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2020年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202001040)
[作者简介]程志杰(1989—),男,甘肃庄浪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 [收稿日期] 2020-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影响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分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的价值认同和情感统一,其主要任务是以公民身分认同为核心,以共有历史文化为精神支撑或文化纽带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化文化认同,筑牢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认识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华文化共有的价值内核,才能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进而构筑共同体意识。笔者就职于民族院校,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和学生进行谈话、家访、调研,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发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和能力较为欠缺,故以此为题进行调研,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课题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民族文化现状做了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以及高校文化教育现状等内容。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75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87.5%。其中,理工科学生占32%,文史类学生占44%,艺体类学生占17%,其他专业学生占7%。
二、問卷分析
(一)文化认知方面
首先,对大学生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当问及“你能够向他人清楚地说出本民族独特的饮食、服饰、习俗、礼仪、语言吗”,有20.14%的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和解说,有38.58%的同学模棱两可,不能确定。访谈中,多数同学停留在“听说过”“好像”层面。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缺失,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低。
其次,在问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如饮食、服饰、习俗、礼仪、语言、文学)了解程度时,有51.03%的学生表示“了解”,33.33%的学生“一般了解”。有近一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不尽如人意,有15.64%的同学表示“不了解”。从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不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也不乐观。访谈中,部分同学将优秀文化元素和封建迷信混淆,将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混淆。
(二)文化认同方面
当问及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现象的认可或理解程度时,34.3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可”,56.1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认可,会进一步了解”,9.52%选择“不认可”。访谈发现,选择“一般认可”和“不认可”的原因是对其他民族文化不甚了解,多凭感觉和经验判断。选择“非常认可”的同学也仅限于寝室内部或朋友是某民族而了解和认可。
问卷统计了令学生自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情况,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三项及以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见表1)。访谈发现,多数已知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就是通过历史、传统文化等课程学习获得的,“不了解”的同学是因为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清导致选择错位。结合以上数据,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的掌握程度高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这既得益于良好的家校文化教育,也得益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三)文化自信和传承方面
当问及大学生中国文化是否优于其他文化时,有67.24%的同学表示赞同,并表明“需要借鉴”;有12.34%的同学选择“是的,不需要借鉴”,认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可以说囊括了现世几乎所有的先进理念;有20%的同学持中立观点。访谈中,部分同学提到当下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医治疗取得较好成效,还表示中国“和合”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这些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绝对优势。
当问及大学生平时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民族文化知识时,“学校老师讲授”占比较大,为46.52%;“父母及亲友”次之,为38.77%;网络报纸等媒介占比10%;旅游参观等占比4.71%。调查数据基本符合知识传承传播的基本方式和规律,但要继续拓宽家校教育的渠道,丰富家校教育内容,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媒介适当跟进和发力。
在问到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占比靠前的分别是“开展有关活动,重拾传统节日”“利用网络、电视等加大宣传”“重视家庭教育”和“丰富教科书内容”(表2)。访谈中,同学们普遍认为应该重拾和传承传统节日,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部分同学认为时代在进步,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优秀文化的宣传推介。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家族优质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具有显著作用。课堂主渠道的教育和传播作用不言而喻,现阶段主要建议丰富教科书内容、创设多样教育手段。多数同学不建议制作文化影视作品进行文化输出,建议制作高质量影视作品在国内进行宣传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2020年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202001040)
[作者简介]程志杰(1989—),男,甘肃庄浪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 [收稿日期] 2020-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影响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分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的价值认同和情感统一,其主要任务是以公民身分认同为核心,以共有历史文化为精神支撑或文化纽带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化文化认同,筑牢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认识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华文化共有的价值内核,才能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进而构筑共同体意识。笔者就职于民族院校,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和学生进行谈话、家访、调研,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发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和能力较为欠缺,故以此为题进行调研,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课题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民族文化现状做了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以及高校文化教育现状等内容。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75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87.5%。其中,理工科学生占32%,文史类学生占44%,艺体类学生占17%,其他专业学生占7%。
二、問卷分析
(一)文化认知方面
首先,对大学生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当问及“你能够向他人清楚地说出本民族独特的饮食、服饰、习俗、礼仪、语言吗”,有20.14%的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和解说,有38.58%的同学模棱两可,不能确定。访谈中,多数同学停留在“听说过”“好像”层面。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缺失,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低。
其次,在问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如饮食、服饰、习俗、礼仪、语言、文学)了解程度时,有51.03%的学生表示“了解”,33.33%的学生“一般了解”。有近一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不尽如人意,有15.64%的同学表示“不了解”。从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不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也不乐观。访谈中,部分同学将优秀文化元素和封建迷信混淆,将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混淆。
(二)文化认同方面
当问及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现象的认可或理解程度时,34.3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可”,56.1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认可,会进一步了解”,9.52%选择“不认可”。访谈发现,选择“一般认可”和“不认可”的原因是对其他民族文化不甚了解,多凭感觉和经验判断。选择“非常认可”的同学也仅限于寝室内部或朋友是某民族而了解和认可。
问卷统计了令学生自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情况,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三项及以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见表1)。访谈发现,多数已知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就是通过历史、传统文化等课程学习获得的,“不了解”的同学是因为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清导致选择错位。结合以上数据,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的掌握程度高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这既得益于良好的家校文化教育,也得益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三)文化自信和传承方面
当问及大学生中国文化是否优于其他文化时,有67.24%的同学表示赞同,并表明“需要借鉴”;有12.34%的同学选择“是的,不需要借鉴”,认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可以说囊括了现世几乎所有的先进理念;有20%的同学持中立观点。访谈中,部分同学提到当下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医治疗取得较好成效,还表示中国“和合”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这些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绝对优势。
当问及大学生平时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民族文化知识时,“学校老师讲授”占比较大,为46.52%;“父母及亲友”次之,为38.77%;网络报纸等媒介占比10%;旅游参观等占比4.71%。调查数据基本符合知识传承传播的基本方式和规律,但要继续拓宽家校教育的渠道,丰富家校教育内容,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媒介适当跟进和发力。
在问到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占比靠前的分别是“开展有关活动,重拾传统节日”“利用网络、电视等加大宣传”“重视家庭教育”和“丰富教科书内容”(表2)。访谈中,同学们普遍认为应该重拾和传承传统节日,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部分同学认为时代在进步,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优秀文化的宣传推介。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家族优质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具有显著作用。课堂主渠道的教育和传播作用不言而喻,现阶段主要建议丰富教科书内容、创设多样教育手段。多数同学不建议制作文化影视作品进行文化输出,建议制作高质量影视作品在国内进行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