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切入点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疑点切入、情感切入、名句切入和拓展切入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精选切入点的有关策略,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过:“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切入点是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恰当的“切入”犹如串联珍珠的线,不但可以使教学思路明晰,重点突出,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抛砖引玉”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下面,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疑点切入,激起思维浪花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从课文的疑点切入,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有效途径。例如,《孔乙己》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精神的麻木”。文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笑声,但在笑声中却流露出无限的悲凉。然而由于远离当时社会环境,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我从文中的疑点——“笑声”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笑声,你能听懂吗?”在“笑声”这个内涵丰富的切入点中,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充分认识到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死去的孔乙己的悲哀,认识到社会的冷漠无情,更进一步体会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苍凉之笑。在此,《孔乙己》中的笑声既是学生的疑点,又是文章的难点,它就像打开学生思想之锁的金钥匙,激起学生思维的点点浪花。在疑点的引领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二、情感切入,体验美文精彩
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可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力量是无限的,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自身体验中获得共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在精彩的美文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这样说道:“在我们的人生中,父母给了我们无声的关爱。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许一个瞬间,深深地触动着你的心灵,让你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在学生动情的描述中,他们的情感体验被充分调动了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最感人的语句,品味语句中深沉的父爱,使整个课堂流动着动人的亲情之美。最后,我又与学生共同欣赏了歌曲《懂你》,请学生为父母送上自己的寄语,浓浓的亲情成为这堂课的最美所在。在这堂课中,我从情感切入,以情感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贯穿课堂全程的情感切入点,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名句切入,感悟文学底蕴
钱梦龙先生指出:“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们对有些作品很陌生,但对其中的经典名句却很熟悉。因此,从学生们熟知的名句切入,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从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切入,让学生主动探寻词人“几多愁”的根源,使学生从种种凄美的意象中感受李煜的亡国之痛。再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可以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切入,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感悟其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在经典名句的引领之下,学生们对所学课文兴趣盎然,整堂课变得更加层次分明,易于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文眼、中心句等角度切入,使教学更为丰富多彩。
四、延展切入,回归文本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因此,从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时事等拓展性的知识引入,不失为有效切入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生物入侵者》时,我紧扣文章主旨,从人类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生物入侵事件——澳大利亚“兔灾”讲起,并列举了水葫芦和食人鱼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事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依据文章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探寻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切入不但是教学的突破口和着眼点,更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辅助手段,它应该始终围绕主旨展开,作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富深度与活力!
有人说,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恰当的切入点就像美妙的花与叶,为教学带来更为美丽的风景。当然,教学切入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依据文章特点恰当选择切入点,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更加妙趣天成!
参考文献
[1]黄玉峰.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突破口[J].中学语文教学,1995(8).
[2]姜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的把握 [J].成才之路,2011(1).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过:“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切入点是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恰当的“切入”犹如串联珍珠的线,不但可以使教学思路明晰,重点突出,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抛砖引玉”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下面,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疑点切入,激起思维浪花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从课文的疑点切入,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有效途径。例如,《孔乙己》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精神的麻木”。文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笑声,但在笑声中却流露出无限的悲凉。然而由于远离当时社会环境,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我从文中的疑点——“笑声”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笑声,你能听懂吗?”在“笑声”这个内涵丰富的切入点中,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充分认识到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死去的孔乙己的悲哀,认识到社会的冷漠无情,更进一步体会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苍凉之笑。在此,《孔乙己》中的笑声既是学生的疑点,又是文章的难点,它就像打开学生思想之锁的金钥匙,激起学生思维的点点浪花。在疑点的引领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二、情感切入,体验美文精彩
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可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力量是无限的,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自身体验中获得共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在精彩的美文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这样说道:“在我们的人生中,父母给了我们无声的关爱。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许一个瞬间,深深地触动着你的心灵,让你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在学生动情的描述中,他们的情感体验被充分调动了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最感人的语句,品味语句中深沉的父爱,使整个课堂流动着动人的亲情之美。最后,我又与学生共同欣赏了歌曲《懂你》,请学生为父母送上自己的寄语,浓浓的亲情成为这堂课的最美所在。在这堂课中,我从情感切入,以情感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贯穿课堂全程的情感切入点,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名句切入,感悟文学底蕴
钱梦龙先生指出:“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们对有些作品很陌生,但对其中的经典名句却很熟悉。因此,从学生们熟知的名句切入,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从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切入,让学生主动探寻词人“几多愁”的根源,使学生从种种凄美的意象中感受李煜的亡国之痛。再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可以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切入,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感悟其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在经典名句的引领之下,学生们对所学课文兴趣盎然,整堂课变得更加层次分明,易于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文眼、中心句等角度切入,使教学更为丰富多彩。
四、延展切入,回归文本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因此,从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时事等拓展性的知识引入,不失为有效切入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生物入侵者》时,我紧扣文章主旨,从人类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生物入侵事件——澳大利亚“兔灾”讲起,并列举了水葫芦和食人鱼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事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依据文章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探寻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切入不但是教学的突破口和着眼点,更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辅助手段,它应该始终围绕主旨展开,作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富深度与活力!
有人说,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恰当的切入点就像美妙的花与叶,为教学带来更为美丽的风景。当然,教学切入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依据文章特点恰当选择切入点,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更加妙趣天成!
参考文献
[1]黄玉峰.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突破口[J].中学语文教学,1995(8).
[2]姜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的把握 [J].成才之路,2011(1).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