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城泉州,相比于很多百年老校,创办于2001年的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显得很年轻。然而,建校10年,学校的教育质量迅速跃居全市前列。这样的跨越式发展,着实令人称奇!
  2011年3月,刺桐花开的季节,记者走进泉州实验中学。透过一连串闪光的办学业绩,看到了十年如一日对育人规律的自觉遵从。在这里,教育者倾力传递给学生一生受益的素养。
  学校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
  建校10年,实验中学有一项持之以恒的做法,每学期的首月,被确定为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月”。
  10年前,实验中学刚开办时,仅有300多名学生、18名教师。起初,因教学楼还没盖好,只好借用别的学校教室,教师们挤在一个屋子里办公。准确地说,当时的实验中学,还不是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学校。但即便如此,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一点儿也不含糊。办学之初,学校就明确提出,从行为规范入手,打造优良校风。
  “优良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第一品牌,就像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一样,非常重要。”实验中学校长魏献策对记者说。这样的办学初衷不难理解,有了优良校风,才有百姓的口碑,生源也就有了保障。
  如今,实验中学已拥有5 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不必再为生源发愁,但学校对行为规范教育仍不放松。其深层的含义很显然,如果将10年前的实验中学比做一座刚刚破土动工的大厦,行为规范教育则是这座大厦的一块重要奠基石。
  在行为规范教育背后,是学校对育人的一贯重视。
  “我教了18年书,当了6年班主任。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6年的意义与收获,远大于之前的12年。”这是初三(1)班的班主任庄美红在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
  几年前,庄美红第一次做班主任,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很优异,但她心里却有些遗憾:“学生很怕我,跟我一点儿也不亲近,我总觉得他们太冷漠,不懂得感恩。”不久后的一件事,让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年教师节,她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毕业的学生或者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纷纷向她表示感谢、倾诉思念。那天,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感动之余,作为教师的她不禁反思:“并不是学生不懂感恩,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表达感恩的机会。”
  新学期,面对新的班级,庄美红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班会课上,她讲了自己教师节的经历,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只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感动。老师希望,经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教育,因为有了爱,有了情感,变得格外动人。而如何在教育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创造。
  用一生的时间备一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他的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像学生一样听入了迷,忘了写听课记录。下课后,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多年前,当同为历史教师的林建来读到这里时,心里不禁一震。一节课为什么要用一辈子来准备呢?他似懂非懂。
  那时,林建来初为人师,工作中充满了热情,也很期盼自己的课能让学生如此入迷。每次备课,他都很认真,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课堂上更是尽心尽力。可他失望地发现,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很起劲,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够呛,却体验不到一丝成就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他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在教学《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节课时,林建来讲到先秦时期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故事。他教5个班,在一班上课时波澜不惊,到了二班,突然有学生发问:“老师,岷江水势湍急,石头丢下去就被冲走了,都江堰怎么能修建起来呢?”嗯?林建来一下子被问住了。教材里没提及这个问题,他也从未思考过。碰到此类情景,老师可以敷衍几句,搪塞过去。但林建来没这样做,他稍一思索,笑着对学生说:“哎呀,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是头一回听说。这样吧,咱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下课,林建来赶紧回办公室,上网搜集资料。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史书中有详细记载,找到答案并不难。弄明白以后,他很想马上跑去告诉学生,但他随即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式。
  到三班上课时,林建来提着一个竹篮走上讲台。“老师,你拿着篮子干吗呢?”有学生问。“暂时保密。”林建来故意卖关子。又讲到都江堰时,他把二班学生的问题抛了出来。可想而知,能把老师难倒的问题,学生更答不出了。看着大家一脸疑惑,林建来把竹篮摆上讲台:“刚才有人不是很好奇吗?现在请问,竹篮有什么功用?”
  “装菜。”“盛粮食。”“运泥土。”学生们七嘴八舌。还有学生问:“老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吗?”
  “老师再提示一下,四川盛产竹子,类似这样的器具,当时能做什么用呢?”林建来并不着急,继续启发学生。
  “哦,我知道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他们把石头装进篮子,再沉入水中,这样就不容易被冲走了。”
  “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林建来笑了。全班都恍然大悟,一起为这个学生鼓掌。这时,当林建来再点明这节课的主旨时,学生们都对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创造,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再回到二班,林建来又换了另一种方式。他把篮子交给提出问题的学生,让他自己去思考。按照他的提示,学生上网搜索,很快也找出了答案。林建来就让他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
  问题圆满解决了,但这件事却为林建来打开了一个教学新境界:“以后上课,我不再拘泥于教材,也不再满堂灌,而是更注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今,林建来在课堂上越来越游刃有余。比如,讲唐代的科举制,他可以旁征博引,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讲到唐代的服饰、饮食、社交、习俗,说明科举制的产生与“大唐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像这样上课,备课的工作量自然大大增加,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甚至同一节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讲法,不断地有新的灵感补充进来。然而,林建来累并快乐着,也慢慢地想清楚了,为什么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
  用“心灵鸡汤”打开学生心结
  在实验中学,如果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学生最喜欢的,不是语数外,也不是音体美,而是一门校本选修课——团体心理辅导。
  “报名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每学期都超过了300人,但按要求,我们只能招收30人。”授课教师之一的郑凤霞告诉记者。她本是学校的政治教师,几年前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眼见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就向学校申请开设了这门课。随后,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刘智佳也加入进来,组成了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如今,每周一节团体心理辅导,成了学生们期待的“心灵鸡汤”。
