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大量外表相似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中占统治地位,于是总能听到有人抱怨说,旅途中的都市几乎千篇一律。但如果能深入到城市的内核,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面孔,而它们才是这个城市的未来。认识城市,先从认识这些不一样的建筑开始吧。
现代主义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出发点本是好的。20世纪20年代,为了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居住问题,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主张摆脱传统建筑样式,更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及如何快捷地建造房子,于是,各种“方盒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到了6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反感“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呼唤更具人情味、更能代表地域特色的建筑出现。这也成了新一代建筑师的主要任务。
中国上海
浦东新区的一栋栋摩天大楼,每年不断刷新着上海的天际线。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加与国际接轨。建筑师们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挤入这方土地,可谓费尽心思,现代、后现代、折中、极简、新中式等各式建筑争奇斗艳。
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是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私立美术馆,主要由浦东馆和西岸馆组成,涵盖中国传统艺术、现当代艺术、“红色经典”艺术,以及亚洲和欧美当代艺术等。
西岸馆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柳亦春设计,采用独特的“伞拱”结构和清水混凝土材料,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原始感,同时也和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
喜马拉雅中心
喜马拉雅中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由精品酒店、喜马拉雅美术馆、大观舞台和商场组成。以“喜马拉雅”为名,并不是为了彰显建筑的高度,而是希望借这座世界最高峰之名传达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一种理想高度。
喜马拉雅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主持,设计运用古老中国传统精神和哲学,将立方体建筑和自然形态的“异型林”融合在一起,意图营造出一个自然意味的空间氛围。
凌空SOHO
凌空SOHO是已故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上海的首个设计作品。建筑紧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造型动感、前卫,12栋建筑被16条空中连桥连接成一体,进入建筑群内部,犹如置身峡谷。
上海保利大剧院
上海首座“水上剧院”,设计师是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延续了自己的擅长的几何元素,并从万花筒提取灵感,纯净的清水混凝土立方体,在玻璃幕墙的包裹下变得轻盈,立面上的圆形洞口打破了传统剧院封闭的形象,形成富有趣味的公共空间。
垂直玻璃宅
垂直玻璃宅位于上海丰溪路丰谷路口,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带有实验色彩的作品,墙体是封闭的,楼板和屋顶是透明的,直接面向天空,而家具、管线设计在垂直方向上视线叠加。设计师希望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可以静思的空间,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水平玻璃透明性的批判。
探访更多城市建筑主题,可以关注有方“行走中的建筑”:“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废墟上的重生:意大利人文主义建筑与艺术”、“晚期风格:印度、孟加拉古典建筑”、“具体精神:瑞士现当代建筑”和“向内的花园:墨西哥巴拉甘的世界”等旅行线路。2016年,美国东部现代建筑与荷兰结构建筑地图即将开启。
英国伦敦
“当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英国诗人塞缪尔·约翰逊如是说。文豪们不惜辞藻,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偏爱。作为公主和王子们的故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座城市在承接丰盈历史的同时,也始终拥抱着未来。
在伦敦,既能聆听到圣保罗大教堂的八点钟声,也可穿梭在充满未来感的威斯敏斯特地铁站里。不同时代的建筑在这里碰撞、交融,感觉像是走进了BBC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中的那个蓝色警亭(其实是一台时光机),自由游走在时间线上。
巴比肯屋村
Barbican Estate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一个建筑群,英国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59年由著名现代建筑公司张伯伦、鲍威尔与本恩公司(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设计,力求打造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城市生活空间。整个建筑群除了高层和三栋43层的居民楼外,还包括学校、博物馆、青年会所设施、消防站、诊所、音乐学院和巴比肯艺术中心。
威斯敏斯特地铁站
Westminster Tube Station
曾被《卫报》等知名媒体评为世界最佳地铁站设计之一,位于保得利大厦的地下,由建筑师迈克尔·霍普金斯于1999年建成,哥特式,充满科技感。在混凝土墙体包围的空间中穿插交织着多组电梯以及混凝土飞梁。
