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疆独分子肆意歪曲历史,攻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为了正本清源,开设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目的是使本院高职生更好的接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职生;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5-0050-0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等学校地方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破解境内外敌对势力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为了使这门课程在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转变教师单纯讲授理论的模式,按照高职学生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处理教材,整合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本校实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如下调整:
首先,把学习领域分为新疆历史、民族理论、宗教政策、新疆文化和新疆经济五部分,把理论教学内容转换成专题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其次,在新疆历史部分教学中,增加昌吉历史内容,注重凸显民族特色。再次,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教学大纲更加合理化、条理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实际加大实践力度
为了增强本门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我校在专题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紧密结合新疆区情、昌吉州情来开展实践教学。
1.实地参观。如在讲完第一模块新疆历史、民族、宗教发展历史及现状后,带领学生去“新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昌吉博物馆参观,增进学生对新疆历史、地区史和回族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参观,使学生感受新疆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社会调查。在讲授民族专题时候,让同学们分成13个小组分别从三方面查阅新疆13个世居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由组长归纳总结,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感去受民族风俗文化的熏染,吸收民族风俗礼仪之中的优秀部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互助协作。讲授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内容后,动员学生组办民族政策宣讲的小报,通过民族政策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消除大民族主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并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让学生在行动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结合区情,开设第二课堂。如我院董老师开展的《北庭历史文化讲座》专题讲座就很好地结合了区域文化,正确引导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真正理解 “学好本领,做好学生”就是真正的爱国。
三、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集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以实践为中心,则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新的德育观;以体验为中心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学习、体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坚持“新三中心”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
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注入了职业教育理念,并根据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方向,把多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多媒体教学、学生主讲、讨论式教学、小品表演、组织辩论等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1.通过多媒体,使学生融入到历史氛围中,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及时把“3·14”“7.5” “4.23”等一系列事件纳入教学内容,把“3·14”等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采用跟进教学方式,每天补充所发生的动态事件,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迅速准确了解一系列事件的真相,认识事件发生的本质。
2.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课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手段,在此处的创新点在于:讲专题四民族团结的章节时,学生分为三组准备:第一组: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说明民族团结的历史悠久;第二组:学生小品表演——说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三组:说10句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唱1首少数民族歌曲,讲1个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讲解和精彩的小品表演中了解到:民族团结的范围、民族团结的主体、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领导力量、民族团结的意义、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实现民族团结的措施等。
3.教师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反映民族、宗教问题题材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后讨论,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宗教观的角度对影片分析,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突破了教材的局限,使学生扩大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合表现,全面考核
在成绩评定中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即总成绩=平时测试成绩(考勤10%+作业40%+实践10%)60%+期末成绩40%。设计学生该课程学习评价记录册,把学生的考勤作业,学习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课堂参与、组织纪律、行为表现等情况与结业论文成绩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导评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指挥棒,在考核方式改革中,教师的教法也进行了自觉的改革,主要是从如何调动学生主动研究、积极参与教学的角度下功夫,通过写作、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等方式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责任编辑:郭丽娟
〔关键词〕 高职生;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5-0050-0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等学校地方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破解境内外敌对势力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为了使这门课程在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转变教师单纯讲授理论的模式,按照高职学生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处理教材,整合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本校实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如下调整:
首先,把学习领域分为新疆历史、民族理论、宗教政策、新疆文化和新疆经济五部分,把理论教学内容转换成专题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其次,在新疆历史部分教学中,增加昌吉历史内容,注重凸显民族特色。再次,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教学大纲更加合理化、条理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实际加大实践力度
为了增强本门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我校在专题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紧密结合新疆区情、昌吉州情来开展实践教学。
1.实地参观。如在讲完第一模块新疆历史、民族、宗教发展历史及现状后,带领学生去“新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昌吉博物馆参观,增进学生对新疆历史、地区史和回族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参观,使学生感受新疆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社会调查。在讲授民族专题时候,让同学们分成13个小组分别从三方面查阅新疆13个世居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由组长归纳总结,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感去受民族风俗文化的熏染,吸收民族风俗礼仪之中的优秀部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互助协作。讲授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内容后,动员学生组办民族政策宣讲的小报,通过民族政策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消除大民族主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并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让学生在行动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结合区情,开设第二课堂。如我院董老师开展的《北庭历史文化讲座》专题讲座就很好地结合了区域文化,正确引导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真正理解 “学好本领,做好学生”就是真正的爱国。
三、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集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以实践为中心,则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新的德育观;以体验为中心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学习、体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坚持“新三中心”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
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注入了职业教育理念,并根据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方向,把多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多媒体教学、学生主讲、讨论式教学、小品表演、组织辩论等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1.通过多媒体,使学生融入到历史氛围中,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及时把“3·14”“7.5” “4.23”等一系列事件纳入教学内容,把“3·14”等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采用跟进教学方式,每天补充所发生的动态事件,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迅速准确了解一系列事件的真相,认识事件发生的本质。
2.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课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手段,在此处的创新点在于:讲专题四民族团结的章节时,学生分为三组准备:第一组: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说明民族团结的历史悠久;第二组:学生小品表演——说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三组:说10句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唱1首少数民族歌曲,讲1个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讲解和精彩的小品表演中了解到:民族团结的范围、民族团结的主体、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领导力量、民族团结的意义、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实现民族团结的措施等。
3.教师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反映民族、宗教问题题材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后讨论,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宗教观的角度对影片分析,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突破了教材的局限,使学生扩大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合表现,全面考核
在成绩评定中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即总成绩=平时测试成绩(考勤10%+作业40%+实践10%)60%+期末成绩40%。设计学生该课程学习评价记录册,把学生的考勤作业,学习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课堂参与、组织纪律、行为表现等情况与结业论文成绩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导评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指挥棒,在考核方式改革中,教师的教法也进行了自觉的改革,主要是从如何调动学生主动研究、积极参与教学的角度下功夫,通过写作、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等方式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