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一视同仁的,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成长,尤其是那些学困的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喜欢优秀的学生是为师者都最愿意做的事,但爱一个“问题”学生、向“问题”学生撒播爱的阳光,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这一理念应扎根于老师们的心中。然则在用之指导的教育实践中,却因为不少老师走入“以罚代爱”的误区,而遭遇过或正在遭遇着尴尬,促进教师在教育中醒悟——爱,其实更需要智慧!
走出“爱”的误区
在老师们的心里:学生是平等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管学生存在什么样的个体差异,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同样优秀的人才,于是都不自觉地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有的学生不守纪律时,有的老师就让他们到操场上罚跑一圈又一圈;当有的孩子字不会写、课文不会背时,动辄就罚把不会写的字和不会背的课文连续抄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此种种,不一而同,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其结果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严重损伤孩子人格尊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这样的“爱”实在太苍白,让人悲叹、令人扼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爱学生就要无条件尊重学生,为人师者眼里时刻都要有一大写的“人”。“以罚代爱”,是师爱的误区,是对学生人格尊严恣意伤害,使学生丧失了灵性,与其说是爱,笔者更相信它是一种伤害。
拥有爱的智慧
尽职地爱 教师,既是职业也是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真正爱教师这个职业,并由此转向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强学博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不断提升教育境界,尽一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笔者把这看作是对学生尽职地爱。教师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问题”学生不离不弃,这是对学生的爱。
智慧地爱 彻底转变“以罚代爱”的方式。“以罚代爱”,太过“专横”、简单、粗暴,事实上,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都难以从中感受到爱的幸福。作为被教育的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他们会因为罚而笼罩在“怕”的阴影里,怕老师检查作业、怕和老师说话、怕遇见老师、怕老师告状、怕到学校,“以罚代爱”,最终会让教育的魅力荡然无存。
教育并不是一个教师简单生硬地把知识和真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为人师者,断不可施拔苗助长之爱,那只会让师者终日烦噪不安而对学生失去耐性,让学生丧失全部的学习信心!
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
为人师者应学会换位进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学生是和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当学生学习成了后进、思想行为出现了偏差时,教师多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从思想上对学生给予谅解与宽容,找到现象掩盖下的真正原因,热情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应是一味地批评与责罚。学生能否跟你说悄悄话,就看你是否能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
为人师者应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同一个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一样。学生犯了再大的错,也许背后还有合理的成分,会“闹腾”的学生创造力强,相信孩子是可敬佩的,找到了学生身上的亮点,就找到了转变的契机。同时因为有你的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会服你,效果会更好,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教育故事”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为人师者能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其宽容的美德和客观的态度,也无疑给学生树立了最佳的榜样,让学生终身受益。
列尼·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教育不能没有爱。爱,需要智慧!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校)
走出“爱”的误区
在老师们的心里:学生是平等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管学生存在什么样的个体差异,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同样优秀的人才,于是都不自觉地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有的学生不守纪律时,有的老师就让他们到操场上罚跑一圈又一圈;当有的孩子字不会写、课文不会背时,动辄就罚把不会写的字和不会背的课文连续抄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此种种,不一而同,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其结果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严重损伤孩子人格尊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这样的“爱”实在太苍白,让人悲叹、令人扼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爱学生就要无条件尊重学生,为人师者眼里时刻都要有一大写的“人”。“以罚代爱”,是师爱的误区,是对学生人格尊严恣意伤害,使学生丧失了灵性,与其说是爱,笔者更相信它是一种伤害。
拥有爱的智慧
尽职地爱 教师,既是职业也是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真正爱教师这个职业,并由此转向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强学博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不断提升教育境界,尽一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笔者把这看作是对学生尽职地爱。教师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问题”学生不离不弃,这是对学生的爱。
智慧地爱 彻底转变“以罚代爱”的方式。“以罚代爱”,太过“专横”、简单、粗暴,事实上,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都难以从中感受到爱的幸福。作为被教育的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他们会因为罚而笼罩在“怕”的阴影里,怕老师检查作业、怕和老师说话、怕遇见老师、怕老师告状、怕到学校,“以罚代爱”,最终会让教育的魅力荡然无存。
教育并不是一个教师简单生硬地把知识和真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为人师者,断不可施拔苗助长之爱,那只会让师者终日烦噪不安而对学生失去耐性,让学生丧失全部的学习信心!
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
为人师者应学会换位进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学生是和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当学生学习成了后进、思想行为出现了偏差时,教师多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从思想上对学生给予谅解与宽容,找到现象掩盖下的真正原因,热情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应是一味地批评与责罚。学生能否跟你说悄悄话,就看你是否能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
为人师者应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同一个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一样。学生犯了再大的错,也许背后还有合理的成分,会“闹腾”的学生创造力强,相信孩子是可敬佩的,找到了学生身上的亮点,就找到了转变的契机。同时因为有你的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会服你,效果会更好,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教育故事”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为人师者能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其宽容的美德和客观的态度,也无疑给学生树立了最佳的榜样,让学生终身受益。
列尼·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教育不能没有爱。爱,需要智慧!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