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课程,出版具有权威性的、高质量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1-0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行为和习惯,对大学生如何做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重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课程,出版具有权威性的、高质量的教材,开展教学研究,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意义极为重大。
1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科学设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环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针对课程门数多、内容重复分散、整体性不强等问题,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出了调整,把“98方案”规定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门数虽然减少了,但内容没有减少,要求没有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秋季开始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实施新方案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因而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中宣发[2006]10号),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和管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知》明确指出,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中宣部、教育部成立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中宣发[2006]10号》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高质量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本全国统编新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有很大创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新课程方案实施两年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现。
2 认真钻研运用好新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关系,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战略的高度研究好教材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越来越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能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特出重点,吃透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新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认真钻研运用好新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根本。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难度过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而失去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学生也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地驾驭教材的能力。精选内容,融会贯通、整体优化,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相互影响及其他课程的知识在某一课程中的应用,同时敢于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各自的体系结构,按照课程之间的相关知识内在逻辑,构建知识模块,提出交叉重复的部分,精心组织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激活教材的基本思想,增强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教师不但要熟悉其所教的课程,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异常行为,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觉悟和认识。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心里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正确引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掌握时代科学知识,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攀登,终身奮斗。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学,还包括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来激励和教育高校大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并深入人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大学生年龄尚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时刻严谨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 加强教学研究 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今年以来,“80后”群体在大灾和各种事件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旧面临很多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于开拓创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以及步入社会初期所表现出的抑郁、焦虑、脆弱等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强迫症、睡眠障碍、网络依赖、物质滥用等。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等诸多方面原因有着重要的关系。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根本要求。价值观缺失,仍旧是现代高校生的重要问题。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首先应确立一套完整的主导价值观,在继续保持和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合理继承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价值观中人道主义、公平竞争等合理因素,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乃至全社会建立起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进行引导。二是坚持“三贴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手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强大动力。四是加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五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战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设置的课程中有其特殊性,它是实现学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义人格教育、人性教育和真善美教育方面最直接、最鲜明、最突出,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和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工程、灵魂工程,一定要抓好、建设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学校教育,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德育为先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教学要思考各自承担的责任,真正做到“教书、教人、教心、教行”。
参考文献
[1] 杨瑞勇.在创新中不断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J].中州大学学报.2004(7).
[2] 翟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与重构[J].职业圈.2007(9).
[3] 羊守森.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J].科技信息2008.
[4] 王海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实[N].人民日报.2000-9-20.
[5] 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关键词】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1-0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行为和习惯,对大学生如何做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重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课程,出版具有权威性的、高质量的教材,开展教学研究,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意义极为重大。
1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科学设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环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针对课程门数多、内容重复分散、整体性不强等问题,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出了调整,把“98方案”规定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门数虽然减少了,但内容没有减少,要求没有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秋季开始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实施新方案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因而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中宣发[2006]10号),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和管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知》明确指出,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中宣部、教育部成立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中宣发[2006]10号》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高质量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本全国统编新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有很大创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新课程方案实施两年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现。
2 认真钻研运用好新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关系,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战略的高度研究好教材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越来越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能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特出重点,吃透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新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认真钻研运用好新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根本。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难度过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而失去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学生也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地驾驭教材的能力。精选内容,融会贯通、整体优化,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相互影响及其他课程的知识在某一课程中的应用,同时敢于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各自的体系结构,按照课程之间的相关知识内在逻辑,构建知识模块,提出交叉重复的部分,精心组织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激活教材的基本思想,增强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教师不但要熟悉其所教的课程,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异常行为,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觉悟和认识。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心里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正确引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掌握时代科学知识,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攀登,终身奮斗。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学,还包括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来激励和教育高校大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并深入人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大学生年龄尚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时刻严谨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 加强教学研究 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今年以来,“80后”群体在大灾和各种事件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旧面临很多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于开拓创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以及步入社会初期所表现出的抑郁、焦虑、脆弱等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强迫症、睡眠障碍、网络依赖、物质滥用等。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等诸多方面原因有着重要的关系。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根本要求。价值观缺失,仍旧是现代高校生的重要问题。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首先应确立一套完整的主导价值观,在继续保持和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合理继承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价值观中人道主义、公平竞争等合理因素,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乃至全社会建立起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进行引导。二是坚持“三贴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手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强大动力。四是加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五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战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设置的课程中有其特殊性,它是实现学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义人格教育、人性教育和真善美教育方面最直接、最鲜明、最突出,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和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工程、灵魂工程,一定要抓好、建设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学校教育,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德育为先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教学要思考各自承担的责任,真正做到“教书、教人、教心、教行”。
参考文献
[1] 杨瑞勇.在创新中不断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J].中州大学学报.2004(7).
[2] 翟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与重构[J].职业圈.2007(9).
[3] 羊守森.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J].科技信息2008.
[4] 王海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实[N].人民日报.2000-9-20.
[5] 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