境让人心旷神怡。
(三)理趣美与闲适美
如叶圣陶自题联:“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表现了一位教育家和作家的襟怀和情操。又如赵定甲联“山色还如诗句读;水声兼作琴声听。”给人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美。
三、在对联欣赏中对学生进行美育
语文课程总目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组织语文课的重要方面。欣赏对联的美学意义,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以熏陶感染,以人生的启迪。对联的美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概括。
(一)教育功能美
优秀的对联,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如陶行知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又如鲁讯自题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讯先生为国为民的思想催人奋进。
(二)抒情言志功能美
如杨慎题鸡足山联:“宾壶酒尽人皆醉,苍山雪冷我独餐。”此联为杨慎遭贬云南所作,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又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三)讽刺功能美
如章太炎为慈禧写的“祝寿”联:“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将慈禧一生行状揭露无余。
总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善于突破陈规,做一个思想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树立大概念的语文教学观,教学生观察、留意、思考身边的事物,重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点滴经验。欣赏品味对联艺术,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节口语交际课的意义,语文教师可作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
[1]谢善晓.中华名胜对联大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2]赵定甲.对联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梁 石.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4]梁羽生.名联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