  这门课为何受欢迎?走进课堂看看就明白了,专用的活动室里,没有一张桌椅板凳,只有一些坐垫,师生们或坐或站,或成排或成圈,或三五一组,可以随意走动,也可以畅所欲言。上课也没有教材,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角,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心理小游戏,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益。
  最初给初一年级上课时,刘智佳注意到,一进活动室,男生和女生就会自动分开坐,中间隔得老远。她有意把学生们打乱性别,分成若干小组,很快又发现,在每个小组内部,男女生之间依旧阵垒分明。从这样一个细节中,刘智佳洞察到学生们微妙的心理活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别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了解异性,又怕同伴嘲笑,于是故意用一些怪异的行为来掩饰。但同时,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常常是因为人际关系上的困惑造成的。
  有这样一节课,学生们至今记忆犹新。在课堂上,刘智佳设计了一个“蜈蚣翻身”的游戏活动,每个小组的学生站成一排,后面学生的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然后,排头的学生带着整个队伍绕到队尾,依次从两个学生之间的缝隙中钻过去。一开始,刘智佳发现,轮到男生要从女生中间穿过时,他们就绕过去,当女生要从男生中间穿过时,两个男生故意站得很紧,不肯让女生钻。
  发现了问题,刘智佳并不点破,而是想了一个新办法:“咱们来比赛,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但如果绕过不钻,就算犯规。”
  一轮比赛下来,有的小组顺利完成,有的小组因为犯规排名垫底。排名垫底的小组不服气,要求重赛。这一回,为了取胜,每个小组都认真按要求去做,男女生之间配合默契。第二轮比完,有的小组仍对成绩不满意,于是再比第三轮。这时候,学生们心中只有取胜的念头,早已忘了男女之别。
  活动结束后,刘智佳看到,学生们回到各自的小组,男女生之间的鸿沟悄然消失了,她不禁心中暗喜,让她最高兴的是,这节课后,学生小黄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过去除了爸妈以外,我从没有这样和别人近距离接触,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慢慢地,我心里的紧张感消失了,仿佛有一个结被解开了。上初中以来,我第一次在学校里有了一种安全感。我想,这节课以后,我晚上再也不会睡不安稳了。
  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上的变化,让校长魏献策对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可能性。”(摘自《人民教育》2011年第12期)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其他文献
他,今年50岁,一个淳朴的山里人。扎根偏远乡村教育33年,从充满激情的年轻小伙子到沉淀岁月的中年教师,他从未离开过大山里的三尺讲台。33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和肩负的责任,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茁壮成长。  从市区驱车1个小时后,我抵达了这所赣州市章贡区最偏远的学校。学校周围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干了这一行,就要承担好这份责任。”朴实的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就是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永安小学教师黄义沛
期刊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清晨,像往常一样,昌北二小五(3)班的徐兴旺同学早早起了床,开始写作业、看书。午休后,徐兴旺抬头看看墙上的钟,已是下午两点了,便迫不及待地穿上球鞋,一路小跑来到学校,和十几个小伙伴相约在学校的塑胶足球场踢起了足球。“我以前不爱说话,也不大会与其他同学交谈,自从参加了少年宫足球活动,我不但敢和同学交谈,还认识了许多外校的新朋友,我们下课一起做作业,周末一起踢足球、玩游戏。我变得自信
期刊
语文学习与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平日里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积累,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丹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吧。围观的人看了—
期刊
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一方面,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请看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
期刊
观看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选手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认识整万数”一课,他用简单朴实的教学过程,演绎出了一堂灵动的课堂,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猜”出的精彩  师:我从福建带来一个信封,里面藏着一个整万数,请看:(师从信封中抽出一部分)有两个6相邻,后面都是0,你觉得可能有几个0?  生1:我猜可能会有6个0。  师:可能吗?可能!  生2:我说可能会有3个到6个
期刊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现代化工生产中加快反应速率的重要、有效的手段。本课题取材于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但教材通篇只提供了一个实验,且不足以支持教材上本身的结论。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执教者最后确定为: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围绕变量控制,设计补充大量实验。既从逻辑上完善教材,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完美发挥实验在设问、探究、取证、追
期刊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是夕阳斜照的意思,那可不可以把“铺”字换成“照”字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可以换,这样更清楚明白。  师:除了“照”还可以换哪些词呢?  (生相继说出:射、洒、映等)  师:换上这些词行吗?  生:我觉得行,因为它们的意思相近。   生:不行。(说不出理由)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一起来查查字典,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进行比
期刊
海安县十大杰出青年,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发表文章100多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概率教学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学领域,如何把握好小学概率教学的“度”,是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我先后观摩了不少关于概率的课堂教学,这些课中,既有名师和新秀的课,也有普通教师的课,他们的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还遭遇到一些尴
期刊
【片段一】和在于引  师:预习了吗?谁敢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谁敢在不知道问题的情况下来回答。(生一人举手)  师:好,请你。(生站起来听问题)上课时不论是回答什么问题都是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你自己去争取,你不争取,机会就从你身边溜走了。  师:我们今天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将相和》。  师:你们后悔了吗?(生纷纷点头)  师:现在我给大家第二次机会。谁来?(多数人举手)  师:你有足够
期刊
《论语》首先是文言文,“言”是不可偏废的,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是重点。但《论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是要细细感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文”“言”并重,避免枯燥的说理和繁琐的字词解释。不久前,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先生的一堂《诲人不倦》,颇有感触。  【片段一】“言”“文”并重,引领学生  师:“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是什么意思?  生:教导别人。  师:“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呢?  生:教导别人不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