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出海,蕴含着无穷的机会,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无论是贸易保护壁垒,还是文化差异,都给企业出海带来了重重障碍。这些年,企业出海翻船的案例也不计其数。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华为和中兴就是在出海的路上被美国“封杀”。虽然这并不能阻挡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加大海外投资的趋势也不会因此逆转,但出海遭遇到的想不到的障碍,中国企业还是需要提前做好风控准备。
企业出海翻船屡见不鲜
近日,海尔借船出海的历史又添上一大败笔。海尔欲出资约7亿美元收购新西兰家电制造企业Fisher&Paykel,被Fisher&Paykel的独立董事建议股东予以否决。
海尔是国内最早将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的国内家电企业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就把品牌推向了欧洲、日本和美国市场。除此之外,海尔还希望通过收购在国际市场增强影响力,不过这些收购多以失败告终。2004年,海尔曾与贝恩资本和黑石合作,试图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但最后败给了惠而浦。2008年,海尔还尝试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不过最终因价格过高而放弃。惟一成功的一次是去年下半年,海尔集团收购了日本三洋电机的冰箱、洗衣机以及家用电器业务。
10月初,中信泰富发布公告提到了西澳磁铁矿项目,该项目启动于2006年3月,当时中信泰富买下西澳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原计划总投资4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产。但是,这个项目实施以后,至今未能投产。截至6月底,项目开支涉及78亿美元,与2009年预期的42亿美元相比,已经超支86%。尽管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常振明已经表示不出意外年底可投产,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泰富只能以发行中期票据的形式来继续填补这个项目的亏空。即使这个项目真的能够在今年底投产,中信泰富何时能收回已经投下去的巨额成本,也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很多人也对中国平安当年投资欧洲20大保险公司之一的富通集团的那场“巨亏”记忆犹新,如今,平安试图通过法律途径弥补200亿元的“窟窿”。9月25日,中国平安对外证实已向世界银行旗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起国际仲裁请求,希望因富通2009年被国有化造成中国平安重大损失获得比利时政府的赔偿,但能否得到赔偿还不得而知。
出海不要低估市场风险
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误,不仅是海尔、中信泰富和中国平安这几家公司。
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就能把一家企业拖得“筋疲力尽”,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缺少严格的风险管理。对于中信泰富来说,这已经是它第二次在海外投资上“走麦城”了。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因涉足外汇衍生品投资出现147亿港元的巨亏,引起香港证监会的正式调查,成为当时全球性金融危机初起时引发香港股市暴跌的一颗“地雷”。
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中信泰富拖入泥坑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投资。其实,近10年来先后出现中航油、国储铜、中国远洋、中国中铁等多个案例,它们的亏损动辄以数十亿元计,损失巨大。一个公司在一笔投资上出现的失误或许有偶然性,但多家公司的一系列海外投资一片败绩,这就不能不从机制上寻找原因了。
这些在海外投资上遭遇巨亏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投资大都无往而不胜。今天的央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当它们投身于海外市场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残酷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近年来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赵启正表示。因为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热烈欢迎得到许多优惠政策不同,“走出去”失败的企业,大多缺少在境外承担社会责任、与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社会各方面(如议会、工会、媒体、社区)沟通的习惯。
跨国企业要有跨国本领
“企业走出去变成跨国企业了,就要有跨国的本领。”赵启正说。跨国本领是指要懂得对方的税法,懂得对方的一般法律,更要善于和外国社会打交道。企业家走出去为了本企业要说服对方的公众,这也叫公共外交。
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并购和投资,不只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与形象,越来越多的与国家的利益和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赵启正说,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相比,规模还太小。统计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仅为1.5%,可见未来潜力巨大。
四大国际会计咨询机构之一的安永近日发布报告提醒,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也含有更多的风险。国际人才缺乏、国际税务及合规问题成为中国企业主要的挑战。
出海投资 风险防控不能忘
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走出去”企业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和全球资源战略。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表示,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要加强企业间的协调和沟通,避免恶性竞争。正在走出去的企业,还要注重海外投资模式的创新,除了建立海外销售网点,开展海外组装加工等较为传统的投资方式以外,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尝试海外并购、股权置换、品牌推广等国际通行的国际投资方式,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从投资领域看,过去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今后的海外投资应集中在产品加工、高科技等附加值较高的领域的投资,并加强与国内产业链的衔接,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要真正实施好“走出去”战略,必须努力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使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整合资源,建立自主的国际生产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企业出海翻船屡见不鲜
