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与盐有关的反应顺序问题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盐与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的问题
  例1(2012年铜仁市中考化学试题)烧杯中装有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已知该溶液中含HCl的质量为3.65 g.某同学为测定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向烧杯中逐渐加入10%的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如表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终得到沉淀的总质量为 g,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g.
  (2)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面一位)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当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Cu(OH)2沉淀生成,说明随着NaOH的不断滴加,先后发生两个反应
  NaOH+HCl=NaCl+H2O
  和2NaOH+CuSO4=Na2SO4+Cu(OH)2↓
  当HCl反应完以后,氢氧化钠才与CuSO4反应.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的总质量是与HCl、CuSO4反应的NaOH溶液的总和.
  (1)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4.9 g,设生成4.9 g沉淀需要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
  2NaOH + CuSO4=Na2SO4+Cu(OH)2↓
  80 160 98
  y x 4.9 g
  160∶[KG-*2/3]98=x∶[KG-*2/3]4.9 gx=8 g
  80∶[KG-*2/3]98=y∶[KG-*2/3]4.9 gy=4 g
  (2)设与HCl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z
  NaOH + HCl=NaCl + H2O
  40 36.5
  z 3.65 g
  40∶[KG-*2/3]36.5=z∶[KG-*2/3]3.65 g
  z=4 g
  NaOH的总质量为4 g +4 g=8 g
  NaOH溶液的总质量是8 g÷10%=80 g
  答案:(1)4.9 g(2)80 g
  二、在盐与碱的混合物中加入酸的问题
  例2(2012年乌鲁木齐市中考化学试题)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某活动小组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水搅拌、过滤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猜想:可能是NaCl、Ca(OH)2、Na2CO3
  乙同学猜想:可能是NaCl、NaOH、Na2CO3
  丙同学猜想:可能是
  丁同学猜想: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成立,理由是
  【活动与探究】
  【解释与结论】丁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丁同学和乙同学使用了相同的试剂,却没有看到气泡产生,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将氧化钙、纯碱和食盐混合后加入适量水搅拌,氧化钙与水作用生成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
  食盐没有参加反应进入到滤液中,根据“生成物一定存在,反应物可能存在(若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物都不存在;若某种反应物过量,则这种反应物也存在.)”的原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OH,还可能有Ca(OH)2或Na2CO3 中的一种,即有以下三种可能:①NaOH、NaCl;②NaOH、NaCl和Ca(OH)2; ③ NaOH、NaCl和Na2CO3.甲同学的猜想不成立,理由是Ca(OH)2和Na2CO3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验证丙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NaCl和Ca(OH)2,可利用Ca(OH)2和Na2CO3反应生成沉淀的性质;在【活动与探究】中乙同学的猜想成立,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O3,加入盐酸,先后发生两个反应:
  NaOH + HCl=NaCl + H2O
  和Na2CO3+2HCl=2NaCl+H2O+CO2↑
  只有盐酸与NaOH反应完毕后,盐酸才与Na2CO3反应,由此若加入盐酸量太少,则可能没有盐酸与Na2CO3反应,就无气泡产生,所以丁同学根据无气泡产生的现象得出乙同学的猜想不成立的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丙猜想:可能是NaCl、NaOH、Ca(OH)2;反应方程式:NaOH+HCl=NaCl+H2O和Na2CO3+2HCl=2NaCl+H2O+CO2↑,丙实验步骤: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实验现象:无现象;丁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加入盐酸量太少,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
  三、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的顺序
  例3(2012年河南中考化学试题)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进行了如图1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提出问题】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做出猜想】
  ①只有Zn(NO3)2 ②Zn(NO3)2、AgNO3
  ③Zn(NO3)2、Cu(NO3)2 ④Zn(NO3)2、Cu(NO3)2、AgNO3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填标号),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若猜想①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B的成分,请将表3填写完整.
