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地方对学生的考查形式中,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①新课改的新措施在很多地方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考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极”考核的中考,它的题型设置是否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课程标准》不仅对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了要求,它也应该成为出题者的重要参考(不管是课改试验区还是非试验区),而对于中考它更应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②目前从考试角度来解读《课程标准》的研究似乎不多,这和客观实际不相符合。而且即使有研究,大多数把目光还是集中在试验区的试卷上,忽视了非试验区试卷可能存在的问题。兹以2006年部分省市非试验区中考语文卷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应“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对古诗文的要求实际就是要学生能理解大意即可,而并不需要在语法层面作出要求,这该是中考命题者应该注意的基本前提。但是2006年中考的部分考题中对古诗文的词法、句法的考察还并不少见:
例1: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 之:如镜之新开暮寝而思之
B. 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 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 为:山峦为睛雪所洗墨子解带为城
(荆州市2006年初中升学考卷第9题)
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 思之至深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甚矣,汝之不惠
(随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高中中招统一考卷第9题)
例3: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之: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 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 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2006年攀枝花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卷第9题)
例4: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暮寝而思之
C. 臣之妾畏臣
D. 何陋之有
(2006年资阳市高中招生及初中毕业考卷第19题)
例5: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公与之乘
B. 公将鼓之
C. 公将驰之
D. 登轼而望之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40题)
例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先则恐逮于臣
B.子之教我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 先则恐逮于臣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招生考卷第6题)
部分题型虽然没有从词法、句法角度出题,但间接的也会对部分虚词进行考查,这同样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如: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006年烟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卷第7题)
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 弗之怠(指代抄书)
C. 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 益慕圣贤之道(的)
(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卷第18题)
从对2005年各试验区试卷分析来看,文言文考查中,绝大多数试验区都遵循了《2005年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相关要求,基本去除了孤立考查文言词法、句法的试题,而着重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多数试题是通过词语(主要是常用文言实词)的解释、句段的翻译、内容的领悟等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③这种命题思路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尤其值得大多数的非试验区命题者注意。在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语法的要求很明确:“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而并不强调考察对它的应用的掌握程度。同样在新课程目标中,对“修辞”也提出类似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实施建议里,就语法与修辞特别说明:“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阅读评价建议里也特别强调:“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但是部分中考试题中除了出现了语法考查题,同样也有对修辞知识的考查。如:
例9: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 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7题)
例10:阅读文段C,完成33—37题。
36. 文章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36小题)
例1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8题至18题。
8.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卷现代文阅读(一)第8小题)
例12: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弹性水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高中中招统一考卷现代文阅读(三)第21小题)
这些同样是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阅读题的选文上,以现代文学作品居多(散文、小说等),但说明文(或科技文)、议论文也不乏其例。《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对此类体裁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部分试题中,围绕此类材料还是出了一些立意不高的题型。
例1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9—23小题。
19.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攀枝花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卷第19小题)
例14:(1)阅读文段A,完成15—20题。
17.选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三种。
(2)阅读文段B,完成21—24题。
22. 选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17、22小题)
对说明方法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是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也只是了解的层面,更不应作为中考题型。论说文中,似无必要对论证方法进行考察,这些也只是知识层面的。
以上只是对中考试题中部分阅读题型作了分析。仔细解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在阅读上的要求很清楚,即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实际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感知能力,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所以在阅读评价中,主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这些不仅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要把握的,也是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基本精神。王尚文先生说:“新课程似乎没有对考试改革作较充分的准备,没有做出周密的规划和切实的调整。”④在试题改革上,新课改实施后不是没有改进,而是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试验区的试题在以往试题题型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对非试验区的关注还不够。不管怎样,只要考试的方向没变,中考命题者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否则就背离了新课改的方向,达不到新课改的目的。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对命题者的建议可资作结:命题人员应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准确理解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对语文素养,特别是对语文能力结构的科学研究,合理地表述各部分的测试内容,使测试目标和内容框架的描述更为科学合理。⑤
注释:
①张青民,包海霞.关于语文新课改的一个调查.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②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讨论稿).http://www.sedu.org.cn/policy/ponation/1026971682.shtml.
