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问题还需在多方重视下又快又好地解决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q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关于确保中小学校车安全性的问题至少从2000年就开始提,包括您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做了呼吁,但直到现在问题解决得并不很理想。提高中小学校车安全系数这件事落实起来是不是很难?您觉得落实不力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袁桂林:是很难,首先是法律和相关管理制度的空白。校车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构建的系统比较复杂,不是单一部门能够驾驭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投入,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和起来。此外,校车要想保证学生安全,配置必须得好,买车、维护等成本都比较高,而政府的经费预算中没有这笔开支。尽管国库里不缺钱,但买校车、用校车并没有开支的理由,没有确定下来在哪个项目里支出,所以经费也是个问题。给领导配车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一般在地方上处级以上干部可以配车,但是以前中央从来没有出台过规定说要给学生买校车。因为原来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政府就无法拿钱去买校车,所以《条例》中首先提出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斥资购买校车、养校车的内容。
  《中国教师》:对于《条例》颁布的意义您是怎样理解的?
  袁桂林:《条例》最大的意义是填补了空白,历史上没有,这是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制定的关于学生交通安全的法规。另外就是《条例》在儿童安全问题上明确了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这将对保证儿童安全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不足之处就是我此前说过的,只是明确了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但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相互关系。
  《中国教师》:现在高标准解决校车问题是不是对学生的过度保护?
  袁桂林:第一,安全面前人人平等,校车也并非主要是通过车体的构造、用更厚的钢板把学生保护起来,而是用规则,用交通条例去保护。第一个规则就是校车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第二,公交车也好,校车也罢,车体都应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校车停下来上下学生的时候,社会车辆能够停下车来礼让学生,学生就会更安全。
  《中国教师》:据专家测算的数据,全国有九千多万学生需要校车服务。根据校车的价格,购买安全系数高的校车、开通校车服务需要大量资金,经费该如何保证?
  袁桂林:国家可以通过公车改革,还有一些其他开源节流的措施来解决校车经费紧张的问题。不能光看到国家要支出这么多钱,实际上国家可以有一些融资的办法,还可以鼓励社会捐助。要从多个渠道获得必要的资金,例如慈善事业、教育类的基金会等都可以捐助,地方政府也应该拿出一部分钱,而不单是靠中央财政来承担,适度地分摊就不多了。我们中国有很多事是大家集体做成的,还有过去经常说“两条腿走路”,现在这个问题也是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
  《中国教师》: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校车问题,在温总理的敦促下,国务院法制办已经公布了《条例》,当前教育界、媒体面对校车这个问题还应该做什么?
  袁桂林:教育界和媒体要各抒己见,促进国家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法案、法律法规,促进校车系统建立起来。大家参与讨论是好事,现在不能只有一个声音,也不应有什么框框,可以献计献策,可以介绍国际经验,关键是要促成相关立法。另一方面,生产系统、运营系统也要加强管理,加强监督,事权也要分配明确。目前还有个问题就是已经通过的决议怎么落实下来,怎么做到位。舆论有舆论的力量,行政有行政的力量,企业有企业的行为,各方力量综合就做起来了,现在不是单一的力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界还要广泛调研,要摸清现状,知道目前接送中小学生的车辆的安全系数如何、有哪些违规现象、存在哪些安全隐患等。然后要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策略。在这个问题上,学者都是出于对农村教育的关心,是因为看到农村孩子上学存在很多隐患,才从自己的良心和兴趣出发做一些研究,发表一些观点。其实各级教育部门的官员更应该关心这个问题。如果领导重视了,学者们自然会做出更加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反之,如果官员们缺乏重视,学者们就很难有持久的热情,试想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根本没有可能性的事情!
  《中国教师》:浙江省德清县购买的校车价格是40万元一辆。现在美国标准、40万元一辆校车已经成为一些专家援引的标准。也有的人说有了技术过硬的校车司机,未必需要那么好的校车,您认为校车标准应该怎么定?
