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末,人们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世纪末的尴尬”,率先反思的就是阅读教学。而纵观这一个世纪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强烈的矛盾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阅读教学的低效性的矛盾。本文重点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一些探索,寻找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教师教学提供可参考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纵观这一个世纪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强烈的矛盾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阅读教学的低效性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适应时代的潮流,充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借语文形式的学习来达到对选文“理解和运用”的目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选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选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既是教学目标之所在,也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同时也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一篇文章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教什么”应该说是相对确定的。而现在实际的情形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却是千姿百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对教材尤其是选文的核心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要确定《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就应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吗?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吗?是今天我们还缺乏开放的心态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上世纪30年代,其“拿来”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其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甚至在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里,已经基本上说清楚、论明白了。再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确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更好,为什么非要通过语文课来学呢?许多人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其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二、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教学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教学是简单而有效的,这一点是当下语文教学需要向传统语文教学学习的地方。
首先,说说认真读。宋代的教育家朱熹不仅强调要读得准确,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这样要求学生读书,古人可能要强于今人。当我们走进一些教师的课堂时,看到的情景是:一节课完了,学生也没有认真地读上几遍,有的连基本的字词都不理解,甚至连读通都达不到,却在内容的理解上或在人文内涵上进行“深挖洞”式地探讨,这实在是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
其次,说说朗读。这里所说的读,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简单机械地重复读,而是每读一次,都应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如,初读,要读准确读通顺;细读,要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情;精读,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
第三,说说背诵。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说话时,词汇贫乏,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看上去好象是语法修辞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读得太少,肚子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东西。只有通过多读、熟读,胸藏万汇,下笔才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三、强调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实现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呢?
一是教师与文本首先要有预见性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对话的准备,让学生与文本也有自主性的交流,为课堂上使学生有“话”可说打好基础。教师与文本的潜心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想给学生带来生动活泼的课堂,首先要自己对课文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对话的前提就是学生充分的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只有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课堂能行之有效的进行师生共同对话的基础。教师要也必须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一是给足学生读书探究、体会内涵的时间;二是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充分调用生活积淀和利用课堂资源进行移情体验,换位思考,加深或反思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多读文本,这是落实自主地、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课文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二是教师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课堂上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对话权利。教师、学生与文本分别对话时既不能崇拜又不能轻视。因此,教师应做到:
1.真诚投入。真诚可以消除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情绪障碍而敢说、想说。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予以激励,定会激起学生再度深入地研究文本与表达的欲望。
2.善于倾听与评价。教师以赏识的心态去倾听学生的体悟,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理解感受的独特之处和偏差,甚至错误,并给以帮助。
3.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应该肯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但不能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最终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做到“尊重而不盲从”。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气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纵观这一个世纪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强烈的矛盾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阅读教学的低效性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适应时代的潮流,充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借语文形式的学习来达到对选文“理解和运用”的目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选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选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既是教学目标之所在,也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同时也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一篇文章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教什么”应该说是相对确定的。而现在实际的情形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却是千姿百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对教材尤其是选文的核心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要确定《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就应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吗?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吗?是今天我们还缺乏开放的心态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上世纪30年代,其“拿来”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其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甚至在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里,已经基本上说清楚、论明白了。再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确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更好,为什么非要通过语文课来学呢?许多人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其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二、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教学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教学是简单而有效的,这一点是当下语文教学需要向传统语文教学学习的地方。
首先,说说认真读。宋代的教育家朱熹不仅强调要读得准确,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这样要求学生读书,古人可能要强于今人。当我们走进一些教师的课堂时,看到的情景是:一节课完了,学生也没有认真地读上几遍,有的连基本的字词都不理解,甚至连读通都达不到,却在内容的理解上或在人文内涵上进行“深挖洞”式地探讨,这实在是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
其次,说说朗读。这里所说的读,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简单机械地重复读,而是每读一次,都应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如,初读,要读准确读通顺;细读,要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情;精读,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
第三,说说背诵。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说话时,词汇贫乏,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看上去好象是语法修辞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读得太少,肚子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东西。只有通过多读、熟读,胸藏万汇,下笔才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三、强调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实现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呢?
一是教师与文本首先要有预见性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对话的准备,让学生与文本也有自主性的交流,为课堂上使学生有“话”可说打好基础。教师与文本的潜心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想给学生带来生动活泼的课堂,首先要自己对课文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对话的前提就是学生充分的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只有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课堂能行之有效的进行师生共同对话的基础。教师要也必须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一是给足学生读书探究、体会内涵的时间;二是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充分调用生活积淀和利用课堂资源进行移情体验,换位思考,加深或反思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多读文本,这是落实自主地、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课文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二是教师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课堂上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对话权利。教师、学生与文本分别对话时既不能崇拜又不能轻视。因此,教师应做到:
1.真诚投入。真诚可以消除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情绪障碍而敢说、想说。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予以激励,定会激起学生再度深入地研究文本与表达的欲望。
2.善于倾听与评价。教师以赏识的心态去倾听学生的体悟,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理解感受的独特之处和偏差,甚至错误,并给以帮助。
3.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应该肯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但不能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最终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做到“尊重而不盲从”。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