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指导思想指出:“课程改革要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在语文新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讨论”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明确论题,设疑诱思,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首先应针对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因此,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小说《项链》,老师可设计问题:作者对女主人公的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可从小说中找出相关语句)你又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
对小说《项链》女主人公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是小说学习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再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例如有的同学就认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讽刺、谴责,因为小说中对她贪慕虚荣的表现饱含讥讽之笔;有同学则认为作者的态度是同情、可怜。理由是对她的诚实、勤劳、十年的辛劳多有肯定、赞叹之词。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在《劝学》一文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你赞同课文的哪些观点,不赞同哪些观点,为什么?问题刚提出时,有的同学就颇有些不解,书上的观点也可以否定吗?面对同学对教材的迷信,老师应鼓励他们要敢于质疑,敢于在同中求异,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框,大胆探索、创新。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能帮助同学释疑,解疑,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热点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探究的欲望。”
如学习《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一文,文章作者是北大学生王海桐同学,这位大学生的成长故事,特别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把握契机,有针对性地设计论题,让同学讨论:“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请谈谈你的梦。”这样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能在无形之中激发他们的斗志,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收到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二、围绕论题,因势利导,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参差,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开展讨论。
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分析原因,及时指点迷津,找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同学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应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又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总结评价,拓展延伸,这是讨论效果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总结评价这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表面,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例如学习《劝学》一文,学生就质疑课文的观点展开讨论,有同学就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不准确,并提出了相关的论据。例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缺一不可,光学不思不会有心得,光思不学徒劳无益。古人亦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与思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荀子只讲了只思不学的害处,这是片面的。
显然学生能深究课文的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并在这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例如让同学课后就思与学的关系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写一篇学习心得,通过思考——质疑——释疑——再探究的过程,让同学们把课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实践。
单位:广东佛山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一、明确论题,设疑诱思,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首先应针对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因此,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小说《项链》,老师可设计问题:作者对女主人公的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可从小说中找出相关语句)你又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
对小说《项链》女主人公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是小说学习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再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例如有的同学就认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讽刺、谴责,因为小说中对她贪慕虚荣的表现饱含讥讽之笔;有同学则认为作者的态度是同情、可怜。理由是对她的诚实、勤劳、十年的辛劳多有肯定、赞叹之词。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在《劝学》一文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你赞同课文的哪些观点,不赞同哪些观点,为什么?问题刚提出时,有的同学就颇有些不解,书上的观点也可以否定吗?面对同学对教材的迷信,老师应鼓励他们要敢于质疑,敢于在同中求异,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框,大胆探索、创新。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能帮助同学释疑,解疑,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热点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探究的欲望。”
如学习《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一文,文章作者是北大学生王海桐同学,这位大学生的成长故事,特别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把握契机,有针对性地设计论题,让同学讨论:“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请谈谈你的梦。”这样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能在无形之中激发他们的斗志,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收到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二、围绕论题,因势利导,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参差,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开展讨论。
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分析原因,及时指点迷津,找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同学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应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又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总结评价,拓展延伸,这是讨论效果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总结评价这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表面,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例如学习《劝学》一文,学生就质疑课文的观点展开讨论,有同学就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不准确,并提出了相关的论据。例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缺一不可,光学不思不会有心得,光思不学徒劳无益。古人亦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与思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荀子只讲了只思不学的害处,这是片面的。
显然学生能深究课文的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并在这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例如让同学课后就思与学的关系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写一篇学习心得,通过思考——质疑——释疑——再探究的过程,让同学们把课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实践。
单位:广东佛山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