  袁桂林:对于这些人的说法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校车的安全标准,包括质量标准要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来定,要对孩子负责任,不能打折扣,但是也要符合我国国情,未必一定要参照其他国家的标准,要建立自己的标准。例如,美国的标准是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是落后的,我们要超过这一标准,为什么要模仿!原则必须是安全第一,各种安全隐患都要杜绝,一定要造出安全的校车,在这一点上绝对不能含糊。至于校车价格要由物价局在各方监督下来核定,也不能人云亦云。
  现在的客车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解决的都要解决,不要觉得有了好的机动车驾驶员就能万事大吉,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人和车两个因素一个也不能少,绝对不能说人的素质高,司机开了很多年车都没出过事故,车的质量就可以马马虎虎,绝对不能有这个观念。例如,司机要是病了,换另外一个司机还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吗?所以车得是高安全标准的车,驾驶员得是高素质的驾驶员。驾驶员不但要技术好,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很强的责任心,热爱教育,热爱儿童。总之,为了孩子安全,就得舍得花钱,为了安全就是有必要的,不舍得花钱就要出事。
  但是以上谈到的两点要有法律保障。首先,校车司机的标准要有法律规定。不能让人质疑“两个人都有相似的驾龄和同样的驾照,为什么招聘他却不招聘我”。校车的标准同样要有法律规定,不能让人质疑“为什么购买他们公司的车却不购买我们的”。
  《中国教师》:校车是由社会运营好还是有条件的学校自主运营好?为什么?
  袁桂林:都可以,这件事情应当由市场来调节,而不是由政府来指派。学校愿意自己运营就自己运营,学校自己不愿意运营,就由社会上的公司去运营,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竞争的问题,如果学校自己负责校车运营,不但花钱多,管理也很不方便,而社会上的公司服务质量好,成本还低,那就可以用他的。如果学校觉得自己买校车更便于管理,那也完全可以。所以这件事政府不必管,要让学校、家长等当事人来决定,由市场来调节就行。
  《中国教师》:在《条例》设置的过渡期这个时段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尽快地完善校车服务?
  袁桂林:政府更主要的义务是执行《义务教育法》,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对于能够就近入学的学生就不必提供校车服务了,太远的地方再用校车,所以要调整学校布局。政府怎么鼓励呢,就是给予财政性的经费支持校车事业的发展,温总理也讲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给予补贴,这就是国家对学校发展校车服务的鼓励。除此之外可以适当奖励,但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因为现在物质奖励应该是次要的。可以通过媒体广泛宣传那些校车工作做得好,校车安全运行状况好,以及在管理方面总结出了有借鉴价值的经验的地方和学校,这就够了,不应过分看重物质奖励。
  
  专家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首席专家,第七届国家督学,曾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孙立人)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刘老师,经常有学生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假期夏令营变成了补课“集中营”,让他们好好的假期都毁了。作为早期夏令营主办单位的工作者,据您了解,现在遍地开花的各式夏令营存在什么问题,还能不能达到夏令营举办的初衷?  刘胡权:夏令营活动在我国兴起的时间短。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夏令营。当时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受经
数学练习课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课型之一,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中关于练习课内容的编排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特点,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以习惯性思维考量新教材,对新教材的“创造性空间”无所适从,教材的二度开发能力差,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存在缺陷,练习课的价值得不到很好地体现。要解决这个
走进广东省惠东县平山中学的校门,迎面是一尊两米多高的橙黄色的整体天然艺术石,它巍然矗立,俨然就是一座百年大计的镇业之宝。石的正面镌刻着一行鲜红的大字——把美带向世界!王心校长说:“它意味着,要让从平山中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美的载体、美的化身,要让平山中学的学生把美带向世界!”这也正体现了他独创的“美的教育”新理念。  “德育先行,美在其中”是王心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
《桂花雨》(苏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真挚动情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母亲对旧宅院子里桂花树的喜爱之情,也常常引起作者琦君对童年时代甜甜的回忆。如今,作者与母亲离家多年,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怎会不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呢?在备课《桂花雨》这一课时,我想到了温总理在美国访问演讲时曾饱含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  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来说,她也许无法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累积出具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却可以打下稳固而扎实的历史根基,为未来的快速发展铺就一条通向辉煌的“高速路”。  目睹了青云学府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果,即使结束了对她的采访,我们依然还会被她的大气、朴实、包容、奋进、求知的精神与气魄所感染。这也不免让笔者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所新建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得如此迅猛。  取长补短,另
编者按:   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再到提高质量……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从2010年7月至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从路线图到时间表,改革创新之举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对于一项跨越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一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然而,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规划实施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正在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亟须转型。然而,虽然“科研风”盛行,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却随处可见,学校里一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研大业”,忙于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另外一部分教师则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因此,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模式,以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是极为必要的。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就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
一年来,笔者以北师大为中心进行新中国教育学口述史访谈,讲述者常言:“陈友松教授乃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几个字本属平常,可是,若置于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它们又意义非常。甚至可以说,这是对于当代中国知识人的崇高褒奖。回首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包括陈友松教授在内的那一代知识精英,基本上生于晚清、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抗战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之中,在经历了新中国前二三十年的政治磨难之
怎么能够保持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