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其次看教师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要想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应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1.从“疑”到“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疑问才有思维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负数”时我充分利用身边的事例:某地一天的气温由零上3℃下降到零下5℃;某人存入银行1000元钱,以后又支出800元。同学们都知道:零上3℃,可用 3℃表示;存入1000元,可以用 1000元表示;那么零下5℃和支出800元怎样表示才能把它们区别开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数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了学习欲望和热情。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出示实际问题:有人说姚明身高2米多,他一步能迈3米。你相信吗?学生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因此就积极地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2.从“动”到“动”激发参与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是多向的”。只有教师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完成预设目标。如教学“数轴”时,我利用温度计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使学生首先对“数轴”产生感性认识;教学“有理数加法”时,请两位学生到前边表演向左、右运动的几种情形,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学“有理数乘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折纸、猜想、计算,让学生在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奥妙;教学“等腰三角形”时,让学生折纸、剪纸、测量,找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主动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以学论教,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先学后教,变“听数学”为“思数学”。
我比较欣赏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事实表明,只有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先学后教”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布置学习内容和学法以指导学生自学(可以小组交流),学后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从而确定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讲解;对于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帮助解决。如果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乐趣的双赢阵地。
2.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究得出结论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手;对于学生很难得出结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并且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一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突出主体,不能包办代替。三是对学生想了解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予指导。四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总之,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拓宽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科书亦步亦趋”。因此,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学“图形变换”时,教师可大胆抛开课本的束缚,结合教材要求,精心设计融平移、旋转、翻转、轴对称、中心对称于一体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我让学生探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围成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围成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围成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探究,既巩固了各类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现行教学中,学生之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初中生)。教师要在同一个时间内按照同一个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大量浪费,经常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吃不好,学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是教学过程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分层”就能确保教学目标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知识背景等。在此基础上参考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三层。其次,将课堂教学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特殊角(30°、45°、60°)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熟练掌握数值,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秀生能够做一些有拓展性的综合应用题。平时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应设计一两个开放性题目供优秀生探究,使他们能够吃得饱。最后,实施作业分层布置。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熟记勾股定理,默写勾股定理两遍。2.求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已知两边)。3.求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已知一边和一个特殊角)。4.矩形的周长为34cm,长为12cm,求对角线的长。5.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正方形AOBC,O为坐标原点,A(-2,0)、B(0,3)两点在坐标轴上,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要提高有限教学时间内的效率,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把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充分开发出来。这样,必将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应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1.从“疑”到“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疑问才有思维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负数”时我充分利用身边的事例:某地一天的气温由零上3℃下降到零下5℃;某人存入银行1000元钱,以后又支出800元。同学们都知道:零上3℃,可用 3℃表示;存入1000元,可以用 1000元表示;那么零下5℃和支出800元怎样表示才能把它们区别开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数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了学习欲望和热情。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出示实际问题:有人说姚明身高2米多,他一步能迈3米。你相信吗?学生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因此就积极地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2.从“动”到“动”激发参与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是多向的”。只有教师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完成预设目标。如教学“数轴”时,我利用温度计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使学生首先对“数轴”产生感性认识;教学“有理数加法”时,请两位学生到前边表演向左、右运动的几种情形,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学“有理数乘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折纸、猜想、计算,让学生在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奥妙;教学“等腰三角形”时,让学生折纸、剪纸、测量,找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主动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以学论教,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先学后教,变“听数学”为“思数学”。
我比较欣赏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事实表明,只有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先学后教”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布置学习内容和学法以指导学生自学(可以小组交流),学后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从而确定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讲解;对于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帮助解决。如果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乐趣的双赢阵地。
2.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究得出结论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手;对于学生很难得出结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并且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一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突出主体,不能包办代替。三是对学生想了解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予指导。四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总之,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拓宽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科书亦步亦趋”。因此,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学“图形变换”时,教师可大胆抛开课本的束缚,结合教材要求,精心设计融平移、旋转、翻转、轴对称、中心对称于一体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我让学生探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围成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围成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围成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探究,既巩固了各类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现行教学中,学生之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初中生)。教师要在同一个时间内按照同一个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大量浪费,经常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吃不好,学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是教学过程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分层”就能确保教学目标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知识背景等。在此基础上参考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三层。其次,将课堂教学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特殊角(30°、45°、60°)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熟练掌握数值,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秀生能够做一些有拓展性的综合应用题。平时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应设计一两个开放性题目供优秀生探究,使他们能够吃得饱。最后,实施作业分层布置。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熟记勾股定理,默写勾股定理两遍。2.求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已知两边)。3.求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已知一边和一个特殊角)。4.矩形的周长为34cm,长为12cm,求对角线的长。5.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正方形AOBC,O为坐标原点,A(-2,0)、B(0,3)两点在坐标轴上,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要提高有限教学时间内的效率,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把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充分开发出来。这样,必将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