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多数初中生是在祖父辈百依百顺的呵护中长大,相当一部分意志薄弱,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必须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初中阶段,青少年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正是坚强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培养不可错过的关键时期。可见在初中历史课进行挫折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生;感悟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形成健全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学生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两部分,遇挫奋起的人生观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而进行的创新、探究也必须顽强的意志来支撑。那么该如何实施呢?
一、感悟挫折——培养意识
感悟挫折就是指学生对历史曲折发展进程中,各种悲壮拼搏、痛苦耕耘、无尽挫折的透视,知晓人类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挫折的历史,进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挫折意识,形成坚定意志和健全人格是触及学生心灵面貌的人文主义教育,是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是无法取代的。所以要特别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自主判断,积极思维提炼并揭示出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教师必须退居幕后,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能过早地把现成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淡化教育痕迹,给学生提供感悟源(有关材料),抓住感悟点巧妙点拨,是学生从中把道理“悟”出来。传统教学中教师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奉献”精神应“下课”。比如:讲《唐对外交往》一课,教师结合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内容的讲解,适当补充玄奘西游路上: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寒风如刀,横穿八百里沙川,走过崇山峻岭,有时几天滴水未进,几乎昏死,仍勇往直前。鉴真不畏狂风恶浪,冒生命危险,六次东渡,终达日本。并引导学生联想他们熟知的《西游记》中某些形象、具体鲜活的情节。在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出一道题——玄奘、鉴真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学生很容易答出:“他们是高僧、有渊博的知识。”“他们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很好,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因。”教师说“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没有让大家佩服、学习的地方呢?”,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答到:“他们都不怕苦、不怕死。”“他们遇到困难不回头,不象猪八戒光想回高老庄。”学生对挫折和坚强的认识虽然肤浅,但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深刻,持久得多。
二、体验挫折——磨练意志
“书上的知识,只是他人的思想,不等于个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参与感受和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杜威语)。可见学生在历史课上所培养的挫折意识,只有在活动才能深化、内化。坚强意志品质是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只有在困难面前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教师要创造困难情境,给学生磨练意志的机会,如写历史小论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编演历史短剧,还可以把第二课堂延伸到校外,结合当地历史与现实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探究性课题。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所选课题要有事可做,有资料可查,但要有一定难度,想得到收获必须克服许多困难,付出努力。第二,分课题组和任务组时要有意安排意志力较差与较强者结合。让“强者”带动影响“弱者”,因为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最大的。第三,教师在总结时要重过程轻结果,只要学生亲历了困难或失败,付出了努力,磨练了毅力,不管是否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都要表扬、鼓励。因为活动不仅是手段,更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体验挫折的载体和平台。活动教育学家皮西杰说:“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真正的基础,是个体品质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探究活动过程就是意志锻炼的过程,一位学生在成果感受交流会上说:“第一天,我到商场门口作社会调查,人家把我当成散发广告的,塞到人家手中的调查问卷,马上被扔掉;让人填表更是不理睬,几次想回家不干了,有时从回家的路上又返回,不知为啥,硬是顶住路人的白眼和家人的阻挠,含泪坚持了最关键的一天,获得了十二张填表,那天我特别高兴。不是因为这十二张表格,是因为我战胜了我自己。”挫折意识转变为行动,行动持久养成习惯,播种习惯,就能收获性格,而播种良好的性格就能收获命运。体检挫折,磨砺意志就能为学生生命奠基,这正是教育终极目标的体现。
三、应对挫折——提升观念
挫折意识的培养及其体验,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具体感知、感受阶段,要做到深刻地认识挫折,做到如何面对、解决挫折,那还必须进一步总结归纳和理念提升,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一个人从理性上认识挫折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情感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向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为了意识的内化、升华,我们召开了有关挫折的辩论会和研究会。
辩论会的题目是:《逆境——成才,有利?无利?)。把学生分成对立的甲方(有利)、乙方(无利)。意志“弱势群体”分在甲方。各组深入搜集大量逆境(包括许多挫折的处境)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印证。在辩论中甲方主要观点:“逆境是磨练、考验人的课堂和战场,是通往成功的特殊阶梯,也是成才的沃土。”“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人生之旅,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挫折的出现是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万事亨通,也不一定是好事,逆境往往使人精神麻木,不思进取;而逆境促人反思、发愤、拼搏、挫折蕴含力量,促使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挖掘自身潜能。如左丘明双目失明编修《左传》。司马迁受宫刑而写《史记》。孙膑被割膝盖骨写出《孙膑兵法》。音乐家贝多芬顶住耳聋的打击,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命运交响曲》。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磨难,才迎来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经过15年的艰难谈判,力排众阻,才成为WTO的一员。中国足球用尽几代人的屈辱和汗水才铺就了冲出亚洲之路。”这些语言充分表明学生对挫折有了较深的思考。
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反思内化,就能真正从心灵深处建构生成比较稳定的应对挫折的信念,只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能为学生幸福人生储蓄能量,就能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就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就会大大促进素质教育更深、更全、更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高梅,周立志.初探历史教学的德育使命[J].中国教师,2011.
