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使之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学欲望
七年级学生初识历史知识,往往会感到比较陌生。第一堂历史课,教师不必系统地、完整地、专业地介绍历史线索及其重要意义,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设置一些简要而又带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比如:“人类是怎么起源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谁?中国的皇帝是神吗?日本是如何向唐朝学习的?为何又侵略中国?”类似这些问题就很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布置学生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剧,然后在课堂上与历史真实进行比较探讨,效果也还不错。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极大地激发其求知欲,是开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利用无意记忆消除畏难情绪
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时段,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要求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学起来常觉困难乏味,理解起来模糊混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利用无意记忆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置一些激发无意记忆的情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看似不经意地错讲某一时间,某一历史事件,其间必定有学生主动予以纠正。再比如,要学生以“时间、人物、事件”三者相互对应为內容制作一些卡片作为礼物互赠。再比如,用历史人物给学生命名,要他在课堂上介绍此人物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形象的方式,把历史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既寓教于乐,又达到了深刻理解的效果,更彰显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三、有效组织互动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积极合作,引发对问题的探究,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规。在课堂上,教师应重点突出“设置问题,点拔难点,解释疑点,引导分析”。给学生充足讨论、争辩、归纳的时间与空间。比如“用分组抢答,裁判给分”的方法解决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用“分组讨论,正反辩论”的形式解决分析归纳类知识的教学问题,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敢于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让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课内外结合,各种教学资源互补。这样的教学才会吸引学生,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新课标强调“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线索进行经验性小结与比较;对中外历史碰撞与交流的归纳与疏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综合;对当今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现象的分析与评判。效果在课堂,功夫在课外。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当社会大家庭的小主人,树立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强大繁荣到近代由于封建腐朽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欺凌而衰落等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总结历史成败兴亡的经验教训,认识自我的社会责任。
五、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增强其自信心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个国家,一个公民,一个人物都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迹。这些印迹就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知识长卷。读史可以明智,明智基于对历史的辩证思考,辩证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否则,我们就会歪曲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比较法,古今比较,中外比较,国家之间的比较,历史人物之间的比较,历实与现实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明晰各自特征,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归纳经验教训,明辨历史是非,评价历史功过,从而升华学生的辩证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一种持久而强烈的依恋之情。然而,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还是停留在表层上的,他们的人生经验中还没有积淀出浓厚深沉的爱国体验。历史长河中,到处都有爱国典范的闪光,他们的英雄感人事迹正是熏陶学生心灵的精神食粮,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雷锋……教师应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英雄形象,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学生参观实践,用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再比如,用中华五千年灿烂、厚重的文化史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用近代百年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来激发学生的民族危机感,用现代改革开放的民族振兴史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性认识。教师应把握历史课程的特性,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强烈的爱国情感铸成学生今后人生道路坚实的感情基石。
新课程标准实施近十年,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历史教学,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多种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枫田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学欲望
七年级学生初识历史知识,往往会感到比较陌生。第一堂历史课,教师不必系统地、完整地、专业地介绍历史线索及其重要意义,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设置一些简要而又带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比如:“人类是怎么起源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谁?中国的皇帝是神吗?日本是如何向唐朝学习的?为何又侵略中国?”类似这些问题就很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布置学生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剧,然后在课堂上与历史真实进行比较探讨,效果也还不错。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极大地激发其求知欲,是开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利用无意记忆消除畏难情绪
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时段,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要求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学起来常觉困难乏味,理解起来模糊混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利用无意记忆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置一些激发无意记忆的情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看似不经意地错讲某一时间,某一历史事件,其间必定有学生主动予以纠正。再比如,要学生以“时间、人物、事件”三者相互对应为內容制作一些卡片作为礼物互赠。再比如,用历史人物给学生命名,要他在课堂上介绍此人物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形象的方式,把历史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既寓教于乐,又达到了深刻理解的效果,更彰显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三、有效组织互动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积极合作,引发对问题的探究,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规。在课堂上,教师应重点突出“设置问题,点拔难点,解释疑点,引导分析”。给学生充足讨论、争辩、归纳的时间与空间。比如“用分组抢答,裁判给分”的方法解决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用“分组讨论,正反辩论”的形式解决分析归纳类知识的教学问题,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敢于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让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课内外结合,各种教学资源互补。这样的教学才会吸引学生,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新课标强调“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线索进行经验性小结与比较;对中外历史碰撞与交流的归纳与疏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综合;对当今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现象的分析与评判。效果在课堂,功夫在课外。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当社会大家庭的小主人,树立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强大繁荣到近代由于封建腐朽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欺凌而衰落等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总结历史成败兴亡的经验教训,认识自我的社会责任。
五、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增强其自信心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个国家,一个公民,一个人物都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迹。这些印迹就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知识长卷。读史可以明智,明智基于对历史的辩证思考,辩证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否则,我们就会歪曲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比较法,古今比较,中外比较,国家之间的比较,历史人物之间的比较,历实与现实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明晰各自特征,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归纳经验教训,明辨历史是非,评价历史功过,从而升华学生的辩证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一种持久而强烈的依恋之情。然而,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还是停留在表层上的,他们的人生经验中还没有积淀出浓厚深沉的爱国体验。历史长河中,到处都有爱国典范的闪光,他们的英雄感人事迹正是熏陶学生心灵的精神食粮,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雷锋……教师应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英雄形象,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学生参观实践,用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再比如,用中华五千年灿烂、厚重的文化史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用近代百年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来激发学生的民族危机感,用现代改革开放的民族振兴史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性认识。教师应把握历史课程的特性,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强烈的爱国情感铸成学生今后人生道路坚实的感情基石。
新课程标准实施近十年,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历史教学,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多种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枫田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