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作文,不少同学有着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如何确定观点,不知道该从哪里寻找写作素材,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考核的要求。其实,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找准优质材料,然后加以学习借鉴,这样不仅能学习经典的写作技巧,还能节省宝贵的学习时间,更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文思维训练与素材积累,助力高考。
在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等属于基础等级要求,仅仅做到这些,对于有自我提升要求的考生是不够的。要提升考场作文的水平,就必须向发展等级的要求靠拢,努力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提升的小妙招——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在考场作文中释放能量。
一、“深刻”。考纲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推荐篇目:冯骥才《白发》。
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能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探讨白发给自己带来的困惑,抒发对生命渐衰的感伤。节选的这个段落通过对白发老者的外貌、语言进行描写,借老者的话语向读者传递自身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叙事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其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得出“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的结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观点明确,感情真挚,能够从日常小事中得到人生大道理,给读者以启发,以小见大,意蕴深刻。
二、“丰富”。考纲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推荐篇目:余光中《猛虎与蔷薇》。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的,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的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The Heart's Journey)。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第一段开头,作者用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的,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的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结论落在“猛虎”与“蔷薇”上,与题目相呼应,对比二者不同的风格进行论述,选取“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等事例验证自己的观点,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第二段以名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开头,引出对“猛虎”与“蔷薇”二者辩证的思考。作者选取了丰富的材料,既有自然界的“海燕”“孤星”“苍蝇”“蜘蛛”“暮色”“春草”,也有历史人物“孟郊”“韩黎”“华兹华斯”,两相对比进行论述,适时引用名人名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并且层次感清晰,始終围绕“猛虎”与“蔷薇”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论述,时时强化观点,紧扣文章主旨。
三、“有文采”。考纲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推荐篇目:季羡林《八十述怀》。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八十”这个数目字竟有这样大的威力,一种神秘的威力。“自己已经八十岁了!”我吃惊地暗自思忖。它逼迫着我向前看一看,又回头看一看。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团,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长。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不看也罢。
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我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我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来,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我那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而且大煞风景的是,我竟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看下去,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我的脚下。 在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在这个片段中,季老以“八十”总起,回顾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神秘的威力”充分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的回忆做好了铺垫。“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经历比作一条极长的路,顺势展开回忆,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每个人生阶段都以“我看到”开头,句式整齐,读者能从中轻而易举地找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句式整齐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样,“看到了”-“又看到了”-“竟又看到了”,作者加入些许变化,使句式整齐而不失灵动。“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作者用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雨雪风霜来指代人生路上的顺境与逆境,将抽象的人生经历形象化,用词考究,语言整齐而优美,极具表现力。
四、“有创新”。考纲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推荐篇目:余秋雨《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都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开篇一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独立成段,观点明确,言简意赅,高效地点出中心论点。对于废墟却用了“寄情”二字,见解新颖独到,不流于俗,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都在于保存”,连续三段作者都将论点放于段首,便于读者抓住论述重点,思路清晰,可读性强。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善于站在时间的维度上思考,融古通今,大开大合。在材料的选择上,“雪峰”“大海”“登月”“人生”,将自然与人类历史相融,用排例印证“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诠释全文主题“废墟的意义”。构思新巧,材料新鲜,论述过程中呈现出的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极富个性色彩。
全文从古代起笔,落脚于现代,古今贯通,时空感饱满。尾句“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充满智慧的遐想,能够让读者对“废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等属于基础等级要求,仅仅做到这些,对于有自我提升要求的考生是不够的。要提升考场作文的水平,就必须向发展等级的要求靠拢,努力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提升的小妙招——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在考场作文中释放能量。
一、“深刻”。考纲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推荐篇目:冯骥才《白发》。
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能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探讨白发给自己带来的困惑,抒发对生命渐衰的感伤。节选的这个段落通过对白发老者的外貌、语言进行描写,借老者的话语向读者传递自身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叙事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其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得出“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的结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观点明确,感情真挚,能够从日常小事中得到人生大道理,给读者以启发,以小见大,意蕴深刻。
二、“丰富”。考纲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推荐篇目:余光中《猛虎与蔷薇》。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的,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的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The Heart's Journey)。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第一段开头,作者用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的,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的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结论落在“猛虎”与“蔷薇”上,与题目相呼应,对比二者不同的风格进行论述,选取“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等事例验证自己的观点,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第二段以名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开头,引出对“猛虎”与“蔷薇”二者辩证的思考。作者选取了丰富的材料,既有自然界的“海燕”“孤星”“苍蝇”“蜘蛛”“暮色”“春草”,也有历史人物“孟郊”“韩黎”“华兹华斯”,两相对比进行论述,适时引用名人名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并且层次感清晰,始終围绕“猛虎”与“蔷薇”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论述,时时强化观点,紧扣文章主旨。
三、“有文采”。考纲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推荐篇目:季羡林《八十述怀》。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八十”这个数目字竟有这样大的威力,一种神秘的威力。“自己已经八十岁了!”我吃惊地暗自思忖。它逼迫着我向前看一看,又回头看一看。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团,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长。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不看也罢。
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我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我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来,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我那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而且大煞风景的是,我竟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看下去,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我的脚下。 在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在这个片段中,季老以“八十”总起,回顾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神秘的威力”充分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的回忆做好了铺垫。“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经历比作一条极长的路,顺势展开回忆,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每个人生阶段都以“我看到”开头,句式整齐,读者能从中轻而易举地找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句式整齐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样,“看到了”-“又看到了”-“竟又看到了”,作者加入些许变化,使句式整齐而不失灵动。“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作者用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雨雪风霜来指代人生路上的顺境与逆境,将抽象的人生经历形象化,用词考究,语言整齐而优美,极具表现力。
四、“有创新”。考纲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推荐篇目:余秋雨《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都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开篇一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独立成段,观点明确,言简意赅,高效地点出中心论点。对于废墟却用了“寄情”二字,见解新颖独到,不流于俗,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都在于保存”,连续三段作者都将论点放于段首,便于读者抓住论述重点,思路清晰,可读性强。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善于站在时间的维度上思考,融古通今,大开大合。在材料的选择上,“雪峰”“大海”“登月”“人生”,将自然与人类历史相融,用排例印证“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诠释全文主题“废墟的意义”。构思新巧,材料新鲜,论述过程中呈现出的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极富个性色彩。
全文从古代起笔,落脚于现代,古今贯通,时空感饱满。尾句“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充满智慧的遐想,能够让读者对“废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