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思路】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期达到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目的。
本单元探讨的话题为“情节”,《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细节”和“摇摆”。其中“摇摆”为较前沿的理论,对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本课主要以这篇小说的情节是什么,好在哪里,如何做到,这三个逻辑上前后关联的问题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体验具体而动人的细节,明确“摇摆”的含义及作用,了解使小说情节动人的方式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
1.本文文笔简洁清新,学生在整体感知方面不会有较大难度。小说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共鸣。
2.有着较丰富阅读经验的高二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但较少关注对情节的赏析。
3.在学习方式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高二学生已经能够自主研读文本,提出问题,表述己见;开始习惯于合作交流,相互学习。
4.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3.构思合理而巧妙的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通过写作练习、相互观摩,较熟练地构思恰当而巧妙的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观念。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教学难点】构思合理而巧妙的情节。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处见奇景,小说大乾坤。”平日里,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常常惊叹于作家的天才构思。生活经作家妙笔的点化,生发出曲折动人的情节之花,结出丰富深刻的思想之果。情节的运行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该如何构思巧妙而恰当的情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一个平凡普通的葫芦所演绎出的奇妙故事,来探究这一话题。
二、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我们要欣赏的是外国小说的情节。这节课我们以日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究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之前,我们下发了探究学习表,同学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文本,研讨课题。今天,我们就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1.阅读《清兵卫与葫芦》,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故事。
《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小学生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因为父亲和老师的反对,最终被迫改变爱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往往包含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情节。所谓“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请同学们用“葫芦”的语言形式,概括小说情节运行的各个环节。
【注】“整体感知”部分主要解决“情节是什么”的问题。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二、情节的概念和运行的基本模式。通过概括的方式领会作品内容,理清情节,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
仔细阅读小说,欣赏情节的动人之处;或对不认同的情节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1.教师示范。
示例:小说的开头,即第一段是概述,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但惟独留下一个缺省──“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这个有意的语焉不详,就是一个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制造悬念,诱发阅读期待,是推动情节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自主阅读,重点探究。
3.按情节运行的顺序,请同学发表见解。
(教师板书学生发言的关键词。)
【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解决“情节好在哪里”的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重点探究,通过生本、师生间的对话,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认知层面侧重于感性认识。
这一部分预期的目标是学生发现小说具体而典型的细节与情节运行过程中的摇摆,为下一环节总结归纳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打好基础。为了目标的达成,有如下预设:
【预设】
1.教师的示范是为了引导学生围绕“情节”这一话题,见微知著,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流利表达。
2.小说自发生部分始就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生动有趣,满含意味,一定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对其作出赏析。要求“按情节运行的顺序”,发言符合阅读的规律,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学生发言后,教师应对“细节”做一个小结,强化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归纳总结写作规律做铺垫。
3.对于情节运行过程中的摇摆,学生将会较少关注,而且对概念也难以理解。探究问题中的“对不认同的情节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为解决这一矛盾埋下的伏笔。教师可承接学生赏析细节这一话题,从对一两个典型细节的作用的理解中,引出“摇摆”这一概念。概念理解清楚后,再请学生寻找小说其他摇摆处,以加深认识,从而较熟练掌握。
4.预计引出对摇摆理解的典型细节有两处:一是清兵卫与父亲和客人的对话,二是教员的爱好。设计一个问题:这一处细节能否删去?