泰特现代艺术馆
Tate Modern
泰晤士河的河畔发电站1981年就已停止运作,2000年,赫尔佐格
现代主义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出发点本是好的。20世纪20年代,为了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居住问题,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主张摆脱传统建筑样式,更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及如何快捷地建造房子,于是,各种“方盒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到了6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反感“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呼唤更具人情味、更能代表地域特色的建筑出现。这也成了新一代建筑师的主要任务。
中国上海
浦东新区的一栋栋摩天大楼,每年不断刷新着上海的天际线。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加与国际接轨。建筑师们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挤入这方土地,可谓费尽心思,现代、后现代、折中、极简、新中式等各式建筑争奇斗艳。
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是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私立美术馆,主要由浦东馆和西岸馆组成,涵盖中国传统艺术、现当代艺术、“红色经典”艺术,以及亚洲和欧美当代艺术等。
西岸馆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柳亦春设计,采用独特的“伞拱”结构和清水混凝土材料,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原始感,同时也和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
喜马拉雅中心
喜马拉雅中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由精品酒店、喜马拉雅美术馆、大观舞台和商场组成。以“喜马拉雅”为名,并不是为了彰显建筑的高度,而是希望借这座世界最高峰之名传达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一种理想高度。
喜马拉雅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主持,设计运用古老中国传统精神和哲学,将立方体建筑和自然形态的“异型林”融合在一起,意图营造出一个自然意味的空间氛围。
凌空SOHO
凌空SOHO是已故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上海的首个设计作品。建筑紧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造型动感、前卫,12栋建筑被16条空中连桥连接成一体,进入建筑群内部,犹如置身峡谷。
上海保利大剧院
上海首座“水上剧院”,设计师是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延续了自己的擅长的几何元素,并从万花筒提取灵感,纯净的清水混凝土立方体,在玻璃幕墙的包裹下变得轻盈,立面上的圆形洞口打破了传统剧院封闭的形象,形成富有趣味的公共空间。
垂直玻璃宅
垂直玻璃宅位于上海丰溪路丰谷路口,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带有实验色彩的作品,墙体是封闭的,楼板和屋顶是透明的,直接面向天空,而家具、管线设计在垂直方向上视线叠加。设计师希望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可以静思的空间,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水平玻璃透明性的批判。
探访更多城市建筑主题,可以关注有方“行走中的建筑”:“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废墟上的重生:意大利人文主义建筑与艺术”、“晚期风格:印度、孟加拉古典建筑”、“具体精神:瑞士现当代建筑”和“向内的花园:墨西哥巴拉甘的世界”等旅行线路。2016年,美国东部现代建筑与荷兰结构建筑地图即将开启。
英国伦敦
“当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英国诗人塞缪尔·约翰逊如是说。文豪们不惜辞藻,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偏爱。作为公主和王子们的故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座城市在承接丰盈历史的同时,也始终拥抱着未来。
在伦敦,既能聆听到圣保罗大教堂的八点钟声,也可穿梭在充满未来感的威斯敏斯特地铁站里。不同时代的建筑在这里碰撞、交融,感觉像是走进了BBC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中的那个蓝色警亭(其实是一台时光机),自由游走在时间线上。
巴比肯屋村
Barbican Estate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一个建筑群,英国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59年由著名现代建筑公司张伯伦、鲍威尔与本恩公司(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设计,力求打造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城市生活空间。整个建筑群除了高层和三栋43层的居民楼外,还包括学校、博物馆、青年会所设施、消防站、诊所、音乐学院和巴比肯艺术中心。
威斯敏斯特地铁站
Westminster Tube Station
曾被《卫报》等知名媒体评为世界最佳地铁站设计之一,位于保得利大厦的地下,由建筑师迈克尔·霍普金斯于1999年建成,哥特式,充满科技感。在混凝土墙体包围的空间中穿插交织着多组电梯以及混凝土飞梁。
泰特现代艺术馆
Tate Modern
泰晤士河的河畔发电站1981年就已停止运作,2000年,赫尔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