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源 人鱼相守800年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宁的浦源村是古老的,浦源村那条鲤鱼溪也是古老的。古老的土地总会拥有秘密,这秘密便像深埋在土中的种子,在岁月的春秋里生长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一溪鲤鱼与一个家族和谐相处800年,这个古村展现出的文化,其价值取向是崇高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快乐的,具有着同等的尊严。
  渊源:神仙化身增添神话色彩
  周宁县城往西5公里的浦源镇浦源村,村里住着的800多户人家,是800年前从河南荥阳迁徙而来的郑氏后裔。“中华奇观”鲤鱼溪源自海拔1448米的紫云双笔峰麓,沿途汇集9条山涧,奔突疾驰,一路自西向东顺势而下,至一马平川的浦源村口时流速顿减,于是形成了一条五弯六曲的溪流,贯村而过。因为溪中有上万尾灰黑、墨绿、丹红、金黄、红白相间、红黑交错的各色鲤鱼,所以这条溪叫做鲤鱼溪。
  鲤鱼溪的鱼最识人情,它们生性喜欢与人同游,善解人意,毫不怕人,能“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只要人们靠近溪边,它们就会成群结队迎面游来,仰首张口望着游人,期待着人们给它们掷食物,但它们却不单纯为了食物,你不给它们抛掷饼饵,它们也能同样伴随着人声人影同步漫游,直到人群消失而后止。你如果抛掷饼饵,鱼群就会争相逐食,立刻掀起层层微波,一尾尾潜游腾跃,来往穿梭,并不时发出“喋喋”吞咽之声。这时,你尽可以一手拿着光饼,一手轻轻地抚摸鱼首。
  谈起鲤鱼溪中鲤鱼的由来,年过七旬的浦源郑氏宗祠管理员郑立义向记者娓娓道来。相传,浦源郑氏祖先于宋代迁徙于浦源,为了防止饮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聪明的郑氏祖先就在这条溪流中放养鲤鱼,一则去污澄清,二则预防外人投毒,这鱼儿便成了村人饮用水的“哨兵”和“守护神”。郑氏始祖郑尚公及其后裔行善积德,至八世祖晋十公时郑氏乐善好施名声远扬,感动了神仙。
  一天,村中来了乞食婆,还带着一男一女两个乞食仔,他们身上长满疥疮,白天讨饭,晚上露宿村头。晋十公发现后,把3人叫到家中,派人照顾还请医生看病。病好后,他们要走,晋十公亲自送他们,走到桥头时,3人突然消失,这时溪中游出三条鲤鱼,对着晋十公樱唇抬举,聊表谢意。晋十公忙入祠焚香膜拜,原来这是金瓶峰上3位仙姑的化身。从此,村中人就把溪中鲤鱼奉为神鱼,并在鱼塘里安放鲤鱼仙姑塑像。
  护鱼:巧施苦肉计爱鱼护鱼
  浦源郑氏到了第八世,家族兴望,族长晋十公为感激鲤鱼功劳,率村人拓宽山溪,并借助神话故事,神化“鲤鱼”,讹称鲤鱼是“三仙姑”化身,并有林公庇佑,偷捕者会降灾得疾。之后,他召集村人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为严明纪律,他巧施“苦肉计”。族规公布的第二天,他有意叫自己的孙子去抓一尾鲤鱼,并当场将其抓住。在宗祠里,当众将他的孙子打得皮开肉绽,并“罚宴”村人三日,“罚戏”三场。在开宴前,他让村人立下毒誓: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后来,历代村人均遵循古训,将鲤鱼当成村中一员关爱倍至。
  美丽的鲤鱼溪也曾遭受过劫难。1949年春,从淮海战役败退的国民党某部经过浦源村,他们用枪射、用手榴弹炸、用箩筐捞,鲤鱼死伤惨重,此时村民与这帮家伙展开了“反迫害”斗争,留下的极少数鲤鱼被村民巧妙藏到水缸或村外深井才让鲤鱼继续繁衍。为了保护鲤鱼,有的村民还习武练拳,严加防守。
  为了鲤鱼能在溪中自由快乐地生存,经过长期观察和摸索,村人掌握了鲤鱼许多生活习性,于是沿溪建房时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鲤鱼在发大水时躲藏。同时还在溪侧植上绿葛蒲让鲤鱼衔住以免被洪水卷走。前人词句中“涧壑沟濡资德水,藻蒲依止谢江神”赞扬的就是这一情景。
  郑氏宗祠:华东最完整的宗祠
  鲤鱼溪畔的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相传是河南荥阳迁到浦源的朝奉大夫郑尚公八世孙晋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14年)重修。文革时遭破坏,1996年大规模整修,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
  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右前方有一株千年柳杉,树高十丈,干粗六围,树腹中空而枝叶茂盛,村人奉若神明,美名之“灵樯”。传说,郑氏始祖朝奉公于此处小憩,梦见自己乘一巨舟,从者无数,财宝满舵,醒后以为吉祥之兆,遂立下遗愿,要以此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后果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