5.教师板书学生发言的关键词,为下一环节总结归纳提供直观的素材。
四、合作探究
刚才各位同学对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黑板上众多的关键词就是我们思考的成果。接下来,就让我们发挥团队的力量,在这充分感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探讨:如何设计巧妙而恰当的情节。
【注】“合作探究”部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间的对话,借助板书上的关键词,总结归纳,在认知层面上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要明白清楚、有操作性,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预设】1.细节描写使情节丰满、充实。
2.矛盾冲突使情节紧凑,有表现力。
3.摇摆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五、写作实践
设计一个巧妙而恰当的情节,续写《清兵卫与葫芦》。字数300字左右。
【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是认知的一个完整过程;从个人体验到小组合作再到个人实践,是能力与素养的一次提升。他人的作品是自己写作的示范,而续写是自身对于原作品的再创造,是更深刻的个性解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学以致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有一个巨大的收获——震撼。我震撼于同学们天才的想象力与深厚的语文素养,我震撼于同学们认真钻研的治学能力,我更震撼于同学们团队合作、精诚团结的精神。这节课,我只是一个主持人,同学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我想,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收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的认知飞跃中摸索出一个艺术创作的规律,从与作家、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到对人性的尊重。也许这个过程还不那么完善,但我们已然领会到关注生活的点滴,艺术地栖息于大地。这便是“文学就是人学”的内涵。
【注】用激励性的语言突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总结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加以延伸。
七、课后作业
1.完成《探究学习表》中“评价”部分,总结得失。
2.阅读《在桥边》,看看这篇小说在情节运行上有哪些特点,并尝试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课题。
【注】完成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强调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讲读与自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
【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之一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有别于生活中的对话,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对话双方平等交流,二是对话内容有教学意义。
对话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平等交流的核心当然是人格上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哪一方放低姿态或不卑不亢即可达成。师生间平等交流在课堂上最大的阻碍是知识储备的差异。全知全能的教师与所知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问,其结果不难想象。将这种对话的不成功完全归咎于学生,则反映的是教师的无知与无能。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主动搭建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上与之对话的平台。因此,课前设计有效的预习方案并督促落实,课中适时提供示范等教学方法不可或缺。
对话为教学服务,高效课堂必然要求师生间的对话紧密围绕有效教学展开。脱离教学目标一味迎合学生,或紧抓标准答案一味逼迫学生的对话都于教学无益。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学生感兴趣的也许是主题,是情感,是人物;但单元欣赏的重点是情节。对于这篇小说的情节,学生也许觉得平淡无奇,也许觉得错漏百出,也许觉得别有滋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事先不下足功夫,一旦在课堂对话中爆发出来,教学便成为尴尬的一刻。因此,很有必要课前印发学案,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了解大体的交流过程。课中教师或明或暗地引导也并不能认为是对学生思考的横加干涉。
准确把握学情,科学设计方案,是教师预设成功的保障;适时恰当地引导,则能让生成更为有效。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对话,考验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49中学。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期达到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目的。
本单元探讨的话题为“情节”,《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细节”和“摇摆”。其中“摇摆”为较前沿的理论,对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本课主要以这篇小说的情节是什么,好在哪里,如何做到,这三个逻辑上前后关联的问题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体验具体而动人的细节,明确“摇摆”的含义及作用,了解使小说情节动人的方式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
1.本文文笔简洁清新,学生在整体感知方面不会有较大难度。小说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共鸣。
2.有着较丰富阅读经验的高二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但较少关注对情节的赏析。
3.在学习方式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高二学生已经能够自主研读文本,提出问题,表述己见;开始习惯于合作交流,相互学习。
4.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3.构思合理而巧妙的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通过写作练习、相互观摩,较熟练地构思恰当而巧妙的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观念。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教学难点】构思合理而巧妙的情节。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处见奇景,小说大乾坤。”平日里,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常常惊叹于作家的天才构思。生活经作家妙笔的点化,生发出曲折动人的情节之花,结出丰富深刻的思想之果。情节的运行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该如何构思巧妙而恰当的情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一个平凡普通的葫芦所演绎出的奇妙故事,来探究这一话题。
二、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我们要欣赏的是外国小说的情节。这节课我们以日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究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之前,我们下发了探究学习表,同学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文本,研讨课题。今天,我们就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1.阅读《清兵卫与葫芦》,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故事。
《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小学生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因为父亲和老师的反对,最终被迫改变爱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往往包含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情节。所谓“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请同学们用“葫芦”的语言形式,概括小说情节运行的各个环节。
【注】“整体感知”部分主要解决“情节是什么”的问题。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二、情节的概念和运行的基本模式。通过概括的方式领会作品内容,理清情节,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
仔细阅读小说,欣赏情节的动人之处;或对不认同的情节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1.教师示范。
示例:小说的开头,即第一段是概述,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但惟独留下一个缺省──“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这个有意的语焉不详,就是一个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制造悬念,诱发阅读期待,是推动情节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自主阅读,重点探究。
3.按情节运行的顺序,请同学发表见解。
(教师板书学生发言的关键词。)
【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解决“情节好在哪里”的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重点探究,通过生本、师生间的对话,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认知层面侧重于感性认识。
这一部分预期的目标是学生发现小说具体而典型的细节与情节运行过程中的摇摆,为下一环节总结归纳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打好基础。为了目标的达成,有如下预设:
【预设】
1.教师的示范是为了引导学生围绕“情节”这一话题,见微知著,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流利表达。
2.小说自发生部分始就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生动有趣,满含意味,一定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对其作出赏析。要求“按情节运行的顺序”,发言符合阅读的规律,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学生发言后,教师应对“细节”做一个小结,强化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归纳总结写作规律做铺垫。
3.对于情节运行过程中的摇摆,学生将会较少关注,而且对概念也难以理解。探究问题中的“对不认同的情节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为解决这一矛盾埋下的伏笔。教师可承接学生赏析细节这一话题,从对一两个典型细节的作用的理解中,引出“摇摆”这一概念。概念理解清楚后,再请学生寻找小说其他摇摆处,以加深认识,从而较熟练掌握。
4.预计引出对摇摆理解的典型细节有两处:一是清兵卫与父亲和客人的对话,二是教员的爱好。设计一个问题:这一处细节能否删去?