[2]胡志彬.新课标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8).
【关键词】初中生;感悟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形成健全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学生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两部分,遇挫奋起的人生观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而进行的创新、探究也必须顽强的意志来支撑。那么该如何实施呢?
一、感悟挫折——培养意识
感悟挫折就是指学生对历史曲折发展进程中,各种悲壮拼搏、痛苦耕耘、无尽挫折的透视,知晓人类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挫折的历史,进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挫折意识,形成坚定意志和健全人格是触及学生心灵面貌的人文主义教育,是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是无法取代的。所以要特别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自主判断,积极思维提炼并揭示出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教师必须退居幕后,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能过早地把现成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淡化教育痕迹,给学生提供感悟源(有关材料),抓住感悟点巧妙点拨,是学生从中把道理“悟”出来。传统教学中教师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奉献”精神应“下课”。比如:讲《唐对外交往》一课,教师结合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内容的讲解,适当补充玄奘西游路上: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寒风如刀,横穿八百里沙川,走过崇山峻岭,有时几天滴水未进,几乎昏死,仍勇往直前。鉴真不畏狂风恶浪,冒生命危险,六次东渡,终达日本。并引导学生联想他们熟知的《西游记》中某些形象、具体鲜活的情节。在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出一道题——玄奘、鉴真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学生很容易答出:“他们是高僧、有渊博的知识。”“他们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很好,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因。”教师说“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没有让大家佩服、学习的地方呢?”,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答到:“他们都不怕苦、不怕死。”“他们遇到困难不回头,不象猪八戒光想回高老庄。”学生对挫折和坚强的认识虽然肤浅,但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深刻,持久得多。
二、体验挫折——磨练意志
“书上的知识,只是他人的思想,不等于个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参与感受和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杜威语)。可见学生在历史课上所培养的挫折意识,只有在活动才能深化、内化。坚强意志品质是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只有在困难面前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教师要创造困难情境,给学生磨练意志的机会,如写历史小论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编演历史短剧,还可以把第二课堂延伸到校外,结合当地历史与现实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探究性课题。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所选课题要有事可做,有资料可查,但要有一定难度,想得到收获必须克服许多困难,付出努力。第二,分课题组和任务组时要有意安排意志力较差与较强者结合。让“强者”带动影响“弱者”,因为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最大的。第三,教师在总结时要重过程轻结果,只要学生亲历了困难或失败,付出了努力,磨练了毅力,不管是否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都要表扬、鼓励。因为活动不仅是手段,更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体验挫折的载体和平台。活动教育学家皮西杰说:“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真正的基础,是个体品质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探究活动过程就是意志锻炼的过程,一位学生在成果感受交流会上说:“第一天,我到商场门口作社会调查,人家把我当成散发广告的,塞到人家手中的调查问卷,马上被扔掉;让人填表更是不理睬,几次想回家不干了,有时从回家的路上又返回,不知为啥,硬是顶住路人的白眼和家人的阻挠,含泪坚持了最关键的一天,获得了十二张填表,那天我特别高兴。不是因为这十二张表格,是因为我战胜了我自己。”挫折意识转变为行动,行动持久养成习惯,播种习惯,就能收获性格,而播种良好的性格就能收获命运。体检挫折,磨砺意志就能为学生生命奠基,这正是教育终极目标的体现。
三、应对挫折——提升观念
挫折意识的培养及其体验,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具体感知、感受阶段,要做到深刻地认识挫折,做到如何面对、解决挫折,那还必须进一步总结归纳和理念提升,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一个人从理性上认识挫折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情感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向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为了意识的内化、升华,我们召开了有关挫折的辩论会和研究会。
辩论会的题目是:《逆境——成才,有利?无利?)。把学生分成对立的甲方(有利)、乙方(无利)。意志“弱势群体”分在甲方。各组深入搜集大量逆境(包括许多挫折的处境)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印证。在辩论中甲方主要观点:“逆境是磨练、考验人的课堂和战场,是通往成功的特殊阶梯,也是成才的沃土。”“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人生之旅,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挫折的出现是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万事亨通,也不一定是好事,逆境往往使人精神麻木,不思进取;而逆境促人反思、发愤、拼搏、挫折蕴含力量,促使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挖掘自身潜能。如左丘明双目失明编修《左传》。司马迁受宫刑而写《史记》。孙膑被割膝盖骨写出《孙膑兵法》。音乐家贝多芬顶住耳聋的打击,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命运交响曲》。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磨难,才迎来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经过15年的艰难谈判,力排众阻,才成为WTO的一员。中国足球用尽几代人的屈辱和汗水才铺就了冲出亚洲之路。”这些语言充分表明学生对挫折有了较深的思考。
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反思内化,就能真正从心灵深处建构生成比较稳定的应对挫折的信念,只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能为学生幸福人生储蓄能量,就能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就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就会大大促进素质教育更深、更全、更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高梅,周立志.初探历史教学的德育使命[J].中国教师,2011.
[2]胡志彬.新课标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