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巧对韵 经典永流传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缘起:追根溯源话对韵


  特别喜欢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喜欢那风格各异的经典诗篇和着优美动人的旋律,入耳人心,让厚重文化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心田里。
  笔者想,这便是经典的力量。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经历了重重考验却仍然流传至今的文化精粹。经典,理应永远流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珍贵的文化精粹值得传承与发扬。《笠翁对韵》正是这样的一部经典读物,它是古时儿童学习诗文声律和对仗的启蒙读物。此书按照声韵编写,包含天文、地理、人物、器物、花木、鸟兽的对韵。读来声韵协调、富有节奏,能帮助读者进行有关语音、词汇、语言组织等各方面的训练。
  这样的文化瑰宝,这样的经典读物,理应传承。我们通源小学三年级组研发了“笠翁对韵微课程”,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韵律之美,学习对韵技巧,解开声律密码,帮助他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对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課程架构:确定目标理对韵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儿童学习经典国学的规律,我们将课程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对韵的基本特点,感受其字数、内容、词性、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2)通过诵读与品味感受对韵歌押韵的神奇和对仗的精妙,积累优美的韵语。
  (3)了解和学习韵语里包含的明喻、暗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知晓古人眼中的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知识,了解书中涵盖的经典诗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
  (5)了解对韵的基本规律,在平时的口语与书面表达中会运用对子,会合理创编对子。
  确定课程目标后,我们通过各渠道搜集不同版本的《笠翁对韵》,根据一定主题进行整合,梳理出“笠翁对韵微课程”的内容。

三、课程实施:多样形式学对韵


  朱永新教授指出:“阅读、对话、写作和社会实践,是新人文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我们力求在多样的形式中,让“笠翁对韵微课程”散发人文的魅力,让学生们人心学对韵、乐于学对韵。

1.美读巧背,感受对韵之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学古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作多篇,在头脑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时候下笔一摇,那些所谓的‘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美读是走近对韵歌的最佳方式。
  我们用美读激发学生兴趣,用不同方式诵读,如摇头晃脑拍手读、双人合作击掌读、轻拍桌子读、用力跺脚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对韵歌是那么有趣、那么好玩。
  我们用美读让学习对韵歌变得简单优雅。将对韵与吟唱结合,用优美的旋律、有趣的曲调吸引学生;将对韵与美图结合,如学习“珊瑚对玛瑙,琥珀对玻璃”时,出示“珊瑚”“玛瑙”“琥珀”“玻璃”图片,让学生的理解、记忆变得形象起来;将对韵与历史结合,如学习“四收列国群王伏”这句时,讲一段北宋大将曹彬平定割据势力,帮助宋太祖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引出对韵歌。
  经过了美读,我们趁热打铁,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背诵,如让学生做动作背、学习小组合作背、开火车接龙背、配乐背……通过巧妙有趣的背诵,让学生充分感受对韵歌独特的语言魅力。

2.学而常吟,内化对韵精髓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将每天晨诵时的15分钟固定为读背对韵歌的时间,开展“晨间共诵”活动。15分钟虽不长,但师生共同诵读,方式多变,晨读共诵成了记背对韵歌的黄金时间点。
  我校每节课上课之前都会响起预备铃声,我们充分利用这段预备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按照学号请学生轮流上来当一回领诵员,呤诵的内容往往是近期学习的对韵歌,吟诵的篇目由领诵员决定。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对韵内容,又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吟诵给自己带来的自信。
  将对对子融入学生的课间游戏,鼓励学生在课间拍着手、跳着舞步、和着节奏读、背对韵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随性地创编诵读游戏。慢慢地,对韵歌便流淌进学生的生命里。

3.童心创编,尝试学以致用


  学生们爱画画,他们自发给“笠翁对韵”配上童心十足的美图。古老的文字,配上学生们稚气烂漫的图画,这些经典的语言焕发了崭新的活力。
  学生们在多种形式下诵读对韵歌,逐渐有了一些积累,不知不觉间形成了特定的语感。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尝试创编对子,感受创作的美妙。
  春意盎然的时节,学生们徜徉春色里,稚嫩天真的对对子便一个个喷薄而出。看,一字对“花对草,叶对芽,蜂对蝶,桃对李”,二字对“绿竹对苍松,柳影对花香,花海对树丛,绿树对苍松”,三字对“桃花开,柳叶飘,燕子飞,蝴蝶舞”,多字对“悠悠桃花木,轻轻杨柳风”“点点红梅占枝头,片片绿荷浮水间”。
  在学生们的日记本、作文本中,也冒出了他们自创的对韵歌,瞧,葛安帅同学的日记本中这样写道:“那些鸟生得丹凤眼、玉兔毛、鹭鸶头、孔雀体……”,是不是飘着些古风雅韵呢?