近日,海尔借船出海的历史又添上一大败笔。海尔欲出资约7亿美元收购新西兰家电制造企业Fisher&Paykel,被Fisher&Paykel的独立董事建议股东予以否决。
海尔是国内最早将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的国内家电企业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就把品牌推向了欧洲、日本和美国市场。除此之外,海尔还希望通过收购在国际市场增强影响力,不过这些收购多以失败告终。2004年,海尔曾与贝恩资本和黑石合作,试图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但最后败给了惠而浦。2008年,海尔还尝试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不过最终因价格过高而放弃。惟一成功的一次是去年下半年,海尔集团收购了日本三洋电机的冰箱、洗衣机以及家用电器业务。
10月初,中信泰富发布公告提到了西澳磁铁矿项目,该项目启动于2006年3月,当时中信泰富买下西澳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原计划总投资4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产。但是,这个项目实施以后,至今未能投产。截至6月底,项目开支涉及78亿美元,与2009年预期的42亿美元相比,已经超支86%。尽管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常振明已经表示不出意外年底可投产,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泰富只能以发行中期票据的形式来继续填补这个项目的亏空。即使这个项目真的能够在今年底投产,中信泰富何时能收回已经投下去的巨额成本,也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很多人也对中国平安当年投资欧洲20大保险公司之一的富通集团的那场“巨亏”记忆犹新,如今,平安试图通过法律途径弥补200亿元的“窟窿”。9月25日,中国平安对外证实已向世界银行旗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起国际仲裁请求,希望因富通2009年被国有化造成中国平安重大损失获得比利时政府的赔偿,但能否得到赔偿还不得而知。
出海不要低估市场风险
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误,不仅是海尔、中信泰富和中国平安这几家公司。
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就能把一家企业拖得“筋疲力尽”,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缺少严格的风险管理。对于中信泰富来说,这已经是它第二次在海外投资上“走麦城”了。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因涉足外汇衍生品投资出现147亿港元的巨亏,引起香港证监会的正式调查,成为当时全球性金融危机初起时引发香港股市暴跌的一颗“地雷”。
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中信泰富拖入泥坑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投资。其实,近10年来先后出现中航油、国储铜、中国远洋、中国中铁等多个案例,它们的亏损动辄以数十亿元计,损失巨大。一个公司在一笔投资上出现的失误或许有偶然性,但多家公司的一系列海外投资一片败绩,这就不能不从机制上寻找原因了。
这些在海外投资上遭遇巨亏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投资大都无往而不胜。今天的央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当它们投身于海外市场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残酷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近年来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赵启正表示。因为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热烈欢迎得到许多优惠政策不同,“走出去”失败的企业,大多缺少在境外承担社会责任、与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社会各方面(如议会、工会、媒体、社区)沟通的习惯。
跨国企业要有跨国本领
“企业走出去变成跨国企业了,就要有跨国的本领。”赵启正说。跨国本领是指要懂得对方的税法,懂得对方的一般法律,更要善于和外国社会打交道。企业家走出去为了本企业要说服对方的公众,这也叫公共外交。
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并购和投资,不只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与形象,越来越多的与国家的利益和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赵启正说,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相比,规模还太小。统计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仅为1.5%,可见未来潜力巨大。
四大国际会计咨询机构之一的安永近日发布报告提醒,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也含有更多的风险。国际人才缺乏、国际税务及合规问题成为中国企业主要的挑战。
出海投资 风险防控不能忘
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走出去”企业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和全球资源战略。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表示,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要加强企业间的协调和沟通,避免恶性竞争。正在走出去的企业,还要注重海外投资模式的创新,除了建立海外销售网点,开展海外组装加工等较为传统的投资方式以外,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尝试海外并购、股权置换、品牌推广等国际通行的国际投资方式,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从投资领域看,过去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今后的海外投资应集中在产品加工、高科技等附加值较高的领域的投资,并加强与国内产业链的衔接,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要真正实施好“走出去”战略,必须努力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使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整合资源,建立自主的国际生产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