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思考,质疑,表达——这是语文教师最应该重点培养的习惯,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应该养成的习惯。但学生越来越萎缩的问题意识使最艺术化最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学变得机械、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讨厌。学生不愿思考,提不出疑问,进而不爱读书更不会表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的现状。
  一.教师的问题
  1、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极端的“满堂灌”,早就被我们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法而抛弃。但现在的课堂看似有问有答,热闹非常,也好像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由老师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与少数学生一起唱“精英戏”。久而久之,精英学生的思维是活跃了,但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上课变成了真正的“听课”,只用耳朵听,而不用头脑思考,因而提不出问题。
  2、语文教师的权威性是否制约了学生质疑。
  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讲求师道尊严,不自觉中把自己提升在学生之上,学生顺从教师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学生对老师的怀疑,挑战必然受到压制,学生的质疑能力必然难以培养。
  二.语文教材的问题
  经典的作家、作品往往让人产生无可挑剔的错觉,加上教材的提示、教师的引导往往让学生接受并模仿其优点,很少会有教师鼓励学生探讨教材的不当之处。久而久之,学生就只会被动接受,盲目模仿,敢于质疑的思维就给消磨掉了。
  如何让学生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疑入境,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从点面两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如《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文,重点刻画诸葛亮出山前神秘莫测的隐士形象,但作者先写司马徽,又写崔州平,其次写石广元、孟公威,又有诸葛瑾和黄承彦,最后才写到诸葛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读书,再结合文章中刘备的求贤若渴,最后顺理成章得出诸葛亮是一个神秘智慧的隐士。
  2、意味深长的导语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色编写一段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不妨设计这样一则导语:作者将他那陶醉于月色荷香中的淡淡喜悦和那抹不去赶不走的淡淡哀愁融于对景色细腻而传神的描绘之中,创造出一种朦胧柔美的意境,这篇文章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美文,它美在哪里?
  3、巧妙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授鲁迅的《药》教师可以板书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药?人血馒头是药吗?鲁迅先生为我们开了一副什么样的药?
  4、以读促疑,让学生泛起思维的涟漪。预习课文,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是以疑促读,同时,大声诵读才能读出文章的诗意,才能读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以读促疑。书读百遍,既能读出文章的韵味,也能读出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感悟,因为许多文章本身就包含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例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课本上说该诗继承了“闺怨诗”的传统,不少同学初读时普遍认为是写给等待中的恋人的。通过不断的诵读,有同学提出疑问,这首诗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因为他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以有此一问。后来我查阅资料,果然,诗人自称: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写给深闺少妇或情人的,而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我给了这个同学的提问极高的评价,这一来,更激发了他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
  5、以辩明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带着疑问参与课堂讨论,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开口说,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带着这些疑问参与课堂讨论。例如,我在教授《祭十二郎文》一课时,那些悲痛伤感的语句,使我不止一次的想到生命的脆弱,我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开口表达他们的感觉,启发他们联系自身经历过的事,感受人间的生死离别。学生内心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就有许多感受不吐不快,在交流的过程中,在辩论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四散迸射,即达到了以辩明疑的目的。
  陈秀丽,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其他文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师生对话“平等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时,学习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在阅
课堂展示是体现学生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展示要做到三味,即“崎”“奇”“齐”,就是展示过程崎岖不平,展示方式奇中激趣,展示人员齐头并进。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法中的展示环节为例进行阐述。  一.展示不可落入俗套,当崎岖不平  “展示”是生成,导学案预设了很多学习环节,若学生展示的都只是预设好的内容,这样的展示是没有波澜没有高潮的。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课标虽然改变了过去作文题目和要求范围过窄的局面,增设了不少想象作文,选写作文以及缩写、续写等范式,但仍有许多小学生还是对作文充满了天生的“恐惧感”,在写作时“避重就轻、胡编乱造”或抄袭范文。究其原因,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有直接关系,但教师也应该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找原因。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结合新教材的实施,就小学生作文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把作文当信写  
我们知道,学生积累的信息只能是一堆作文原料,它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种知识,只有在能力的指导下才会“活化”,而练则是中介,因为知识在训练中获得,技能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智力在训练中发展。对此,斯宾塞说得很形象:“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心智肌肉才有用。”那么如何活化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巧练作文呢?   1、整体规划,定序定格   作文教学,应以学段为单位,列出整体计划,
中国教育在线消息,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今年1月开始在全国联网试运行,并开展全国跨省转学业务办理。转学时,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不再需要各地间往返奔波,转学办理最快的只用52小时就完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要给全国2亿的中小学生每个人都设定唯一且终身不变的一个学籍号码,类似我们平常使用的身份证,只是这是用在上学期间的学籍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副司长杜柯伟就曾经介绍说:这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一撇一捺伸展着铿锵的意志,一横一竖诉说着雅正的品格。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可见,一手漂亮的字体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低年级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是: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表述可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版)对写字教学的目标要求总共有4条,写字教学建议有1条,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不仅是语文学习书写工整的需要,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现。  一.起笔:学生意识不足之因探寻  学生书写意识不强,缺乏练写字的兴趣。为什么要写好字?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的认识模糊化。在模糊意识的驱使下,难以建构写字的目的性,更不用说写字兴趣的培养了。没有目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学生情感
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则需要老师的指导与辅助。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在这之中,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也有着关键作用。这属于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一、师生互动的关键性所在   为了我们更深层次理解语文学科,有效的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师生互动,有老师,有学生,关键在哪?兴趣点和活跃点。学生是
教过多年的中学语文,近十来年也一直担任小学高级、中学高级(小评中高)教师的职称评审。对于语文教学,我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常常在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走向的同时,更愿意和同行交流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努力用自己微薄之力为青年教师在前行的道路上点亮一盏心灯。  ◆课堂上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常说要“还给学生时间权”,但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而言似乎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