  大门上“郑氏宗祠”四个字为坚幅,据说在古代只有皇帝国戚的宗祠才能这样建造。整个祠堂为三进式古典殿堂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宗祠正厅供奉着北宋驸马郑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们夫人赵氏、吕氏塑像,左边是郑晋十公及夫人塑像,右边是广行善事,最后归神的郑九公塑像,两侧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如同“家谱”。龙头祖牌底座为“八仙过海”、“西游记”等各种木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工艺精巧,剔透玲珑。文革时,浦源村人将这些龙头祖牌藏于夹墙或村外山洞,避免了遭受破坏。目前,经修复,形成了华东地区最完整的龙头祖牌。
  祠中还有诸多匾额楹联,流金溢彩,书法精堪。正厅高悬明朝状元、礼部尚书翁正春“蕴藻流芳”。在二进厅还有原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任永贵的“明德惟馨”,民国时宁德县知事黄式苏的“咸林望族”,民国福建省长、海军上将萨镇冰的“硕德耆年”等匾额。
  宗祠的柱子上还挂着楹联,大多是歌颂祖先,书法都较为精湛、流畅。而且有些大楹联是整块檀木做成的,年代也颇为悠久。有的还有一段故事,如“舍身救父不得谓之轻生,毁体瘵慈斯真能养大体”,说的也是锡繁公的故事。戏台上的一幅对联:“偶来顾曲聊遣闲情,试问登台谁称出色”带点人生真谛。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则洞开祠堂大门,搬出家谱让村人翻阅查看。同时,演“社戏”三天。戏前,举村人共聚,商讨一些村中大事,形式较为隆重,很象“民主集中制”。
  整个祠堂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你徜徉其中,定会被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所吸引,让你流连忘返。
  鱼葬:鲤鱼溪独特的鱼葬习俗
  浦源人爱鱼、护鱼的良好习俗,演绎了800年来“人羡鱼休唱钓鱼歌”的奇妙人文景观。但是,尽管如此,鱼儿仍是无法逃避它们的“大限”之日,因此也就形成了鲤鱼溪独特的鱼葬习俗。
  鱼葬礼俗自郑氏八世祖晋十公苦肉计护鱼开始,以后沿成村里重要习俗,当鲤鱼自然老死或因其它变故死亡,村人都说鲤鱼上天了。于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将它们送到鱼冢安葬,并燃香、烧纸钱、放鞭炮。如死的鱼较多,送葬场面则隆重,还拜读祭文。有时也有祭祀之礼后用柴草把鱼烧成灰,埋葬在“鱼冢”里。
  记者来到了鲤鱼溪下游鱼塘边的土丘上,看到在土丘上立着两株参天拥抱的古柳杉,而这两棵数则被村民称为“鸳鸯树”。两树之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鱼冢”二字,这是全国唯一的“鲤鱼墓”。“鱼冢”四周遍布稻田,面朝鲤鱼溪和郑氏宗祠,为鹅卵石堆砌而成,呈拱圆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炉等祭祀物件一应俱全。汤祖乐介绍说,这“鱼冢”是1986年浦源村村民用鹅卵石重修的,寄托了浦源村村民对鲤鱼的虔诚敬意。虽然“鱼冢”中安葬了数以万计的鲤鱼,但鱼冢里却总未见填满,其四周也从未有过异味。
  这里的鲤鱼对浦源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行走在沿溪的村道上,让人们深思这条800多年来被人们踩得细光发亮的青灰石道上,凝结着的正是鱼水相依,人鱼相依,患难与共的人鱼情结。作为国内唯一鲤鱼文化古村落浦源村不仅是人鱼和谐相处的典范,浦源护鱼习俗还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更好地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溪岸下的鲤鱼才能得以代代繁衍。
其他文献
千年古邑三溪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江田镇,背倚屏山面向东海,潼溪、北溪和南溪穿村而过,山清水秀石奇洞美,朱熹曾游览和传学于此,题“溪山第一”四字。  三溪村的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是省级首批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自唐至清,仅潘氏一族就出进士上百人,有“一门十进士,四世五中丞”之美誉。横跨溪上的五座唐宋古石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意韵,端午龙舟夜渡是当地独有的习俗。“爱想闲,嫁到三溪石门前。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
期刊
法国公司CiteCreation在德国柏林某地制作了这么一个超级涂鸦墙,面积约有2.2万平方米,把整个楼盘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整个涂鸦请了80名涂鸦师进行设计和制作,整个项目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今年8月完工。他们也希望这个作品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涂鸦。