5.教师板书学生发言的关键词,为下一环节总结归纳提供直观的素材。
四、合作探究
刚才各位同学对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黑板上众多的关键词就是我们思考的成果。接下来,就让我们发挥团队的力量,在这充分感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探讨:如何设计巧妙而恰当的情节。
【注】“合作探究”部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间的对话,借助板书上的关键词,总结归纳,在认知层面上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要明白清楚、有操作性,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预设】1.细节描写使情节丰满、充实。
2.矛盾冲突使情节紧凑,有表现力。
3.摇摆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五、写作实践
设计一个巧妙而恰当的情节,续写《清兵卫与葫芦》。字数300字左右。
【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是认知的一个完整过程;从个人体验到小组合作再到个人实践,是能力与素养的一次提升。他人的作品是自己写作的示范,而续写是自身对于原作品的再创造,是更深刻的个性解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学以致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有一个巨大的收获——震撼。我震撼于同学们天才的想象力与深厚的语文素养,我震撼于同学们认真钻研的治学能力,我更震撼于同学们团队合作、精诚团结的精神。这节课,我只是一个主持人,同学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我想,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收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的认知飞跃中摸索出一个艺术创作的规律,从与作家、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到对人性的尊重。也许这个过程还不那么完善,但我们已然领会到关注生活的点滴,艺术地栖息于大地。这便是“文学就是人学”的内涵。
【注】用激励性的语言突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总结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加以延伸。
七、课后作业
1.完成《探究学习表》中“评价”部分,总结得失。
2.阅读《在桥边》,看看这篇小说在情节运行上有哪些特点,并尝试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课题。
【注】完成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强调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讲读与自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
【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之一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有别于生活中的对话,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对话双方平等交流,二是对话内容有教学意义。
对话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平等交流的核心当然是人格上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哪一方放低姿态或不卑不亢即可达成。师生间平等交流在课堂上最大的阻碍是知识储备的差异。全知全能的教师与所知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问,其结果不难想象。将这种对话的不成功完全归咎于学生,则反映的是教师的无知与无能。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主动搭建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上与之对话的平台。因此,课前设计有效的预习方案并督促落实,课中适时提供示范等教学方法不可或缺。
对话为教学服务,高效课堂必然要求师生间的对话紧密围绕有效教学展开。脱离教学目标一味迎合学生,或紧抓标准答案一味逼迫学生的对话都于教学无益。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学生感兴趣的也许是主题,是情感,是人物;但单元欣赏的重点是情节。对于这篇小说的情节,学生也许觉得平淡无奇,也许觉得错漏百出,也许觉得别有滋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事先不下足功夫,一旦在课堂对话中爆发出来,教学便成为尴尬的一刻。因此,很有必要课前印发学案,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了解大体的交流过程。课中教师或明或暗地引导也并不能认为是对学生思考的横加干涉。
准确把握学情,科学设计方案,是教师预设成功的保障;适时恰当地引导,则能让生成更为有效。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对话,考验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49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