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水平、作文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语文课灵活多变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引导精读,自主交流
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应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自由度和参与度,使课堂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自然地完成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必须明确精读目标,指出中心问题。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课,中心问题是作者与父亲之间有怎样的感情。学生们通过反复精读课文、重点词句,仔细体会父爱子、子爱父的思想感情。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平时与父母是怎样相处的,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和这些事体现了父亲对子女怎样的情感。因为亲身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说着自己与父亲的故事,渐渐地走进课文的情感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之中,与课本和作者进行很好的对话和沟通。最后,又请几名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受到感染,懂得了体贴父母、理解父母,更懂得父爱的厚重、平凡与伟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空间,激发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课外阅读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等,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营造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氛围。如对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分析课文应改变以往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找出对课文画龙点睛的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和探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教学情境的生动鲜明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综合探求
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中,课文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文章的美。如,在教学《枣核》时,应让学生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透过这位老人,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为此,我们可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做好检查,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质疑、感悟道理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对相关的语文资源的挖掘、补充和整合来组织教学,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形式。语文综合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探究知识——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形成认同,循环往复,逐步深化;从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习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将能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更健康、更富有个性。
(责任编辑韦雄)
一、引导精读,自主交流
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应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自由度和参与度,使课堂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自然地完成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必须明确精读目标,指出中心问题。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课,中心问题是作者与父亲之间有怎样的感情。学生们通过反复精读课文、重点词句,仔细体会父爱子、子爱父的思想感情。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平时与父母是怎样相处的,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和这些事体现了父亲对子女怎样的情感。因为亲身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说着自己与父亲的故事,渐渐地走进课文的情感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之中,与课本和作者进行很好的对话和沟通。最后,又请几名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受到感染,懂得了体贴父母、理解父母,更懂得父爱的厚重、平凡与伟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空间,激发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课外阅读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等,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营造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氛围。如对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分析课文应改变以往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找出对课文画龙点睛的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和探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教学情境的生动鲜明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综合探求
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中,课文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文章的美。如,在教学《枣核》时,应让学生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透过这位老人,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为此,我们可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做好检查,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质疑、感悟道理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对相关的语文资源的挖掘、补充和整合来组织教学,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形式。语文综合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探究知识——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形成认同,循环往复,逐步深化;从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习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将能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更健康、更富有个性。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