③⑤王云峰.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走向.语文建设,2006年第5期.
④王尚文.新课程的当务之急.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应“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对古诗文的要求实际就是要学生能理解大意即可,而并不需要在语法层面作出要求,这该是中考命题者应该注意的基本前提。但是2006年中考的部分考题中对古诗文的词法、句法的考察还并不少见:
例1: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 之:如镜之新开暮寝而思之
B. 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 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 为:山峦为睛雪所洗墨子解带为城
(荆州市2006年初中升学考卷第9题)
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 思之至深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甚矣,汝之不惠
(随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高中中招统一考卷第9题)
例3: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之: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 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 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2006年攀枝花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卷第9题)
例4: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暮寝而思之
C. 臣之妾畏臣
D. 何陋之有
(2006年资阳市高中招生及初中毕业考卷第19题)
例5: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公与之乘
B. 公将鼓之
C. 公将驰之
D. 登轼而望之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40题)
例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先则恐逮于臣
B.子之教我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 先则恐逮于臣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招生考卷第6题)
部分题型虽然没有从词法、句法角度出题,但间接的也会对部分虚词进行考查,这同样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如: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006年烟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卷第7题)
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 弗之怠(指代抄书)
C. 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 益慕圣贤之道(的)
(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卷第18题)
从对2005年各试验区试卷分析来看,文言文考查中,绝大多数试验区都遵循了《2005年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相关要求,基本去除了孤立考查文言词法、句法的试题,而着重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多数试题是通过词语(主要是常用文言实词)的解释、句段的翻译、内容的领悟等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③这种命题思路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尤其值得大多数的非试验区命题者注意。在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语法的要求很明确:“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而并不强调考察对它的应用的掌握程度。同样在新课程目标中,对“修辞”也提出类似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实施建议里,就语法与修辞特别说明:“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阅读评价建议里也特别强调:“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但是部分中考试题中除了出现了语法考查题,同样也有对修辞知识的考查。如:
例9: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 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7题)
例10:阅读文段C,完成33—37题。
36. 文章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36小题)
例1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8题至18题。
8.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卷现代文阅读(一)第8小题)
例12: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弹性水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高中中招统一考卷现代文阅读(三)第21小题)
这些同样是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阅读题的选文上,以现代文学作品居多(散文、小说等),但说明文(或科技文)、议论文也不乏其例。《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对此类体裁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部分试题中,围绕此类材料还是出了一些立意不高的题型。
例1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9—23小题。
19.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攀枝花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卷第19小题)
例14:(1)阅读文段A,完成15—20题。
17.选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三种。
(2)阅读文段B,完成21—24题。
22. 选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广安市高中阶段招生考卷第17、22小题)
对说明方法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是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也只是了解的层面,更不应作为中考题型。论说文中,似无必要对论证方法进行考察,这些也只是知识层面的。
以上只是对中考试题中部分阅读题型作了分析。仔细解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在阅读上的要求很清楚,即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实际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感知能力,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所以在阅读评价中,主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这些不仅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要把握的,也是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基本精神。王尚文先生说:“新课程似乎没有对考试改革作较充分的准备,没有做出周密的规划和切实的调整。”④在试题改革上,新课改实施后不是没有改进,而是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试验区的试题在以往试题题型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对非试验区的关注还不够。不管怎样,只要考试的方向没变,中考命题者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否则就背离了新课改的方向,达不到新课改的目的。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对命题者的建议可资作结:命题人员应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准确理解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对语文素养,特别是对语文能力结构的科学研究,合理地表述各部分的测试内容,使测试目标和内容框架的描述更为科学合理。⑤
注释:
①张青民,包海霞.关于语文新课改的一个调查.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②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讨论稿).http://www.sedu.org.cn/policy/ponation/1026971682.shtml.
③⑤王云峰.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走向.语文建设,2006年第5期.
④王尚文.新课程的当务之急.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