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一年级教学是基础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思维活动,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法。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儿童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思维能力 探索欲望
多年以来,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像语文等课堂那样生动活泼。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数学课堂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
一、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土壤,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做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实际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喜欢看的动画片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乐于猜谜语,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用猜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时,首先我让学生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话刚说完,学生立刻猜出是“手”。然后追问:“其实,我们的手上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你能找到吗?”学生回答“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有四个间隔。”我再问:“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这样,谜语导入新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间隔”,然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间隔,增强学生对“间隔”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三、利用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发散思维地思考,从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汇报交流探索结果,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猜想积极验证,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体验经历这一知识,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给教者留下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的过程。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及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正以它多姿多彩的形式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我们和学生都尝到无尽的欢乐与享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造、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要上好小学数学课,就得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上好数学课。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思维能力 探索欲望
多年以来,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像语文等课堂那样生动活泼。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数学课堂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
一、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土壤,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做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实际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喜欢看的动画片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乐于猜谜语,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用猜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时,首先我让学生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话刚说完,学生立刻猜出是“手”。然后追问:“其实,我们的手上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你能找到吗?”学生回答“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有四个间隔。”我再问:“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这样,谜语导入新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间隔”,然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间隔,增强学生对“间隔”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三、利用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发散思维地思考,从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汇报交流探索结果,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猜想积极验证,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体验经历这一知识,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给教者留下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的过程。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及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正以它多姿多彩的形式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我们和学生都尝到无尽的欢乐与享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造、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要上好小学数学课,就得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上好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