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最能吸引学生,语文课堂若没有“情趣”滋润,就会令学生疲乏,甚至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便会收到沁人心脾的教学效果。
一、启发学生解决“激趣点”,让学生感受趣味
所谓“激趣点”,是指语文课文中那些蕴藏着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的知识点。激趣点往往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在最能体现“激趣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挖掘“趣”之所在,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教《翠鸟》一文,可巧妙设计:“课文里的小朋友为什么那么喜欢翠鸟?”学生立即开启思维,根据这一趣点主动去读懂课文,弄懂意思,兴致勃勃地读,读出情感。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最后得出两点理由:一是外形美丽,二是动作敏捷。这个“趣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可以使学生玩味其中,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再如《海底世界》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就是一个激趣点,先让学生理解“窃窃私语”一词,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知道海底的声音是谁发的,这声音又是怎样的,感悟出海底景色奇异之处。
有些课文的激趣点需联系实物。如教学《画杨桃》一文,先让学生课前每人准备一个杨桃,然后课上按照文中作者所处的位置及视角作画,学生作画的结果也同样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画杨桃,从而突破了学习课文的难点,用自己的行动明白了文章所要阐明的深刻道理。有些课文的趣点则在文外,如《神笔马良》一文,可设计“要是你得到这样一支神笔,你会怎么做”作为激趣点;《猪八戒吃西瓜》一课,课开始时可以向学生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的梗概,让学生对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性格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寻找激趣点,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铺路搭桥。
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体验滋味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尤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本中有很多充满激情、洋溢真情的课文。要想把一篇课文上得有滋有味,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就必须在朗读上下功夫,使死文字变为活语言,让学生的大脑里呈现一片活生生的境界,增强感染力,使学生感到“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由于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三者的身份不同,在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抗敌中的遭遇不同,朗读时我们运用了恰如其分的三种口吻,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当老师的话音落下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的脸上浮现出陶醉的神情,似乎已沉浸在老师描绘的这一幅依依话别苍凉美丽的景色之中。此时我们不禁感叹,教师的语言能给学生如此享受,将他们带人感动的氛围中。
小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库里,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还要适当地以实物、图画、动画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并配以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的时候,其思维活动比平时要紧张一些,时时都在思索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如教《翠鸟》一文,翠鸟动作敏捷表现在捉鱼上,捉鱼时“蹬开、箭一样飞、叼起、着”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很难从中体会到它的动作敏捷,我们收集了有关翠鸟捉鱼时的录像,播放时老师声情并茂地旁白,之后学生也跟着录像有滋有味地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得到美感享受,还能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未步于特定的情感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把学生带人美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为美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沉睡的心灵,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三、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领悟意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举例、设疑、质疑、讨论、创设情境等多种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在旺盛的激情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求得真知。如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这一话题进行时,我们让学生自由组合想办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结果是,一部分学生说要路,一部分学生说要树,另一部分学生既要路也要树。这时教师根据以上三种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按指定的位置就坐,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大家认为路和树都重要,人类生存、生态平衡需要树,城市发展需要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把好办法告诉南方那座城市的市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思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辨证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的潜能充分释放,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二小学)
一、启发学生解决“激趣点”,让学生感受趣味
所谓“激趣点”,是指语文课文中那些蕴藏着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的知识点。激趣点往往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在最能体现“激趣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挖掘“趣”之所在,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教《翠鸟》一文,可巧妙设计:“课文里的小朋友为什么那么喜欢翠鸟?”学生立即开启思维,根据这一趣点主动去读懂课文,弄懂意思,兴致勃勃地读,读出情感。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最后得出两点理由:一是外形美丽,二是动作敏捷。这个“趣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可以使学生玩味其中,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再如《海底世界》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就是一个激趣点,先让学生理解“窃窃私语”一词,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知道海底的声音是谁发的,这声音又是怎样的,感悟出海底景色奇异之处。
有些课文的激趣点需联系实物。如教学《画杨桃》一文,先让学生课前每人准备一个杨桃,然后课上按照文中作者所处的位置及视角作画,学生作画的结果也同样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画杨桃,从而突破了学习课文的难点,用自己的行动明白了文章所要阐明的深刻道理。有些课文的趣点则在文外,如《神笔马良》一文,可设计“要是你得到这样一支神笔,你会怎么做”作为激趣点;《猪八戒吃西瓜》一课,课开始时可以向学生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的梗概,让学生对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性格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寻找激趣点,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铺路搭桥。
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体验滋味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尤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本中有很多充满激情、洋溢真情的课文。要想把一篇课文上得有滋有味,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就必须在朗读上下功夫,使死文字变为活语言,让学生的大脑里呈现一片活生生的境界,增强感染力,使学生感到“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由于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三者的身份不同,在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抗敌中的遭遇不同,朗读时我们运用了恰如其分的三种口吻,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当老师的话音落下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的脸上浮现出陶醉的神情,似乎已沉浸在老师描绘的这一幅依依话别苍凉美丽的景色之中。此时我们不禁感叹,教师的语言能给学生如此享受,将他们带人感动的氛围中。
小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库里,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还要适当地以实物、图画、动画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并配以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的时候,其思维活动比平时要紧张一些,时时都在思索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如教《翠鸟》一文,翠鸟动作敏捷表现在捉鱼上,捉鱼时“蹬开、箭一样飞、叼起、着”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很难从中体会到它的动作敏捷,我们收集了有关翠鸟捉鱼时的录像,播放时老师声情并茂地旁白,之后学生也跟着录像有滋有味地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得到美感享受,还能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未步于特定的情感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把学生带人美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为美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沉睡的心灵,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三、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领悟意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举例、设疑、质疑、讨论、创设情境等多种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在旺盛的激情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求得真知。如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这一话题进行时,我们让学生自由组合想办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结果是,一部分学生说要路,一部分学生说要树,另一部分学生既要路也要树。这时教师根据以上三种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按指定的位置就坐,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大家认为路和树都重要,人类生存、生态平衡需要树,城市发展需要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把好办法告诉南方那座城市的市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思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辨证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的潜能充分释放,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