  解析:在金属单质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除了遵循“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钾、钙、钠除外)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一规律,还有一个顺序问题,即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距离越远越先反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实力差距越大越易征服.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待硝酸银反应完,锌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在猜想②中无硝酸铜,说明Cu(NO3)2已与锌反应完,溶液中不可能还有剩余的硝酸银.若猜想①成立,若锌完全反应,固体B的成分是银、铜;若锌没有完全反应,固体B的成分是银、铜和剩余的锌,联系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可以确定固体B的成分是银、铜和锌,实验步骤是取少量固体B,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
  答案:②,其理由是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后与Cu(NO3)2反应,当AgNO3有剩余时,溶质中一定还有Cu(NO3)2.
  【实验探究】稀盐酸(或稀硫酸)
  Zn + 2HCl = ZnCl2 + H2↑
  (或Zn+H2SO4=ZnSO4+H2↑)
  例4(2012年武汉中考化学试题)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I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Al(NO3)3.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解析:向AgNO3溶液中加人一定质量的AI和Fe的混合粉末,铝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铝,待铝反应完,铁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浅绿色滤液,说明生成了硝酸亚铁,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铝,若硝酸银反应完,则滤液中没有硝酸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若硝酸银没有反应完,则滤液中还有硝酸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则有沉淀产生.所以②、④都是错误的;由于生成了银,滤渣中一定含有银,若铁反应完,则滤渣中没有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若铁没有反应完,则滤渣中还剩余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则有气泡产生.所以③是正确的①是错误的.综合起来说法正确的个数为1个.
  答案:(B)
其他文献
近年来,改错型计算题在各地物理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这类试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本文从近年的中考中选取了一些试题,供大家赏析,希望有所启迪.  一、忽视条件变化对物理量的影响引起的错误  例1工人利用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将重400 N的物体向上匀速提起2 m,所用拉力为250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 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
“银十”过后,多家房企销售额提前超去年全年,但净利润率出现下降截至11月7日,已有万科、保利等19家上市房企发布了10月的销售数据,从环比数据来看,“银十”房企销售情况良好
如今彩票技术泛滥成灾,各路自封的专家,夸大的宣传铺天盖地。说的再好,不能眼见为实,都是空的。实力代表一切,亮几手,让彩民信服,才是王道。“草根彩票王”张先生之所被大家
热点一改变内能的方法  要点提示: 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即物体内能的发生改变,即可以通过做功,也可以采用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做功的实质是其他形式能量(主要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常见的对物体做功的四种方法:  (1)压缩体积,物体内能会增加.例如:用打气筒大气.  (2)摩擦生热,物体内能会增加.例如:钻木取火.  
该文对集成光学频谱分析仪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共线声光作用频谱仪的结构及原理,并着重对输入信号与声光器件的输入匹配以及高的频率分辩率的实现进行了设计。
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除了可以用教材中介绍的以天平、量筒为测量工具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一些特殊手段进行特殊测量,下面以2012年中考真题为例逐一介绍.  一、与常规测定相比缺少一种测量器材  [WTBX]  常规的测定固、液体密度的方法,就是用天平(和砝码)称出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和水、细线)测出固、液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计算公式ρ=m/V求出密度.  若实验中缺少天平或量筒,我们可以采用等质量
物质推断题作为一种常见题型,以其涉及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从而使学生感到比较棘手.其实,解题时只要能抓住物质的特征现象作为突破口,解题时则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下面就其常见的突破口特征现象解题例析于下.  一、以CO2为突破口  例1(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图1是初中化学中某些常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其中X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A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B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
一、铜绿受热分解、人的呼吸、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木炭燃烧都能产生CO2,实验室为什么不用它们来制取CO2?  答:铜绿受热分解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因反应需要加热,不节约能源,且铜绿价格较贵.人呼吸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因人呼出的气体不卫生、且收集的气体不纯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生成的气体有两种:NH3、CO2,收集到的CO2不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