4.网络分享,童心童韵对对碰


  《新教育》这样提出:人的精神生命,自然需要阅读、交往与反思来滋养。而网络交流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交往与反思的渠道。
  我们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研发了“童心童韵对对碰”网络平台,意在分享“笠翁对韵”课程组的研发成果。平台内容丰富饱满,有《笠翁对韵》的经典选段与注释;有其间包含着的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有学生们形式多样的诵读展示;有学生们创编的各类成果:给经典片段配上的优美图画,独立创编的各类对子……
  网络平台还感染了关注“童心童韵对对碰”公众号的那一群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对韵读起来是那么好听,写起来是那么韵味十足,我们的经典原来可以散发出如此鲜活的生命力。

5.课程展示,绽放对韵魅力


  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笠翁对韵微课程”成果展示活动。每次活动,都经过三年级语文教师们的精心策划,确定展示主题,思考展示方式,斟酌展示细节。展示活动由全年级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中,学生或背诵经典韵文,或吟唱韵文选段,或演绎历史典故;有古典器乐增色,有书法水墨点睛,有师生共演,有家长助阵。课程展示活动现场声影交错、美轮美奂,学生和家长在展示与观赏中都深深感受到对韵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共同学习经典的热情。
  “笠翁对韵微课程”,就这样起步着、前行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些许成效。国学经典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理当让它永远流传,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永远行走在努力的路上。
  【参考文献】
  [1]朱水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爸、爸。”乔伯回过头来,磕磕巴巴地叫着。老赵似应非应地嘟囔了一声,顺手拿起窗边的扫帚,开始每天的地面清扫。  乔伯颤颤巍巍地跟在他后面,佝偻着背,紧紧盯着他双手的动作。扫帚带着细微的声响,每掠过一片地砖,乔伯喉咙里都会发出奇怪的、类似叹息般的声音,仿佛对于即将消失的灰塵、纸屑怀有巨大的不舍。  老赵觉得好笑,逗他道,在家你扫过地没有?乔伯使劲点头,嗯、嗯、嗯。因为急于表达,他忘记了躲避扫帚,一双
吴窑镇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园里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就职于我镇的“江中集团”,被分派到全国各地工作。孩子基本都由祖辈带,而现实情况是,多数祖辈只负责孩子能吃饱穿暖就行,很少关注孩子情绪方面的变化。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幼儿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在平时观察孩子、与家长沟通时发现,孩子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有的会哭泣,不愿意说出来;有的会乱扔、乱砸东西;有的会迁怒于其
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不少青年教师担任了班长职务,肩负起家长工作的重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园沟通中常遇到不少困难和沟通障碍。  通过观察发现,每逢幼儿来园、离园时,不同教师会采用不同的做法与家长沟通:一些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会流露出胆怯的神情,面对多位家长而无法周全地应答;一些青年教师面对年轻的家长能主动沟通幼儿在园的乐事、趣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而对个别“挑剔”的隔辈家长却
2011年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师渐渐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与习作教学手拉手,从而实现在运用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但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阅读教学即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即习作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第一位的,是可以以促进写作为目的的,可以是习作教学的前提、基础、保障。但是绝不能以习作教学为目的,那样就忽视了阅读教学,违背
观察背景  娃娃家里的“妈妈”这几天总是带着“宝宝”到“餐厅”吃饭,戴着“爸爸”角色标识的小朋友还主动承担起“厨师”的任务。看到孩子们有了新的游戏需求,我便和他们进行了相关的讨论。由于班级空间有限,我们决定将娃娃家改为小餐厅。  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课程,其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和人文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在多种艺术的交织和沟通中增长艺术素养,在不断的创造与发现中学习艺术。根据笔者多年在艺术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和探索,了解到的现状是小学阶段校内艺术课程的实施内容较为常规,形式比较单一。因此,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艺术课
【摘要】本文通过缘起——为课程的建构找到理由;目标——为课程的架构指明方向;架构——为课程的开展确定内容;行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评价——为课程的再出发蓄势五个方面,阐述了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途径与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微课程建构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
2017年7月5日~12日,我们一行3人前往青海湟中县、德令哈市两地进行送教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是此次送教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们通过前期沟通了解到,当地的区域活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困惑是区域的设置、各活动区材料内容的构成及教师如何指导。同时还了解到,当地大多数老师是新入职或转岗教师,有很多老师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因此对3~6岁幼儿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及学习方式不是很了解。
[摘要]内心听觉是内心进行音乐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只有在内心听觉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将外部所听到的音响转化成心理意义上的音乐,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建立音乐感知、记忆与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 内心听觉 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想象能力  一、感知能力——为有源头活水来  感知是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前提,建立音乐感知能力是为音
【作者前言】芬兰学前教育以“公平”和“质量”闻名于世,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实践促成并体现了这两种特质的存在,国内的研究文献还比较缺乏。本人有幸于2016年10月~2017年9月在芬兰访学一年,通过阅读文献、学术研讨、跟踪观察等方式,对芬兰幼儿园教育实践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真实的了解,由此引发一些思考,特与各位一线老师分享。尽管任何学前教育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系统密切相連,芬兰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