期刊
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境内,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培田村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三龙怀抱;村外5个山头,又像是五虎雄据,风景宜人。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同时又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
期刊
下梅村保存着明清时代典型的建筑群,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梅溪下游东岸,自古以来就是茶村。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采茶、做茶,满村茶香。清康熙、乾隆年间
期刊
桂峰古民居历史上曾名桂岭、又叫蔡岭、岭头。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占地面积13公倾,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39幢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海拔550米,地处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
期刊
闽东是福建与全国的重点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在名茶之乡福安,至今仍传承着茶香传奇。  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的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张天福与“坦洋工夫”  2009年2月21日,“坦洋工
期刊
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  闽东廉溪,溪水如玉带绕着一座古村落,这里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里——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说起因何改村名,还有一段久远的往事。据
期刊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的漈下村,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一条清澈的溪流把村庄一分为二,村里遍布黄墙黑瓦、廊桥、水车、祠堂、庙宇、石头垒成的水圳和卵石铺就的小巷、沟渠,有着江南水乡的恬淡。  漈下村得名于由附近文笔峰上奔流而下的龙漈瀑布,涧水流经古村,村民沿溪而居。站在高处远眺,整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双溪夹流,美不胜收。绕村而过的漈川溪清澈透底,村民往溪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并沿溪建了一条栈道
期刊
发源于闽浙边界深山腹地的西浦溪与犀溪从西面与北面奔袭而来,在这里交融汇聚。巨大的水流碰撞声震动天庭,于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地中闪出一道峡谷,亮出一块盆地。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为避战乱从浙江会稽(今绍兴)一路南迁至寿宁犀溪的缪录,其后裔见此青山秀水之地,便逐渐移居于此,因村庄坐落溪水之西,故取名“西浦”。  福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距浙江泰顺县城仅十几公里,闽浙边界崇山
期刊
《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时语文工具书,该书收词时源流并重,古今兼收,不失为一部最具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大词典》释词时十分重视探求其源头,力求使词条下每一义项所引首条例证为始见书证。所以,《大词典》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其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是一项极其浩繁的工程,编纂过程中限于多方原因(如现在很多出土文献当时未见),所以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大词典》在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