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对我国的地质、地貌、国家资源分布等地理知识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正确的认识。目前,多元地理智能教学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初中重点学科的教学中,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综合实践教学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研究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综合实践理论;初中地理教学;分析
将综合实践理论融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是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进展,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综合实践理论的发展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局限于直接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引导和不断探索地理学生不同的综合能力需求。
1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
鉴于初中生在后期逐渐形成的地理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自我综合发展能力意识,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地理视觉形象材料使用的具体演示和操作,还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运用各种以逻辑思维为重点的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初中生学会将其逻辑推理与直观形象推理相结合,正确理解运用地理观察事物和直观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组织和安排实地地理观察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虚拟地理相关的信息技术材料等实践活动。
例如,地理实验班培养学生具有地理智能自我意识、博物学家智能意识和较高的人际智能综合发展能力三个特点。它可以在多层次的师生之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师生之间选择自主选择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体验到学习虚拟地理的成功感和乐趣。提高他们的理论信心和实践能力,积极应用地理知识研究和解决虚拟现实地理世界中的各种地理技术问题,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再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的《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统计一下班里的学生都来自哪些地方,让这些学生针对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环境特点,比如气候、地势、人口密度等等,根据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學习地理。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的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地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教学降水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强调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洪救灾纪录片,让学生回忆长期下雨的生活情况;同时通过PPT展示西北地区长期不下雨的场景,使其回忆夏季缺水的情况。借助多媒体创设降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境,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缺水或强降水的现象,引出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入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矛盾关系。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现状,使其了解南方和东方降水多、北方和西方降水少,以及不同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同的国情,让学生对降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最终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
3设计主题探究,培养地理区域认知
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必备要素,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就可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条件,对比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主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设定的主题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其从区域视角认识人文、地理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积累区域认知经验,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水平。
例如,在教学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时,教师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经济发展作为探究主题,让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资料。有的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有的学生则寻找广州、深圳经济发展特色的相关图片与报道。在获取相关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再加工,深入分析珠三角每个区域或相关城市的经济特色,使其了解珠江三角洲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问题,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在探究学习最后环节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如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北宋时期、明清时期,让学生全面认识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改革历程,从而帮助其学会从经济发展特色的角度了解区域的异同,最终实现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综合学习与实践能力,选择不同的地理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地理学生综合智力的多样化和均衡发展,实现新师范时代地理教育的根本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桐.“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美国》为例[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04):58.
[2]沈瑞琪,李琳,姚萌.抛锚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探究——以“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21(16):35-39.
【关键词】综合实践理论;初中地理教学;分析
将综合实践理论融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是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进展,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综合实践理论的发展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局限于直接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引导和不断探索地理学生不同的综合能力需求。
1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
鉴于初中生在后期逐渐形成的地理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自我综合发展能力意识,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地理视觉形象材料使用的具体演示和操作,还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运用各种以逻辑思维为重点的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初中生学会将其逻辑推理与直观形象推理相结合,正确理解运用地理观察事物和直观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组织和安排实地地理观察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虚拟地理相关的信息技术材料等实践活动。
例如,地理实验班培养学生具有地理智能自我意识、博物学家智能意识和较高的人际智能综合发展能力三个特点。它可以在多层次的师生之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师生之间选择自主选择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体验到学习虚拟地理的成功感和乐趣。提高他们的理论信心和实践能力,积极应用地理知识研究和解决虚拟现实地理世界中的各种地理技术问题,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再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的《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统计一下班里的学生都来自哪些地方,让这些学生针对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环境特点,比如气候、地势、人口密度等等,根据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學习地理。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的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地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教学降水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强调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洪救灾纪录片,让学生回忆长期下雨的生活情况;同时通过PPT展示西北地区长期不下雨的场景,使其回忆夏季缺水的情况。借助多媒体创设降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境,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缺水或强降水的现象,引出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入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矛盾关系。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现状,使其了解南方和东方降水多、北方和西方降水少,以及不同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同的国情,让学生对降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最终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
3设计主题探究,培养地理区域认知
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必备要素,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就可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条件,对比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主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设定的主题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其从区域视角认识人文、地理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积累区域认知经验,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水平。
例如,在教学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时,教师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经济发展作为探究主题,让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资料。有的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有的学生则寻找广州、深圳经济发展特色的相关图片与报道。在获取相关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再加工,深入分析珠三角每个区域或相关城市的经济特色,使其了解珠江三角洲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问题,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在探究学习最后环节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如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北宋时期、明清时期,让学生全面认识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改革历程,从而帮助其学会从经济发展特色的角度了解区域的异同,最终实现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综合学习与实践能力,选择不同的地理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地理学生综合智力的多样化和均衡发展,实现新师范时代地理教育的根本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桐.“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美国》为例[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04):58.
[2]沈瑞琪,李琳,姚萌.抛锚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探究——以“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21(1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